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声入境?声声悟情

2014-11-19张洁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作用

张洁

摘 要: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朗读;作用;指导;问题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即使有,也只是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而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无非是考试中没有对朗读的要求和考核,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进行朗读,宁愿省下这些时间去分析解读课文。

其实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从我们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第一: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和人交流沟通是避免不了的。假如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颠三倒四的话,即使别人不嫌弃,他自己也会感到自卑,丧失和人交谈的勇气,而朗读可以逐步改变这种状态。因为语文课上的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通过多年的训练,一般不会改不掉这种说话结巴、语无伦次的毛病(除非他本身就是结巴)。读和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这里说的“读”不一定仅仅指朗读,而是泛指各种形式的“读”,但是在朗读过程中,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相信很多語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朗读好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言辞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又怎么会不强呢?

第二、朗读能加强记忆,能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入境、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对作品反复诵读,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总之,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这一块的第一条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由此可见,朗读这一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朗读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提高朗读的水平,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花心思的地方了。

1 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不能老是单一的齐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可以自由朗读,可以分段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但不管采用何种朗读方式,目的都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首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读”和“朗读”之间的差异,让他们感受朗读的“美感”,所以示范很重要。

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擅长朗读的话,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朗读训练。但是老师在准备范读之前,事先要自己多读几遍,酝酿情感。因为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如果老师不具备这种素养的话,可以挖掘学生中有这种才能的人,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老师范读还要好。因为学生是处于同一平台的,即使有的人朗读特别出彩,也不会让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只会让他们产生羡慕并急于模仿的心理。记得在教初三戏剧单元时,

2 进行必要有效的朗读指导

范读对朗读的指导作用是非常直观而且明显的,但不可能让范读成为语文课上唯一的朗读方式,还是要让学生多一些自己读的机会,除了齐读之外,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分组读,分段读、分男女读,但是在读之前,老师应该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2.1 发音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感情的酝酿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被破坏却是很容易的,读错一个字或者其他同学的哄笑,都会使好不容易蓄积起来的感情瞬间崩塌。所以,在朗读之前要先正字音。关于生字词,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读音问题,主要是一些他们已经习惯而实际上是错误的音要注意纠正一下,比如“挑剔”的“剔”读“tī”,“倔强”两个字读“ jué jiàng ”,还有就是一些关于名称的,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有一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其中的“的卢”读作“dì lú”等等。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2 读音轻重、语句停顿要准确、合理

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2.3 朗读语速要恰当,语气语调要适时变化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般来说,激昂欢快的语速要稍快一些,沉郁悲壮的语速要稍慢一些。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的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这一阙中,前面两句速度要稍快一些,这是描写战场上战马飞奔、战箭穿梭的激烈场面,后面两句稍慢一些,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最后一句语速最慢,由雄壮转入悲壮,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满头白发却仍在灯下看剑的老人形象,感受到辛弃疾年老体衰、壮志难酬的无奈不甘。

3 给朗读配上恰当的音乐

如果在朗读的时候能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作为点缀,那能让朗读更显深情并茂,更容易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升的,作为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对学生来说,朗读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也有较高要求——顺畅朗读,还有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朗读中存在的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3.1 忽视朗读前对文本的熟悉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学习对白比较多的小说或者童话类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感知课文似乎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就给一些同学分好角色:“一号主角”、“二号主角”、“一号配角”、“二号配角”等等,甚至更多角色,余下的同学就读旁白。分好了以后,大家开始读,当时当境的同学们会发生什么情况?那就是“一号主角”紧盯着规定给“一号主角”的那一句;“二号主角”紧盯着规定给“二号主角”的那一句;“一号配角”深怕漏掉分配给自己的那一部分,“二号配角”只管念自己的台词,大家深怕读错了音,搞错了顺序,但饶是如斯,还是往往会出现一个人读完、下句没人接茬的局面,常常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这都是因为朗读之前没有熟悉文本的一个过程,如果给这些同学充分的时间去研读文本,把自己的台词做好标记的话,不仅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他们还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更传神地读出人物的對白。

3.2 评价不及时、太笼统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是把朗读当作感知或熟悉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不把它看做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当学生读完相关内容以后,老师常常是接着问问题,不对该学生的朗读作评价。虽然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但这些评价大都停留在有没有读准字音、有没有读流利等浅表层面,往往用“好、可以、不好”等模糊词汇笼统地完成任务似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文章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这个建议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朗读的效果应该从发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情感把握等方面来全面评价。我们可以以表格的形式,给每一项设定一个分数,然后每一项达到哪种程度得多少分都做好具体规定,以细则的形式附在表格下面,这样操作起来就一目了然,学生也可以更清晰地明白朗读的要求。

3.3 忽视了“供读者自己感觉”的朗读

朱自清先生十分重视朗读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但是朱自清所说的朗读,与传统的“诵”不相类,与“美读”也有区别,它是用类似说话又比说话做作一点的“腔”,减去了音乐化也不具表演性,主要是读给自己“听”的供读者自己感觉的。朱自清指出:朗读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的意思发展的节奏。注意文本的意思,不要被声音掩盖了,滑过去。”(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405页)朱自清先生主张的“供读者自己感觉”的朗读,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的“自由朗读”,但这里的“自由朗读”不仅是指无序的朗读,它更是落点在“感觉”的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对情感的把握不是都一样的,我们要允许每个人读出不一样的感觉,不能用教参或自己的感受去规定学生的读。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忽视。

总之,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那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常常是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其魅力的。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作用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