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4-11-19韩淑英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邯郸毕业生实训

摘 要: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学院为例,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对策,分析制约其就业工作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我省同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使地方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邯郸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拓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研究》,项目编号:201202013。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渐发展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院校虽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就业工作思路,但由于建校时间段,办学经验缺乏,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而且许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由于强调了毕业生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发挥优势,牢牢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以立足于本科教育之林。本文将以邯郸学院为例,通过对其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及影响就业工作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河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以期对我省同类院校提供参考,使地方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邯郸学院坐落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邯郸市,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河北省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以邯郸及河北省为主,形成了“立足邯郸、面向河北、服务社会”的就业态势。近几年来,邯郸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良好。2010、2011、2012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7.5%、86.7%、88.9%,高于河北省同期平均水平。2010、2011、2012届毕业生在邯郸就业比例分别为62.2%、59.2%、62.0%,在河北省内就业比例分别为81.4%、82.8%、84.6%,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分别为45.2%、40.6%、64.8%。

用人单位对邯郸学院毕业生整体表现满意。近三年通过对379家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1.4%的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良好;94.9%认为其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学校能力、法治观念和敬业精神强;88.1%认为其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强;81.9%认为其毕业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强。另外,在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就业工作满意和较满意率为83.87%。总之,邯郸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较高,这与该院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工作密切相关。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该院在就业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3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据不完全统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普遍在60%至70%直接徘徊。可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地方高校毕业生比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困难。邯郸学院作为河北省的一所地方高校,始终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3.1 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自从2004年升本以来,邯郸学院先后开展了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研究对比本地高校现状,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形成了由专科向本科转变、由师范类向多科性转变的共识,努力把学校建成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较强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地方名校。学校深入开展了面向区县企业、基础教育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大走访、大调研、大对接“三大活动”,并通过面向基础教育和行业(企业)开展了从事师范专业的教师进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名校、名师课堂,从事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进产业管理部门、企业、车间班组锻炼提高的“双三进”活动,以及请教育管理专家、名校校长、名师,行业管理专家、企业家、工程师到校开展教学与学术活动的“双三请”活动,明确了建设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基层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需求为导向。

3.2 明确专业设置标准,科学规划专业

学校把是否符合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是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作为设置专业的基本条件。2007年,学校出台了《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专业设置标准,并提出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调整、优化专业。2009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做精师范,做强非师范”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优化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与基础教育结合,进行大力度改革。同时加大对新增设专业,如网络工程、物流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文化产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支撑邯郸经济社会发展的校级重点专业。除此之外,学校大幅消减了专科专业,保证了本科办学的主体地位。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地方基层教育、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体系。

3.3 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应用人才

学校深入企事业单位展开“大走访、大调研、大对接”活动,在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关于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即自2011级学生开始,累计3学年进行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题的学科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累计1学年时间进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为主题的专业技术教育,包括专业技术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该方案的突出特点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拓展通识教育、突出全面发展;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学科专业、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自主教育四大平台设置课程,构建了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累了一年的实习、实训等两大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加上学科专业教育期间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短学期,人文社科和理工专业实践教学,师范类专业不少于半年实践的顶岗实习,高于教育部12周的实习时间要求。

3.4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

要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机制,首先要从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始。学校及二级学院系均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该校共有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15名,专职就业工作人员4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为1:482。学校设立了职业指导教研室、大学生职业咨询活动室,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规划。每年向毕业生印发《邯郸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引》手册,举办“商祺名家进校园”活动,要求毕业生作“创业改变命运”典型专题报告,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大讲堂”。通过对201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调查显示,86.7%的学生对该院就业服务工作比较满意。邯郸学院被授予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邯郸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邯郸市就业创业服务培训基地。

3.5 强化实习实训,提高专业能力

学校引导各专业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强化专业能力培养。2011年启动了“本科案例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到一线顶岗锻炼,带回实际工作案例作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新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拿出一年时间进行实习实训。学校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专业能力竞赛,提高专业能力层次。2011-2012学年,师范类毕业生95%以上取得了教师资格证,280名学生考取了高级化工检验室、导游、蒙台梭利教师、心理咨询师证、高级电工等资格证,获得了专业工作的能力。近三年,我院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省部级竞赛中获奖286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70项,河北省216项,展现出优良的专业能力。88.1%的用人单位认为该院毕业生的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包括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在内的省内外实习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给予高度肯定。

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一直得到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各县市区现有63个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习效果良好。学校也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仅2012年就建设了12个校内实训室(其中包括1个师范专业实训室),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强化校外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非师范专业与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9个,基本满足现有学生实习需要。

3.6 扩大开放渠道,促进校地合作

学校主动采取措施促进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融合。该校完成的《邯郸市科技创新工程方案》为邯郸市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借鉴和支撑;与丛台酒业、河北耀月灯具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峰煤集团等单位合作进行科技研发,其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节能照明驱动的研究和应用“等6想产品已投入生产,市场前景良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学校获得了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一是合作共建专业。如教育学院与省、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共建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专门人才,信息工程学院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渥瑞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同学工程专门技术人才;太极文化学院与国际广播电台、邯郸市体育局合作,共建体育教育专业(太极拳),培养传播太极文化的专门人才等。二是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分别与邯郸市人们防空办公室、邯郸市园林局、河北昊阳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邯郸市嵌入式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资源之物实验室等。三是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邯郸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当地多家企业合作,建立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四是合作培养人才。信息工程学院与大陆东软集团、西安国际数码、北京渥瑞达等机构合作,先后就JAVA软件开发和嵌入式技术培训了40名教师、300名学生。五是开展合作就业。与市教育局、体育局、河北网讯数码课件有限公司、山东杜郎口中学、秦皇岛昌黎特教学校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就业协议。

3.7 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该院广泛开拓就业市场,竭诚为广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服务,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区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2012年12月2日,该院2013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在文理综合楼D区一至四层大厅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得到亿搜人才网的大力支持。该院2013年共有毕业生396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374人,专科毕业生1591人。参加本次见面会的用人单位共计303家,提供就业岗位6719个,平均为每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7个。其中教育类单位有市委机关幼儿园、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北京精锐教育集团等96家;其它行业有河北钢铁集团永洋钢铁有限公司、上海中宸文化传播公司、中粮集团中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新闻社邯郸记者站、中国银行罗城头支行、旺旺集团石家庄分公司等207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4115人次。本次见面会除有河北省内的用人单位外,北京市的单位就有十余家,另有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云南省等省(直辖市)的用人单位,涵盖教育、电子、商贸、化工、医药、旅游、保险、投资、计算机网络、广告、文化传媒、外包服务、银行、餐饮、装潢设计等多种行业,毕业生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大。

4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因素

自升本以来,邯郸学院在就业工作方面不断努力,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鉴于该校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到就业工作的进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

解决。

4.1 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本科建设时间较短,学校尚处于由单一师范教育到多科性、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在主观上造成了有些干部、教师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参与意识不过强,对行业的需求了解不够深等现实问题,影响了专业调整以及通过专业建设实现与社会融合的步伐,学校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的热情和实力有待提高,还不能对地方行业(企业)提高有利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学校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有待增强。

4.2 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学校为适应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大量加强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69个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实践使用的效果有待提高。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刚刚起步,实验室的环境及硬件设施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高精尖的可以实验设备教师,需要跟随行业的发展建设高端的实验室。学校应继续探索建设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平台,完善配套管理制度,通过调整结构和资源整合,使实验实训中心功能升级,成为供多院系、多专业使用的效能实训实训基地。

4.3 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把它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以研究和设计,但是各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还不够集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还有待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基地支持、管理跟进、内容革新、方法改革、教材配套。要真正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和岗位的无缝对接,还需要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另外,实践指导教师人员有限,任务繁重,精力投入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效果。

4.4 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

我校共有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15名,专职就业工作人员4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为1:482。显然,适宜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现任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有时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同时,学校开展的创业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合理安排,内容多为著名企业、集团有关创业情况,指导意义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院对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其发展的瓶颈,并深度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以科学地开展我院创业教育,促进就业工作的进展。

总之,邯郸学院作为河北省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明确,突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名校。学校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工作,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初具锋芒。但是,该校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解决该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充分就业对策体系,是该校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刘志刚.创业教育: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源头活水[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1(1).

[2]刘智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9月.

[3]http://www.hdc.edu.cn/News_View.asp?NewsID=4519

作者简介

韩淑英(1973—),女,山东省梁山县人,本科学历,博士学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邯郸毕业生实训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清代邯郸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三破邯郸梦 三出陇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