APP下载

海南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的研究

2014-11-19鲁洋静

卷宗 2014年10期

摘 要: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土著居民,黎族船型屋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承载着黎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情感,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黎族文化的象征。本文对船型屋的历史文化、原生态环境、房屋建筑、周边旅游环境等展开研究,对于开发和保护黎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海南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海南黎族船型屋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之系列文章(课题编号:Hjsk2013-55)。

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以来,主要聚居在祖国宝岛海南岛上。黎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在五指山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等海南岛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船型屋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因为它形状如船篷,当地人称之为船形屋。船型屋就地取材,古朴自然,拆建方便,具有防风防潮、隔热御寒的功能,鉴于这些优点,船型屋得以世代流传,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2008年,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船型屋历史文化价值

1.1 历史悠久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黎语称为“布隆亭竿”。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因其外形似倒扣的船蓬而得名。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原始社会,随着黎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船型屋有从高架(干栏式)船型屋向低架(落地式)船型屋的演变过程。

早在宋代就有黎族干栏式建筑的记载。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赵汝适《诸番志.海南》条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黎族“干栏式”住宅与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相似,是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一种最古老的黎族民居住宅建筑形式。清代张庆长在其《黎岐纪闻》中载:屋宇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随所便也。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牖。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 ,下蓄鸡豚。熟黎屋内通用栏,厨灶寝处并在其上;生黎栏在后,前后空地,地下挖窟,列三石置釜,席地炊煮,惟于栏上寝处。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地。

1.2 文化内涵丰富

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开田垦荒,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黎族文化。黎族建筑作为黎族文化的一部分,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于船型屋的历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治,被父王置于一条船上,顺水漂流到了一个孤岛。这个岛就是海南岛,当时还没有人烟。当丹雅公主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峻岭,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地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这个美丽的传说给黎族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使船型屋更赋历史内涵,黎族人民也因此世代居住船型屋,并不断完善其内部功能。

2 船型屋原生态环境价值

黎族村落周围多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竹林围绕,亭亭玉立的槟榔树、婀娜多姿的大榕树等各色热带植被掩荫其间。这种优美的生态形态,表现出黎族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村落文化特征,体现了黎族同胞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宋代宰相卢多逊被贬海南岛时曾写诗赞美道:“……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荪。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任凭岁月的流失,它们都静若处子,表现出天籁的妙曼。

2.1 村落选址原生态

黎族村落往往根据其所在环境的地形地貌自然发展,强化地形地貌的空间肌理,表现出与地理环境整体统一的生长关系,山区的村落一般建造在山脚下,有利于防台风袭击,居民多饮山泉水;平原的村落都建在小山坡上,以防洪水浸袭,居民饮井水或河水。

黎族村落的选址原则具体归纳为“三靠一爽二干净”。“三靠”,一靠近耕地,村址靠近耕地便于劳作生产,也便于在其周围的小丘陵或山坡种植杂粮;二靠近河川或溪流,便于利用水源灌溉农田及生活饮用,并且可以捕捞水族类改善生活;三靠近山岭及森林,靠山便于获取日常燃料及建筑用材,并且可以狩猎以满足男人物质上与精神上的需求。“一爽”则指地势要高爽,地形要有一定坡度,但不占用耕地,这样可以防湿、防潮,避免房屋遭到破坏、人畜生病;地形有了坡度,可利用雨天将地表的脏杂物冲到村外或洼地田里去,改善村内卫生环境。“二干净”指居住的地方一要“干净”,死过人或有不好传说的地方是不予以考虑的;二是野兽出没要少,避免山猪、猴子等对农作物的破坏。

可见,黎族村落选址是在满足了生产、生活两方面的需要基础上顺应地形地貌,并善于对风向、日照、空气、水文等各种自然要素进行因势利导,巧妙地将有利的自然条件引入村落,通过规划布局来消除或减少不利自然要素的影响。

2.2 建筑材料原生态

黎族建造船型屋的材料,均为天然的有机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竹材、茅草和随处可见的藤条。黎族一般在每年7至9月份砍盖房子的木料,这段时间砍的木料少有蛀虫。一般柱子、梁檩要用上好木料的心材,椽子用果木。而如用麻竹、毛竹等盖房子,砍竹子一般等到冬至之时,水稻开花后,这时候的竹子也极少长虫。

2.3 村落布局原生态

在满足生产、生活两方面的需要下,黎族村落平面布局比较随意,住宅间距通常是疏密不均的,宅旁常用树小枝错落有致地围成的一个个小院子。黎族家庭是传统小家庭,子女成家后便自立门户,村内常见到一幢幢较新的茅屋便是分家出去的儿子的新家。村落的建筑物,除了主房外,还有隆闺、谷仓、土地庙、竹楼、晒谷场、牛栏、猪舍等。

黎族村落在随机和有机之间平衡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都普遍有这样的特点。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山区耕地少且分散的地方,村落小,平原地区耕地多且较集中的地方,村落就大。村落掩映在高大的阔叶林、灌木林、竹林以及椰子、芒果、槟榔、荔枝、波罗蜜等植物丛中。村民们在进村的路口设置寨门,在村门口附近挖防御沟,这种防御体系,很明显地起着保卫村落的作用:一可防范外族入侵,二可防止家畜跑到田里糟蹋庄稼。

3 船型屋建筑价值

海南黎族先民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极其困难之时,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建造出避风遮雨、隔热御寒、防瘴避害、抵御野兽蛇虫侵袭,以及适应民族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充分彰显了海南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3.1 建筑轻盈,质朴无华

黎族民居既有统一整体性的基本形制,又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它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现实生活而存在,没有任何多余的设置或矫揉造作之处,其功能的适用性,结构的合理性,材料的经济性和对环境的谐调性,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达。它们的建筑充满活力孕育情感。建筑品格正是真诚、热情、善良、质朴的黎族人民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实表露。在黎族最典型的单房间船形屋内,一间屋内有床、三石灶、做饭台和炊具架、放水处、放农具处、杂物堆放处,还有一大部分经常使用的小工具如牙刷、刀具等都插在手可触及的屋檐茅草中或梁上。黎族民居作为真实的建筑,集中体现在功能性、有机性、情感性上,极富个性特质。

3.2 样式丰富,功能齐全

黎族传统的建筑样式丰富,除常规的住房外,还有隆闺、谷仓、土地公庙、畜栏等。海南黎族各种样式的民居建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社会历史条件与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制约的综合结果。

1、隆闺

隆闺是黎族村落中住宅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隆闺是黎语,意思是“不设灶的房子”。黎族家庭是传统的小家庭制,有属于自己的房屋、田地、牛羊、果树等财产,按黎族习俗,儿女到了十五六岁时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再与父母一起居住,不像汉族那种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隆闺的用途很特别,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这也表明了黎族早期民族婚姻制度的宽松自由。因黎族地处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一家一户从事田间作业,作业时间又很长,男女青年很难有机会接触,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因此就出现了隆闺这种形式的建筑,让男女青年分别住进隆闺里谈情说爱、对歌,以增进了解,直到选择到称心的对象结婚为止。

2、谷仓

在黎族传统村落周围,常常散落着一座座小房子,这些小房子是作为贮藏稻谷之用,而谷仓之所以会被建在离村较远的地方与住屋隔开,是因为黎族传统住宅建筑都是茅草屋,很易失火,因此要把谷仓建在村外,这样一旦村内失火,粮食也不会被烧,否则只要一家发生火灾,便会殃及全村,全村的粮食都会被烧光,再加上黎族传统贮谷是以贮藏整穗为主,占用空间较大,不宜储于家中,还因黎家的民风淳朴,即便建在离家较远的地方,谷仓也不会有任何安全隐患。

3、土地公庙

黎族大多数村落都建有土地公庙,黎语称之为“鬼屋”,海南话称之为“土地公”。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有鬼神主宰,黎族认为土地公庙能保护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如有天灾、虫灾、流行病、瘟疫等,人们都要祭拜土地公以求平安。因此,一般在村子的入口处茂密的大树底下,建造土地神庙,通常是用五块没有加工过的石头堆砌而成: 一块平坦的石板作为地板,三面不太规整的石块作墙,顶上盖一块作为“庙顶”,里面中央放一块下宽上窄偶像形的石块,作为供奉的神。有的村落则是用三块石头垒成一个简陋的人字形作为土地公。

4 船型屋审美价值独特

黎族村落的外部形态和民屋最能给人自然古朴的美感。他们食饮山水,纵情山水,放浪形骸,这种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了黎族自然、朴实、奔放的民族性格,养成了他们亲近自然,热爱山水的生活习惯。在黎族保留的村落和民居文化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4.1 船型屋与黎锦的融合

黎锦是黎族妇女创造的纺织技术,被誉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化石”。据考证,黎族先民是中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黎族的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周时期就已出现。在唐宋时期,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就优于中原。工艺流程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被、单、筒裙、花带等成品。海南黎族是崇尚美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广泛流传的高雅审美趣味。黎锦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而且它的美和魅力是永恒的。黎家妇女穿着黎族服饰,坐在船型屋里织着黎锦,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卷,带给人们的是返璞归真的视觉享受。

4.2 船型屋与美食的融合

黎族人的饮食与船型屋交相呼应,处处体现着质朴。器具大多因地制宜,选择天然材料制作而成,比如陶碗、椰壳碗,既是饭碗,也是饮具,筷子是竹木制和骨制的。饮食天然、清淡,如传统的竹筒饭、山果饭 、山栏米饭等,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绿色食品。黎族的酒文化也非常发达, 勤劳的黎族人民通常是自己种植原料, 自己酿造, 其中山兰米酒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口味醇正,味道香甜,浓而不烈,并富有营养,享有 “海南茅台”、“山兰玉液”、“琼浆玉液”等诸多美称。美酒、美食、船型屋取天然之精华,形成了黎族人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4.3 船型屋与艺术的融合

居住在船型屋里的黎族同胞能歌善舞,所使用的器乐及辅助道具均选用天然材料。黎族的传统乐器“八音”是一支八种器乐组成的乐队。其中吹奏乐器5种,拉弦乐器3种,分别由竹子、椰树树干、橡胶树干制作而成。而黎族竹竿舞是一种节奏感极强的舞蹈形式,选用5对竹竿,舞者在竹竿的左右、上下开合中舞动。所用的道具竹竿就地取材,绿色环保。茶余饭后,黎族乐师在船型屋前八音齐鸣,伴随着竹竿的有力节奏,黎族少男少女边舞边唱。这样的画面对于处而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无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黎族船型屋的古朴自然,加上原生态的音乐、歌舞,给旅游者带来的愉悦享受是星级酒店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可见,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丰富,船型屋的原汁原味使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发展中,船型屋民居建筑被大量拆除或破坏,数量急剧减少,船型屋营造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我们要用“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的思路,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使船型屋能够世代流传。(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绍文东.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织锦和民谣文化的审美价值[J].新东方.2009(10):38~40.

[2]邱海东.黎族传统建筑文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2(4):182~183.

[3]王瑜.黎族船型屋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6):60~63.

[4]高和曦.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J].新东方.2009(3):29~33.

[5]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29~333.

作者简介

鲁洋静(1978-),女,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航运输与旅游管理,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海口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