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要迈得稳、走得快
2014-11-19古丽江·扎尔洪别克
古丽江·扎尔洪别克
【摘 要】随着国家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的推进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走出去工程”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对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为什么走出去,怎样走出去”,尤其是对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广播节目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语言广播 走出去 落地管理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已有64年的历史。目前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5种语言广播节目,办有3个频率:民族之声频率(由蒙古语、哈萨克语和朝鲜语广播组成)、藏语广播频率和维吾尔语广播频率,电波主要覆盖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特定对象地区及首都北京,与我国相邻的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也能听到,收听人口达1亿以上。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还建立了对应的民族广播网站及微信平台,从而实现了民族语言广播的全时空覆盖。目前摆在民族广播面前的一个任务是,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建设一个“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广播平台,更要在国外打造一个富有影响力的、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传播载体,让中国的民族广播节目以更完美、更专业的形象走向世界。
一、民族广播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1.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工程”是国家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我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外宣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配合对外工作大局,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调整布局、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要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同时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产品和服务走出去。①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有必要立足于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战略性高度,重新审视我国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是国内传媒在境外的延伸,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推动力量,它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2.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工程”是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积极响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加强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商贸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是泛亚各国合作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而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的先后开播,正在为加强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文化交融、媒体融合,将为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带来更具时代感的合作与进步。
3.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工程”更是对反恐、反分裂,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有力配合
民族语言广播对应的周边国家,是巩固我国经济建设、维护我国和平统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的群体。国家电台有必要通过它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加深并影响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近年来,在新疆、西藏等地发生的暴恐事件警示我们,要加强宣传,壮大传播队伍,通过文化软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这不单单是经济发展所需,更事关反分裂斗争的成败。面对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对边疆安宁产生的威胁,民族语言广播承担着向境外听众传达中国声音的重任。因此,让中国的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在周边国家落地十分必要和迫切。“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国际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国际间敌对势力、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②
4.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工程”具有广泛的听众基础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都是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跨国民族。其中新疆维吾尔族人口923万人,分布在新疆周边国家的维吾尔族人口有50万到60万人;哈萨克族人口141万人,与新疆相邻的哈萨克斯坦有哈萨克族人口约900万。中央电台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广播在新疆及周边国家的受众数量超过3000万人。此外,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跨国民族使用的语言均属突厥语系,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有70%的词汇相似,绝大多数人基本上能听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因此,我们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广播在新疆及周边国家的受众数量可达5000万人以上。这是我们民族语言广播在周边国家落地的有利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二、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要迈得稳、走得快
1.坚持正确的节目导向,明确落地广播的定位
民族语言广播要走出去,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报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风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让境外的相同民族感受到本民族在中国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发挥民族语言广播在促进民族地区和中亚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增进境内外各民族团结和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反恐反分裂、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地区稳定。
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要明确节目落地模式,按照模式去整合内容,创新形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境外落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落地节目以“境外代理落地、本土化落地、整频率落地”三种方式实现。找到适合民族语言广播的科学合理的落地模式,对成功“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
2.创新节目形式,增强文化软实力
媒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载体。要提高民族语言广播境外落地节目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听众不仅听得见还能愿意听、听得进。我们的节目首先应该立足于对象国家的收听需求和习惯;其次是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去吸引他们,从而培养喜欢中国文化的听众群;第三是不断加强节目内容的策划,改进节目包装,提高节目质量,让我们的广播节目成为落地国听众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放松心灵、丰富知识的渠道。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内容准确丰富、形式活泼自然、编排科学得当,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待国际问题富有独特视角,制作团队专业水准高,节目文化底蕴厚,这些要素具备了,走出去的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自然迈得稳、走得快。
哈萨克语广播和维吾尔语广播的对象国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和我们语言相近,文化大致相同。近几年亚欧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和中亚之间搭起了发展经济、整合资源、共同推动亚洲发展的桥梁。如今,中亚各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量增加,在新疆建立的贸易公司逐年增多,口岸贸易合作日渐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语言广播应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为对象国听众提供更多的经济、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让对象国和对象地区受众可以清晰、完整、直接地听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声音,及时了解到中国政府致力于与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努力和付出。
由于文化相近,我们的文艺、文学、流行歌曲、小说连播、历史档案等节目在中亚各国很受欢迎。民族语言广播中现有的《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旅游》《中国中医》《名乐欣赏》《文艺沙龙》等节目,都可以让中亚各国听众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历史脉络、未来发展,从而给世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良好平台。这在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文化实力,加强各国之间合作和了解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落地管理,严格监听监测,开展合作交流
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的步子要迈得稳,就需要科学地管理落地节目。要建立落地节目考评机制,引导落地节目的改进和调整;加强国际合作方与落地节目语言部门的协调,共同研究落地节目的形式、策划和内容,不断提高节目质量。除此之外,应建立驻外记者站,组织出访小组;指定境外监听员,由他们负责实时监测监听,对节目播出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定期往我台汇报,或协商境外合作伙伴定期报告播出效果,为加强监督提供依据。
除了做好落地节目的管理,我们还应该定期进行调研,及时了解与境外合作电台的收听效果和听众反馈,与合作伙伴建立处理听众反馈的机制,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同时与合作伙伴电台交流研讨,及时总结落地工作经验,加强节目落地的调研,提高节目播出质量。
节目管理得以完善、质量得以提高,离不开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独特专业眼光和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因此,由知名播音员主持人、资深编辑记者、新闻评论员、技术专家等人才来组建民族语言广播境外落地节目的制作团队,对于正在“走出去”的国家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注 释
①《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http://www.sarft.net/a/38239.aspx.
②汤啸天 《因特网的争夺焦点》,载1999年7月28日《光明日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