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茶馆》英译看戏剧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2014-11-19边立红李娟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茶馆译者

边立红 李娟

摘 要: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以及结合语言学中系统功能语法对比分析两译者在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上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从而突出戏剧的语言特点和戏剧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可表演性;《茶馆》;译者;适应与选择

1 《茶馆》的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的适应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他通过裕泰茶馆和下茶馆的一些小人物的生活命运的变迁折射了中国在三个时代即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变迁。注重“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运用,带有鲜明的北京烙印,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口语风格向读者展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老北京社会的“底层人物”形象。

因此,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译者,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中文功底,对北京味十足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常识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翻译中国戏剧有一定造诣,加之对英语读者的用语习惯、独特地文字偏好、微妙的审美品位等都有较好地把握,以领略其神韵。否则,难以被以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中。

英若诚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读书时期参加了学生话剧协会,经常参与英文话剧的排练和演出,毕业后,考入北京人艺当演员并在《雷雨》、《茶馆》、《悭吝人》等话剧中塑造过重要角色。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舒乙曾对英若诚评价说:“英若诚是个大演员,既演话剧,又演电影,中外有名。在1980 年,《茶馆》受邀在欧洲出演,急需将其翻译成英文,由英若诚自身的求学经历和演员经历可以看出,他接受委托翻译《茶馆》正是选择了与自身双语能力、对话剧表演的熟悉相适应的作品来翻译的,体现了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也可以说是译者的适应。

而另外一位译者霍华是加拿大人,在台湾和中国内地工作多年,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希望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对比两译者在经历、特殊身份(戏剧演员)、自身能力和素质(双语能力、话剧熟悉度)等方面上说,英若诚的优势他人难以企及,能更好地再现原文戏剧的独特风格,更符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原文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最佳选择结果,这也因此为他作为译者的适应性选择提供了便捷的前提条件。

2 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由于英若诚在第一阶段里已经适应了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环境,在第二个选择译文的阶段里,他就可以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选择而产生译文。英若诚英译《茶馆》的目的是舞台表演,预期读者是话剧观众,深刻了解演员对排练文本的要求,观众的心理期待和导演想要的舞台效果。因此,在翻译时在忠实源语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视其表演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译本语言简洁紧凑、口语化,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文化习惯,让外国观众容易理解而获得文化认同感,使最终演出成功。而霍华译《茶馆》偏向于解释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含义,多采用了“文内加注”的方法,风格上也更多地保留了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更好地让英语学习者和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文化。以下结合两种译本实例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戏剧文本翻译中策略的得失。

2.1 对概念功能的适应性选择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概念”功能指出: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4]。简言之,是对事物的概念化。

例如:

1.在第三幕幕启介绍中提到“一清早,还没有下窗板”[5]。“窗板”这一概念指中国清末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一种认知空缺。霍译为“shutters”,英译为“wooden shutters”。后者适应了原文翻译生态环境,对“窗板”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故而加上了“wooden”这个词,使“窗板”更形象具体,便于英美读者理解。译者英若诚成功再现了原文中“窗板”的概念功能。

2.宋恩子: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5]

SONG ENZI: Now we serve whoever puts food in our bellies[6].(霍华)

SONG ENZI:Now we serve anyone who puts rice in our bowls[5].(英若诚)

中国人提到吃饭一般会想到米、面等,而西方人想到的则是面包、黄油。在这两个译文中,英译将“饭”直译“rice”同样体现了英若诚对“饭”这概念在原文中做出正确的表达,便于读者观众理解且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而霍译为“food”采用意译的手法,可能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误解,认为中国人像外国人一样把饼干面包当作主食,而曲解了“饭”这个概念。没有突出原文中该语言的概念功能,从而导致第二个译文选择阶段的不足。

2.2 对语篇功能的适应性选择

语篇功能。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是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主要是对衔接与连贯的分析[4]。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会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所以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更容易適应原文中其暗含的意义和精髓。

如第一幕中的庞太监与秦仲义斗狠所说的:“那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5]”

英若诚意译为Lets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5].

霍华直译为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we each other have our own strengths[6].

“八仙过海”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但是西方观众并不了解中国的这个传说和谚语。在原文中,该习语使人物性格鲜明化,很好地体现了上下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霍华译本以原语为归宿,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把八仙过海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只体现出各显其能就是各自的优点,而放狠话的气氛场面的激烈劲没有表达出来,人物形象不够鲜明,没有突出戏剧的语言特点。

而英若诚“适应”了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且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选择”,舍形象取意义,考虑的是舞台直接效果和观众的感受,因为演员“台上表演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来予以注释[7] ”,“观众的即时反应与注释的滞后性也有着无法协调的矛盾[8] ”。其译文语言简练、口语化及朗朗上口,表达出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让我们等着瞧!更好地体现出人物在整个语篇中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保证了戏剧的演出效果,具有很强的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98; 128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0

[3]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老舍.茶馆[M].[加]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28

[6]胡翠娥.论戏剧翻译中的动态表演性[J].南开学报,2000:59 (增刊).

猜你喜欢

茶馆译者
《茶馆》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我给动物开茶馆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茶馆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