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正向效应”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11-19池志勇李荣菊刘琳
池志勇 李荣菊 刘琳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对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纷纷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地文化产业增幅普遍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速,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不良倾向和误区。可概括为“五重五轻”。分析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文化产业;正向效应;问题;对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由此带来的正向效应明显。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还不强,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任务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及时理清认识上的误区,纠正工作上的偏差是促进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正向效应凸显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特色。东部地区依托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发衍生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依托秀丽的山川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总体来看,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并由此带来了三个显著的正向效应:
1.1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了一种新路径
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它可以消耗极少的能源,而取得类似于或者超过于能源高消耗性的传统工业所创造的价值。这种低能耗高产出的特征,是文化产业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这让处在必须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一些地方看到了摆脱发展困境的突破口,找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1.2 扩大了消费需求
工业经济主要满足物质需求,文化产业主要满足精神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们精神消费需求日益高涨。与物质消费需求不同,精神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需求。所以,精神消费需求也被称为没有天花板的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都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在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文化产业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1.3 文化的经济价值逐渐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都很微妙,在前现代市场经济时期,大多数的文明体系中,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被抑制的,文化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功名利禄的崇高领域。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创意成为了经济价值的关键要素,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趋势加速,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文化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走上了快车道。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很多文化资源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追求经济价值反而更易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二者并不矛盾。文化产业 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深入人心。
2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三个显著正向效应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前景,但在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又同时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如履薄冰。这些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五重五轻”。
2.1 重提高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有一个倾向令人忧虑,就是以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渐成风气,如各地在制定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几乎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高低看做评价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标准。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对于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却很少提及。这说明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混淆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只看到了文化产业创造的直接效益,没看到文化产业的间接效益。
2.2 重文化单位组织结构改革,轻文化内容管理制度建设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们下了很大力气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转企改制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单位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文化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名家,缺少精品。没有名家、名品,就谈不上大发展,大繁荣。出现上述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内容管理有很大缺陷,一是管理手段粗疏,主要方式是随机调控。二是长官意志,按照领导批示、有关部门的指令办事。不尊重文化的规律,不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2.3 重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轻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取向适应了特定时期国际媒体企业重组联合的趋势,改变了国有文化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增强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但也同时导致对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重视不够。而实际上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因此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扶植文化企业的重点应该做出调整。
2.4 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2003 年以来,园区化建设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各地方政府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措施。园区建设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对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文化园区是必要的。但过分注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也带来了很多弊端,一是盲目发展,定位雷同,同质化倾向严重。二是“空壳化”和“地产化”现象普遍。 三是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因此,过分注重园区建设并不利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实体,要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5 重文化产业发展,轻完善教育支撑体系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创造性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在各种场合文化产业谈得很多,但对于教育的支撑体系却很少涉及。文化产业作为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能否通过教育培养充足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否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支撑体系,决定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3 推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综合考量文化产业价值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文化经营活动,文化产业不光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如台湾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台湾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是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是其基本理念。台湾看重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价值,但更看重其提高公众美学素养、提升国民生活环境的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评价文化产业是否成为了支柱产业,应该是对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综合考量,尤其要重视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过程中不断增长国民知识,醇化国民道德,完善国民人格,激扬国民精神,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发展文化产业应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
3.2 科学管理文化内容
文化内容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政策,很多国家都通过内容管理来规范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若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管理者要具备必要的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按照文化艺术规律办事,营造鼓励原创的产业氛围。二是要准确界定文化内容底线,对原创人才多些关爱和宽容,少些疑虑和责难。三是实行文化艺术消费分级制。四是对承担不同功能的媒体实行分类管理、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管理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当今时代思想的开放性、民众需求的多样性,真正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方针和原则进行管理。
3.3 积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骨干企业自身具备做大做强的动力和实力,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中小文化企业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弱,因此,世界各国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都把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作为重点。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该适时调整,即重点由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调整为以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为重点,鼓励支持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企业群体。一是要简化手续,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机构,创办各种类型的中小文化企业。二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政府购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搭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和优惠。最后要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政策辅导、沟通交流等多元化服务,形成一个促进中小文化企业成长的平台,特别是要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真正做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既抓大,又不放小”。
3.4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和各文化要素市场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文化市场有机整体。它区别于园区的特点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其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文化经济相互联系以及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扩大文化消费内需,引导文化产品外销都将产生直接的引擎作用,是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要下大力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要逐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场。二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三要促进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四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3.5 完善教育支撑体系
创造性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发展文化产业要多做打基础的事情,要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建立完整的创新教育体系。艺术教育是创新思维的摇篮,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李泽厚也说,艺术和审美“是开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强有力的途径。而我国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误区恰恰是忽视艺术教育,让科学与艺术分离。因此要重视完善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这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是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及时厘清认识上的误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是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 梁 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纵横,2012(04).
[2] 韩东升.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意土壤.文化发展论坛,2006-03-26.
[3] 祁述裕.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GDP[N]人民日报,2010-11-23.
作者简介
池志勇(1978-);男;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建设、文化管理;
李荣菊(1965-);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现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管理;
刘琳(1981-);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