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存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4-11-19顾晨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幸福感信仰心理健康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信仰的有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重要。本文从信仰有无的视角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身心和谐统一,健康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仰;心理健康;幸福感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拥有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这个群体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最伟大的中国梦,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以及价值取向,拥有健康心理,对于每个中华儿女及这个群体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对学校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 大学生信仰存在分析

信仰是信真仰理。信真就是唯信宇宙万物的真实真相本真,仰理就是仰望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道理。当今社会,大学生人生信仰呈现出了理性化与非理性化并存、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崇高性与世俗性并存的特点。[1]笔者对所在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信仰的确立非常重要或者重要,但对于信仰认识,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分歧较明显,表明青年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存在不同。当个人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时,大学生对信仰的持有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分化。从社会视角看,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在某个程度还不成熟和稳定,具有易变和不确定性。

从心理机能角度,通过与学生进一步交谈中发现,无信仰大学生缺乏相对积极自尊及生活目标,奉献社会意识不足,人际信任感较低,利他主义倾向偏小。自我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有所缺失,有“存在空虚”感在大学生人生信仰中比较普遍。笔者了解到,有无信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及良好关系、个人成长、生活目标有明显差异,在自我和谐、自我悦纳、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2 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分析

信仰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幸福感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举措。加强信仰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1 信仰存在对自我和谐的作用及影响

1、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它是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格理论中重要的概念。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功能就是維持各种自我知觉的一致性,以及对自我与经验两者的协调。当个人认识到知觉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之间有了差距时,便处在不协调的状态,而体验到内心的紧张,为了维持自我和谐,个体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这样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2]罗杰斯把自我的不和谐看作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王登峰根据罗杰斯有关自我和谐概念的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3]-[4],量表中分量表因子表明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我和谐是对自己的合理而客观的认识, 也是对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性认识。现实生活中,对自我的能力及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客观的评价,真正的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和他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自我,保持个体自身、环境及期望和谐统一,促进心理正常发展, 使个体保持健康,生活具有幸福感。因此,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大学生健康和谐、自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信仰存在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机制分析

笔者对访谈资料概括表明,有信仰大学生群体在自我形象认知评价和情绪感受方面,表现能客观接受,不苛求,不自卑;无信仰大学生群体则表现出不满意,自恋,自卑。对于心理自我在认知评价及情绪体验方面的影响,有信仰大学生群体主体表现为积极主动,自我反省,灵活开阔,平和快乐;无信仰大学生主述为矛盾、盲从,空虚、无聊。

通过影响机制分析来看,首先,信仰的存在使人具有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个体能客观接受自我形象,接纳和肯定自我的存在,不断鼓励自身前行,对个体充满信心,能使个体感到满足、幸福、快乐。其次,情绪体验良好,提高自我觉察能力,通过内省,能够消除潜意识的心理情结,自我有能力去除外来压力、恐惧或悲伤,更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不消沉于某种情绪之中,不纠结于某种不可达到的目的。再次,树立信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共识,能够感受到彼此积极向上的信念和目标,具有心理认同性,能够相互展现自我、开放自我,关系融洽、和谐。在相互帮助和彼此接纳的氛围中,对于个体而言,良好成长的环境,将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鼓励,有助于个体向积极自我转变。

信仰存在对于个体,有利于身心关系的调整,有利于道德魅力的塑造,有利于精神境界的陶冶。自我和谐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中介变量,[5]能有效提高个体幸福感,有利于个体心身健康。而每个个体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因子,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部分。信仰的存在有助于自我和谐,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2.2 信仰存在对人际信任的作用及影响

1、人际信任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际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最早指出,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言词、行为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6]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是对某种人际关系的信心程度,当个体面对不确定结果事件时,期待他人发生符合自已意愿的“适当”行为或满意结果的心理或行为倾向。[7]从人际信任水平测量指标:值得信任,利他主义,信任他人,被他人容纳等相关数值显示,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8]田可新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人际信任度愈高心理健康状况愈好, 相反则进而导致人际交流障碍和人际关系的敏感或紧张, 可直接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9]由此可见,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信仰存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分析

笔者在整理访谈材料发现,有信仰大学生能对事件和自身做正向评价,利他主义倾向强烈,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信任;无信仰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問题,或躲避,或推卸责任,付出后要求回报,不易满足,多抱怨等,人际关系波动较大,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在人际信任量表中分为愤世嫉俗和值得信任两因子。如此看来,信仰使人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主动分解来自生活中的压力,具有积极的评价网络,即使对不具有倾向的事件也能产生积极观念,独立自主,人际关系融洽,个体成长空间较大。在人际交往中主张“坚持原则,理解宽容,自我反省,积极主动”原则,善于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共情,使交往个体能够理解对方,增加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信仰的存在,有利于人我关系的处理,有利于乐观情趣的培养,有利于紧张情绪的疏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在百年寿辰之际答记者问时,曾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事实与学者研究结论相同,人际信任程度高,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并且会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体内心冲突、精神失常或适应不良较少,个体生活幸福。信仰存在能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可以推进大学生自我与他人走向和谐。

2.3 信仰存在对心理幸福感的作用及影响

1、心理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心理幸福感以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为哲学基础,认为个人的潜能的实现才是幸福,主要包括六个维度:自我接受、机能自主、环境驾驭、积极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生活目标。[10] 心理学者Carol D.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11]国内有关幸福感研究概念模型基本上是采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体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乐观、归因方式、社会支持、自尊等相关方面。而从心理幸福感角度看,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适应良好、积极人生观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知识群体,后者的个体评价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信仰存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心理幸福感来源于总的生活体验,不仅仅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爱、诚实、成长等等,当个体以内在价值进行自主选择个体行为,而行为本身得到认同时,相应幸福感水平将提升。有信仰大学生主述心理幸福感较强,表现为思想开阔有序,情感扩展有度,与人关系良好,个体行为主动;无信仰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无自身价值感,面对学习生活压力难以很好的自我调适,自认为心理幸福感缺失。

信仰的存在,有利于人生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利于驭挫勇气的养成,有利于奋斗历程的把握。信仰树立,表明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个体特定的需要满足,以获得幸福体验,而幸福体验使个体更加接纳和肯定自我,是幸福感形成的良性循环。它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整合自然倾向的必不可少,也是建构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信仰及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对个人、对学校、对社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光秀.生活世界视阈下高校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68-71

2、珀文.人格科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305

3、汪向东,王希林,马红等.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7

4、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

(1) : 19- 22

5、胡金凤,孙配贞,郑雪,等.大学生的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3):314-321

作者简介

顾晨,江苏开放大学组织部,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感信仰心理健康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论信仰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