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2014-11-19王岩王金安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辜鸿铭论语

王岩 王金安

摘 要:本文以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视域融合原则为视角,阐述翻译即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翻译途径。基于此,笔者以辜林《论语》英译本中的核心概念词“礼”译为实例支撑,对其进行了基于不同内涵的分类和分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译法。并且指出,关于《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笔者建议在文中采取“Li”( )加注的翻译方法,在译本结尾添加注解指明核心概念词“礼”在整部典籍中表明的不同内涵意义,将其意义具体化。

关键词:《论语》;核心概念词“礼”;辜鸿铭;视域融合

《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其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领域。《论语》核心概念词高度浓缩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反映了孔学思想的体系,所以其翻译绝非易事,不译晦涩难懂,译则招致争议。读者不难发现,孔学思想以“仁”为核心,“礼”为外在要求,引导人们成为克己复礼的“君子”。“礼”在《论语》中作为一种约束力具有广泛的意义。

1 视域融合

1.1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概念

加达默尔认为:“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一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1]我们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际遇的限制,它规定了我们可以视见的区域,即“视域”,它标志着理解的界限。[2]加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与其他视域的碰撞与交融,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1]视域在运动的过程中变化着,会达到一种全新的视域,使我们又展开新的理解判断。据杨平[3]分析,《论语》存在重大的历史间隙、文本间隙和哲学间隙。这三种间隙使《论语》源语文本“自身包含了许多让人无法确定的未定点和空白”。[4]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身置于历史的视域之中,形成一个包容历史视域和现代视域融合的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解释。

1.2 翻译中的视域融合概念

就翻译而言,“视域融合”可理解为解释者视域与文本视域各自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对方融合为一体的过程,解释者自己的思想也参加到了重新唤起文本意义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携带着理解文本之前的自身视域与文本视域相遇,在经历了碰撞、交融之后,熟悉性与陌生性相互协调融合,产生了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翻译即解释,理解和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呈现动态、开放、多维融合的特点。朱健平认为“翻译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5]

源语文本意义向目的语文化传递需经过两次“视域融合”。首先,在理解的过程中,译者要不断地实现译者视域与原作视域的融合,新的视域由此产生,但不是翻译的结束,不同于译者视域和原作视域,也不是译作视域,“译作视域是译者用目的语将此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后才形成的”[6],即译作视域是目的语文化的载体。

在翻译过程中,视域融合的程度与译者的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朱健平[6]认为,译者视域包括独特视域和公共视域。译者不但要相对正确地阐释原文文本,而且要对他的译文文本读者有全面的认识。从视域融合的基本角度出发,“翻譯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让作者的文本视域停留在原处,译者发挥主体能动性,使读者的当前视域向作者的文本视域靠拢,从而达到二者的融合;二是尽可能地让读者的当前视域停留在原处,译者发挥主体能动性,把作者文本视域向读者当前视域引导,从而达到二者视域融合。”[7]

2 《论语》核心概念词“礼”英译中的视域融合

“礼”可指典礼、礼节,也可指礼貌。中国这个“礼”字是无法用英文中的单词表示的。[8]然而,众多译者对《论语》中的“礼”字的翻译却各不相同。时至今日,翻译界也没有对“礼”的翻译得出统一的译法。本文将具体分析一下不同思想内涵下的“礼”的译法。

2.1 典礼仪式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9]

辜译:A disciple asked what constitute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rt.“That is a very great question.” replied Confucius, “but in the art used in social usages it is better to be simple than to be expensive”[9] 林译:Lin Fang asked concerning the foundation of Li, and Confucius replied, “You are asking 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this matter of rituals or ceremony, rather than be extravagant, be simple”[10]

辜鸿铭将“礼之本”译为“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rt”,同时也将这里出现的“礼”译为了“art”,可见辜鸿铭认为该对话中提到的“礼”是指的同一内涵意义。在辜译英文注释中提到:“Then “the principle of art, not taken by itself, but as opposed to the principle of nature, would be in Chinese 文 for ‘art and 质 for ‘nature. Such a sentence as that of GOETHE, for instance, ‘Art is called Art, because it is not Nature, would be rendered into Chinese or Japanese thus:文之所以谓之文为非质也. ” [9]另外,注释中解:in the last sense of the use of the English word “art” lies, “the idea of what is proper” and fit, in all relations of things. [9]辜译是出于对读者视域的考虑。而林用“Li”,“ In this matter of rituals or ceremony”等译法,“礼之本”中的“礼”,林语堂选择不译,所指为孔教中的“Li”,内涵意义丰富,并不能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表达。而对另一个“礼”具体到礼教中的典礼仪式。林译更能引领读者深入思考“礼”所蕴含的内涵意义,更胜一筹。

2.2 道德言行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maintain order by encouraging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s, the people will have a sense of shame for wrong-doing”[9] 林译:Guide the people by virtue and control or regulate them by Li, and the people will have a sense of honor and respect. [10]

此中“‘礼是他律,对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有种种规定,比如摩西十诫的十诫、猪八戒的八戒,孔子的‘非礼勿就是这种约束。”[11]辜、林对“齐之以礼”中的“礼”的译法为:“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s” 和 “Li”,回译为“教育和礼貌的行为”和“礼”。但是,对于后一句的内容,又有助于对该对话的“礼”有清晰的理解。由此可知,两位都对“礼”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但是辜译是出于引导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思想的认识,是出于让原文本视域向读者视域靠拢,林译却相反。林译用汉语拼音,虽然林氏本人对“礼”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仅用汉语拼音无法满足读者的求知欲。笔者认为,林译有些简洁,倘若用汉语拼音加注解会更清晰明了。笔者在此试译:Li(human relations and manners regulated by law).

2.3 法则制度

有子曰:“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9]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To kn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e natural without restraining the impulse to be natural by the strict principle of art,--- that is something not permitted. ”[9] 林译:Yutse said, “If things do not go right, and you are bent only on having social harmony (or peace) without regulating the society by the pattern of Li (or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 still things wont go right.” [10] 辜氏将“礼”译为 “the strict principle of art”。他对“礼”的翻译依情境而异。辜氏强调的“礼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严格的人文原则理解。此译法固然特别,却容易让人受“art”的常规理解的误导,而不容易把握“礼”基本概念。反观林氏译法,再一次用“Li (or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由此可知,大部分情境下,林氏并不认为个别的英文单词可以涵盖“礼”的所有内涵。林氏译出了“礼”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林氏将“礼”直接用汉语拼音“Li”再加注解的译法极为恰当,不仅可以将中华典籍中原汁原味的核心词表达出来,又让目标语读者对此处的“礼”有不同的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地将“礼”理解为“礼貌,礼仪”的可能性。

2.4 社会文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9]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 what is valuable is natural spontaneity.” [9] 林译:Yutse said, “Among the functions of Li, the most valuable is that it establishes a sense of harmony.”[10]“礼之用”指夏商两代的文化成就以及整体文明,其意义完全超越了礼仪、礼制的层面;“礼之用”中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建立和谐社会又要有“礼”来约束,以和为贵,调整社会均衡。要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就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恪守礼节。社会才能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辜氏此处将“礼”译为“art”,其译法来源于理雅各的解释,文中已有解释,相对于“nature”(质)而言,笔者认为该译法并没有清楚地译出“礼”的内涵意义;而林氏采用汉语拼音会使读者迷惑和误读,所以笔者建议在译文下面加以注解。如下:Li:here it has the meaning beyond rites, propriety, and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s, etc; it has a more broader meaning that, to some extent, it represent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makes the society in harmony.

3 总结

中华典籍翻译最大的挑战源于原文本中的不定点、不确定性和历史性。从哲学角度对《论语》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待增多,而且很少有人从翻译角度单独对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进行分类解析。笔者试着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华典籍不同视域彼此之间的融合,并进一步对《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进行了分类诠释与解析。辜氏和林氏的译本各具特色,互有长短。笔者对其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之后,对于有些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译法,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笔者认为,对于《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最好在译本的结尾部分添加注解,注明《论语》全书中出现的所有“礼”所蕴含的全部内涵意义;并且在文中出现“礼”的部分都可以将其译为“Li()”的形式,括号内注明此处“礼”的具体内涵意义。

参考文献

[1](德)Hans G.Gadamer.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88.

[2] 潘德荣. 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41.

[3] 杨平.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J].中国外语,2012,9(3):101-109.

[4] 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與翻译的解释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24.

[5]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29(2):73.

[6] 朱健平.“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 外语教学,2009,30(2):97.

[7] 陈亚君.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3):109.

[8] 林语堂. 孔子的智慧[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8.

[9] 辜鸿铭.辜鸿铭英译《论语》[M].孔丘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8-31.

[10] 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M]. 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1938.166-201.

[11]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71.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辜鸿铭论语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的古诗教学变革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