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禁忌语角度看跨文化交际

2014-11-19徐非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交际

徐非

摘 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传媒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人们的交往。与此同时,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不可避免。禁忌语则是这一现象的重要表现之一,值得人们认真对待。本文从语言禁忌,和非语言禁忌两大方面对比分析中西交际禁忌,并以此窥视跨文化交际技巧与规律。

关键词:禁忌,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Taboo Languages

Xu Fei

(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ajor beijing China 100024 )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s of world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media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different color,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However,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and problems raised in the cour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avoidable. Taboo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worth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taboos and Western language taboos from verbal and nonverb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kills and rul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aboo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随着国际间联系与交往愈发密切,全球化的步伐愈發有力,国际经济繁荣发展,跨文化交际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特定时代的新兴学科。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来往也更加频繁。由于不同国家,种族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生长环境,拥有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习俗,性格癖好,生活习惯等等,在这样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规范,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交流方式,它们所可能的导致的误解及冲突无疑不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潜在的障碍。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人们有着强大的现实约束力。因此,如何在当代社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正确看待并规避中西禁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中西禁忌不仅有益于异国的人们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更有益于打造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本文拟从禁忌起源与定义,类型及应用方法三方面来阐释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差异并窥探跨文化交际的规律

1 起源与定义

1.1 起源

禁忌,在英语中的表达是“taboo”,起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英国航海家库克18世纪远征太平洋之时,在当地只要稍不加留意,就会触犯到禁忌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当地除了国王等领袖人物,普通百姓是不允许使用和随意接近的。本地人把这些禁忌命名为“abut”,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极端需要注意的事”。因此,禁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中人民信奉或敬畏的某些事物或明令或约定俗成的某些禁忌行为(比如触摸神圣的东西或直接谈及神灵),这些都会受到当地的惩罚和约束。二是人们普遍同意在公开场合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Crystal D. English's Global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类最初还没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和偏差,这也可以解释禁忌的来源。在远古时期,人们对风火雷电,日月星辰,潮汐潮落等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于是逐渐演变为迷信,为了缓解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人类带来的不安及恐惧心理,他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神,于是神便是万物主宰,万杰之灵的化身。人们对神无限崇敬,认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于是所有与神多多少少存在些关系的失误都被尊为神灵,被列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的逐步精益,人类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迷信程度也大大减弱,不再盲目信奉神灵。但由于受到文化传统,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禁忌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相比于远古时代,禁忌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1.2 定义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人们在交流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表达的带有某种消极情绪色彩的词语。这类词语仅限于在特定的场合与特殊的人交谈时使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语言禁忌。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必然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否则意义不大。通过一门语言可以侧面了解到对象国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从而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而文化则方方面面的促进并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来自不用国家或民族背景,地理位置,传统习惯的人们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这些因素折射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禁忌的差异也有所不同。禁忌存在与社会中的一种相对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根据某些因素对自身语言和行为的限制。

2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类型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与形形色色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禁忌是难以避免,始终存在的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中西方由于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语言表现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表现类型繁多:

2.1 言语交际禁忌

1.称呼

称呼是人类交际的起点。在西方国家里,长幼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级之别。绝大多数的场合里,人们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名字或昵称相呼。而且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为怪。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朋友称呼一位老人Jim,Hellen,Kate等,在他们看来,直呼其名是一种平等和友好的表现。而在中国,尊祖敬宗的习俗跟等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在一起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来决定称呼,对祖先及长辈绝对不可直呼其名,否则就是犯忌。人们初次见面,也会以“王老师”“张师傅”等带有社会职务的方式相称,以示尊重。对年长者则一律称“爷爷”“奶奶”“阿姨”“大哥”等。西方人初次见面则会以Mr,Mrs,Miss等来称呼对方,而不是叫Teacher Smith,Doctor John。但是对亲属的称呼不可随意,要求名副其实,如果张冠李戴就会犯忌,引起对方反感。

2.隐私

在国内,我们总是用“好到无话不谈”来形容两人的关系亲近。而西方人则大相径庭,更倾向于“保持距离”,因为即使是爱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对一些涉及到个人信息的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中国人之间许久没见常常会问“现在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有对象没”“结婚没”“孩子多大了”这无可厚非,国人也早已习以为常。如果是关系更近的密友,聊聊感情问题,夫妻关系之类的问题也很常见。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隐私的,不应被问及。一旦被问,他们会把这当做是一种没有知识缺乏教养和礼貌的行为。跨文化交际中遇到这种情况,轻则交流中断,重则会惹怒对方。

3. 敏感话题

有一些敏感话题属于死角的范畴里,跨文化交际中务必要规避。这些话题包括年龄,体重,社会等级,病残,死亡,财富,犯罪,自杀等等。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提及的事情。如果有亲戚朋友不幸死去,大不可用“死”去谈论死者。这一点共同适用于中西文化。中国人常用“安息”“与世长辞”“夭折”“出远门了”“不在了”“永别了”“没了”等委婉的词语来代替“死”字。而在西方也同样有很多委婉的说法,如pass away,go to sleep,go to heaven,go to the other world,breath one's last, be no more 等。

同样,在西方还用很多别的方式代替病残全称。比如B.O 代替狐臭 body odor;C.C.代替癌症cancer;V.D.代替性病venereal diseasee;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 代替盲眼学生(a blind student);the handicapped代替瘸腿(the crippled)

2.2 非言语禁忌

1.数字

中國人一直以来都把双数视为吉兆,逢喜庆祝必要选个双数的日子。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恰恰相反,奇数反而才大吉。“13”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躲开这个数字,无论是楼层还是房间号都没有“13”。同样意义的数字在中国则体现在“4”上,因为发音与“死”相似,人们在选择手机号,车牌号时都有意避之,所以4尾号的号码一般都是优惠赠出的。

2.肢体动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礼貌的握手并不稀奇,但中西握手的方式却存在一定差异。西方国家里,两人两手相握后马上松开。而中国人则是握手之后相互靠近,边握着边讲话。对此,西方人往往感到尴尬。因为身体距离过于亲密,抓住手不放这些动作会招致同性恋之嫌,因此一般视为禁忌。

然而,情侣则不尽然,西方国家情侣们在公共场合亲吻和拥抱也丝毫不觉尴尬,中国则相反,大多数人会束缚自己的行为,看到别人的类似行为也会嗤之以鼻。

除此之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洗手的时候忌讳甩手,忌讳单手接礼物。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不净的。西方人忌讳竖中指,他们视其为对性的暗示,十分厌恶。中国人去别人家里赴宴的时候一般不会把桌上的菜吃完,否则暗示主人准备的食物不够。

3 运用方法

3.1 规避法

忌讳即是晦涩当头,难于启齿,那么规避便是人们最倾向于采纳的方法。这样做既符合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也不至于导致一方难堪,从而保证顺利的交际进行。比如不要问结婚许久的丁克家庭“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不要向病患者仔细打探病情。诸如此类生理缺陷,生活隐私,有严重个人威胁的问题都不可提及,未免太过于莽撞,容易犯他人忌讳。而在与西方人的交流过程中,也不可采用中国式热情,嘘寒问暖,同样也会遭人反感甚至盛怒。

3.2 异形法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条件反射和联想意义,为了避免对话语接受者造成不必要的情感伤害,通过使用礼貌的表达法或是言语非言语手段来表达一个直白的说法,从而规避掉禁忌语,无疑会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这里就要提到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格莱斯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主要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给别人带来的利益 2.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小对别人的贬损,加强对别人的赞扬 3.赞誉准则,即尽量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将其扩大化 4.谦虚准则,即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表扬,贬低自己 5.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努力增加共识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小自己对别人的厌恶,增加对别人的同情。比如我们要形容一个人皮肤很黑,我们不会直接用“黑”去形容,反之会说肤色很健康。再比如我们要形容一个人长得很丑(ugly),会用plain(相貌平平)来形容,西方人忌讳用老来形容年龄,因此称老年人为senior citizen,胖(fat)代以plump(丰满的),瘦(skinny)代以slender(苗条的)等。

4 总结

禁忌文化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如果不能相互了解对方的言语禁忌,就难免被误解或是产生分歧。身处全球化时代,从言语禁忌角度纵观各民族文化差异,有助于各民族深化友谊,共同进步。掌握一定的禁忌规律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以便更好的掌握交谈对象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际过程中的失误,实现顺利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前沿,2005年第10期.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 徐晓丹.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J].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5]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6] 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7]李楠楠.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硕士学业论文.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