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农业思想及当代启示

2014-11-19柴艺欣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邓小平启示

摘 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发展与否,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推进与发展。邓小平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多次讲话论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策保障等问题。在新时期,认真研究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农业思想,对指导当今中国农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农业思想;启示

邓小平的农业思想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重点话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地研究:有的研究侧重从宏观方面对有关理论观点,贡献与地位进行概括的阐述;有的研究从纵向上剖其发展历程;也有的探究经验及现实启示的成果。国外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总地来说,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着两个极端,或是过于宏观地概括,或是从微观方面论述未能全面把握其本质。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邓小平农业思想显得尤为必要。

1 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1.1 农业基础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达到九亿多,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只有切实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早在1962年,我国经济还处在恢复时期,邓小平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1]322到了70年代中期,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不久就紧抓农业发展,他突出强调,“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3]28的思想。80年代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大的改善,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时,邓小平告诫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990年,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形势和经济的发展问题时指出:“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耕不好农业就完了。”[2]355从邓小平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出他始终坚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这一原则,他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把农业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拥有着13亿的人口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农业发展阶段论:“两个飞跃”思想

1990年3月,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时明确地提出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经过“两个飞跃”,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邓小平在全面分析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后提出的战略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中不断推进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功,改革成果令人欣慰。在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后,农户可以自主经营,这一伟大的创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第二个飞跃”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强调了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济。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的现实情况,要把农产品的效益提高就需要实行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我国是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就需要在农村发展好集体经济。邓小平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出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对日后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等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 农业保障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1982年,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的。”[2]355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政策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的高涨,更是为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福利。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邓小平则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邓小平论及了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科学手段问题。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要提倡科学种田,培养在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为此,邓小平在1988年强调:“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2]275邓小平对政策的强调及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2 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现实启示

2.1 解除对农业发展认识上的思想禁锢

农村改革前,旧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禁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人们的思想禁锢才得以解除。之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回顾改革开放多年来的艰苦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一次次与旧体制作斗争的过程中,邓小平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实际,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始终坚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亿万民众积极改革才避免了我国农村改革走更多的弯路。实践证明,在邓小平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破除了对农业发展上的错误认识,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这是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2.2 始終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农村改革伊始,党和政府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让农民感受到了真切的物质利益。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开放农产品市场,鼓励农民自办商业组织等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谋求了看得见的利益。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农业税,延续了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彻底与中国农民告别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通过扩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领域,补贴政策受益范围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的过程中并无行之有效的现实经验,只有把党的思想路线和农民的实践结合起来,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进而对农民的实践创造加以总结,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这是我国农村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原因。

2.3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在3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的“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的指引下,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为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对农业的调控。通过制定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本法律和政策,支持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等途径逐步形成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允许农村土地进行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这些相关政策为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什么时候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主动,健康地发展,反之,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可见,稳定的农业发展政策和良好的农业发展制度环境是农业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柴艺欣(1991—),女(汉族),山西运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届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邓小平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