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4-11-19刘银枝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长方体创设情境

刘银枝

多少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就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利用教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先将全班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4根8厘米长的黄色小棒,4根5厘米长的蓝色小棒,8个黑色的三角接头。再让每组的两个同学一起合作,选择恰当的材料拼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数分钟后,学生拼出了四种不同的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一比这四个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于所给的材料充足,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凭借头脑中已有的长方体表象,选择、调整、确定所需的小棒,拼搭出不同的长方体框架。当学生把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制作出来时,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不但主动探究出长方体棱与顶点的特征,而且明白长方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生的认识逐级深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3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构建主体性的教学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衣服着眼,观察后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又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拿出学生经常见到的牛奶袋让学生看上面表明的蛋白质≥2.9%,脂肪≥3.1%,非脂肪固体8.1%, 然后问:这些都表示什么意义呢?挑逗性的提问,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材料更应从小朋友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去提取。

2、鼓励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我在教学数据统计与整理时,课前让每个学生收集一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有的学生收集的是每天早晨从家门前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据,有的收集的是到超市购物 的数据,有的收集的是关于体育用品的数据……再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一上课就让学生报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然后用“+”“-”“×”“÷”符号连起来计算,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提供的,虽然教学内容枯燥,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思维十分活跃。

4 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两个工程队要修一条路,甲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创设探索情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

3、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创设求异情境。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如解决问题“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7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1)(6×4-7×2)÷2

(2)6×4÷2-7

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6×2-7。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7-6=1(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1分米,另一条剩下的长度6-1就是长方形的宽。

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猜你喜欢

长方体创设情境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