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广播的思考

2014-11-19刘智力

中国广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现状发展

刘智力

【摘 要】目前,对农广播在覆盖、传播及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推动对农广播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还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对农广播自身也要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对农广播 职责任务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开封考察工作时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近年来,为服务“三农”,各地电台相继开办了多套专业对农广播频率。2012年9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开播,成为第一套全国性的对农广播。中央和各地电台对农频率的开播,有效服务、配合了国家涉农工作的推进落实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

一、对农广播的职责与任务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201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出做好“三农”工作的迫切性和复杂性。办好对农广播,促进国家对农工作的落实,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空间大,责任重。

(一)对农广播是宣传国家“三农”政策的舆论阵地

广播覆盖范围广,接收便捷,伴随性强,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在农村依然有着众多的听众。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很多涉农政策。作为“三农”宣传的舆论阵地和重要渠道,通过广播及时传递和解读国家的涉农方针政策,使有关政策进村到户,入耳入心,对更多的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准确了解、深入理解、切实掌握这些政策,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消除疑虑、化解矛盾,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推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做好党和国家“三农”宣传的喉舌阵地,是对农广播的政治责任。

(二)对农广播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载体

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娱乐、健康生活,离不开各种及时、有用的信息。随时随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的科学种田知识、农牧水产品的种养殖与加工技术、市场供需信息、气象与交通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信息服务,以及健康咨询、教育及娱乐信息等,是对农广播重要的节目内容,也是广播的突出优势。广播媒体仍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最为便捷、有效和最为习惯的手段。

(三)对农广播是助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工具

农村文化娱乐渠道相对匮乏,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更好满足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分重要。特别是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少年儿童,文化给养跟不上,就易于造成精神空虚、缺乏寄托,而这个群体的文化鉴别力、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封建迷信、邪教组织所蛊惑利用,给农村稳定带来隐患。作为对农广播,通过文化宣传,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农村文化阵地,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节目,为农村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服务和贴心、有效的情感陪伴、心理疏导,对形成健康和谐的农村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农广播从文化、精神、情感层面对目标受众的关怀关照。

(四)对农广播是连接城乡、公益助农的服务平台

“三农”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党和政府、对农机构、专家学者、农民群体、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等。对农广播可以是勾连对接各个方面的纽带和工具,发挥传递信息、搭建平台、提供支持的作用,组织开展扶助农民、农业的公益活动。比如,为滞销的农产品提供信息和推介服务,帮助打开销路;比如,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农村,直接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果蔬大棚,指导科学种田;比如,组织农村儿童走进城市,开展与城市孩子的互学互助,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农广播惠农助农的空间和选项。

(五)对农广播是配合党和政府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

“三农”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中国地域大,农村人口多,各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矛盾特征不一样。中央涉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不同地区会面临不同的条件,遇到不同的情况。做好喉舌是对农广播的责任。同时,对农广播离农村、农民最近,深入了解、及时反馈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业生产、农民教育、农村文化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议,通过内参报道等方式做好党和政府在“三农”领域的耳目,同样是对农广播的职责,也同样可以发挥好对农广播这支队伍的作用。

二、对农广播的现状和问题

2003年3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开播,成为全国第一家专业对农广播。到2013年底,全国地市级以上电台开办的对农广播频率约40个,其中省级以上专业对农广播16家。另外,尚未开播对农专业频率的电台,也基本上都办有服务“三农”的栏目。

(一)成效和作用

对农广播频率十多年的运行发展,在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服务农村信息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健康、情感帮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较好地担当了政府在“三农”领域的助手。经过实践的积累,各级对农广播专业化特色日趋鲜明,栏目设置契合服务“三农”的频率定位,内容也更加贴近农村、农民的生产实际、生活需要、情感需求,受到农村地区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全国各级电台对农广播专业化频率开播以来,坚持“农”字当头,重农为农,积极组织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农村,采制播出了一大批立足农民立场、回应农民关切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源自农民视角、反映农村实践、触摸民情冷暖、聚焦“三农”变迁,体现了主流媒体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责任、担当和深入思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农广播专业化频率开播以来,很多电台还积极借助广播的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因地制宜,为当地农村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的权威信息平台,或创办“农产大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销售和农民致富,发挥了特有的桥梁作用,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听众的关注。

了解中国农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情。对农广播专业化频率开播以来,在做好涉农宣传报道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心怀农民感情、善于深入基层,既能较为深入地感触基层脉搏、准确反映农村实际,又能自觉把视角朝向群众、把话筒对着农民的对农广播采编播队伍。

(二)问题和困境

全国对农广播作为整套节目,开播较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第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推进不力、节目覆盖不佳。一些专业对农广播,由于开播晚,半路起家,所使用的频率缺少前期的规划支持,在政策、频率资源、经费等方面受到限制。开播后,在各种专业化广播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难以得到重视,信号飘在空中,落地上缺少强有力的推进,还不能较好地覆盖其所辖区域。一些农村地区听不到、听不好对农广播,或对新的收听方式不适应、不了解,制约着其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的扩大。

第二,各地专业对农广播相对于新闻广播、交通广播、音乐广播等,普遍受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台事业经费少,运转、发展条件较为艰苦,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各地电台特别是自办的专业化电台,还有着一定的创收、生存压力。经济效益低,也是对农广播不受重视、关注度较低的原因之一。目前,对农广播的受众群体购买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在对农广播中投放的广告较少,使得一些对农广播创收困难,日常运行经费紧张,也影响了发展的后劲。

第三,对农广播自身在节目内容及呈现形式上还不能很好地贴近和满足农民听众的要求。接地气、农味足、真正能让群众喜闻乐听的栏目、节目还不够,有的话题离农民较远,浮在半空,说不到农民的心坎里,缺少吸引力、感染力,有的节目设置未考虑地域的不平衡、受众群体的差异,针对性不强。在语言表述、呈现风格上,有的节目的播报、主持和农民的语态不合拍,农民听不懂、听不惯、听不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不够,缺乏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真切感受。特别是现在年轻的采编播人员,普遍缺少在农村生活的体验,缺乏和最基层农民对等交流的感情和能力,使得报道和节目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不够深厚。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农广播的发展。

三、对农广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推进对农广播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对农广播作为为广大听众、特别是农村听众易于接受、欢迎和喜爱的信息获取工具,作为党和政府“三农”领域的喉舌、文化建设和更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对农广播的地位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地位还很不匹配。国家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但各地广播专业化频率的设置和内容的定位、生产还更多是面向城市人群,适应城市人群的需求,直接服务农民的节目少之又少。应努力争取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农广播在宣传方针政策、传播惠农信息、助力文化建设、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加重视对农广播的社会效益,在加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将对农广播纳入其中,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资金上更多投入。特别是覆盖问题,是广播媒体提高传播力、切实发挥各项作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广电管理部门从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重点推进,逐步改善对农广播的覆盖。

(二)加强对农广播内容建设,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吸引力、影响力

内容为王。当前,内容仍是传统媒体最重要的优势。提高对农广播的吸引力、影响力关键在节目内容的针对性、贴近性。对农广播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目标受众是农村地区听众、城市中的农民工,和关心、关注“三农”及涉农机构的人员。特别是对广大的农民群体,对农广播要立足公益性、突出服务性、注重实用性,真正关注农民所思所想所需。以乡土情怀,讲农民故事,贴近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情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特征在发展变化,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对农广播要根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乡镇企业工人、农产品营销人员、留守人群、进城务工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多样化的需求,设置节目和栏目,为他们服务,赢得不同的听众群。

提高节目的针对性、贴近性,对农广播还要善于契合时代的特征,关照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受众的情感需求,加强节目内容的策划。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意的语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乡愁”一词也体现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人文传统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2014年6月,中国乡村之声启动“记忆乡愁”系列活动,包括征文征图、文学创作大赏、经典作品诵读等内容,旨在通过记录抒发人们对故乡的眷恋、美好回忆,及城镇化进程中,对家乡变化的失落和留住美、留住情的期盼等种种心理和故事,引发情感共振,加强社会对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这一主题契合了当下,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和人们迁徙流动过程中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引起了广泛共鸣。活动还将邀请部分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派出记者跟随他们去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并通过组织后续的公益活动,为人们架起回报故乡的桥梁。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内容包括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等。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后续一段时期农村、农业人口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涉农政策的推出、受众特征的变化,需要对农广播节目的及时跟进、调整。

(三)增强节目语言、呈现形式与农村听众的契合度

对农广播,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个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城市人群偏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对农节目的语言风格,应是朴实、平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听众平等交流;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简单、通俗,照顾农民的知识面,少用专业词汇、网络语言,说农家话、聊农家事。同时,采编播人员要多到农民中去,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收听广播的心理,从而善用他们的事例、他们的语言、他们喜爱的形式呈现节目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对农广播充满乡土气息,亲和力、感染力更强,得到农民的喜爱。2014年8月,中国乡村之声尝试农民观察员队伍建设,面向社会选聘农民观察员,让他们作为“三农”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三农”时事的评论者、节目互动的参与者、节目质量的反馈者。通过农民观察员的参与、连接、互动,打造农民话语平台,使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能够更多反映农民的需要、体现农民的喜好、传播农民的声音。这项工作启动后,在农民听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四)拓展传播、覆盖和广播惠农的阵地与形式

除传统的覆盖、传播方式外,对农广播要善于利用各种新的平台,创新形式,扩大节目传播和影响。

近年来,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央领导多次指出,传统主流媒体要整合资源,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体现了中央从战略层面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发展新媒体、用好新媒体,是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对传统主流媒体占领舆论新阵地的要求。对农广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同样需要增强新媒体意识,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制作有特色的内容产品,通过网页、微博、微信,并借力其他影响较大的移动客户端扩大传播范围,拓展报道影响。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一些对农广播借助资源优势,通过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帮助滞销产品寻求销路、搭建销售平台等,直接为农民服务。这是对农广播惠农助农的又一有效手段,同时也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日趋成熟和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具备条件的对农广播还可利用品牌的权威性、公信力和渠道资源,构建农产品网上营销渠道,或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开办特色、绿色农产品实体店,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城市居民健康饮食,也为自身带来一定的收益。

农民是对农广播的服务主体。对农广播要经常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地面公益活动,组织农技、医疗、法律专家开展咨询服务、培训当地有关人员,举办文艺演出等,为农民带去实惠,听取农民对办好节目的意见建议。中国乡村之声开办以来,创办了“广播惠农”公益品牌,平均每月举办一次“广播惠农、爱在乡村”公益服务及演出活动。特别是2014年初开展的“广播惠农之‘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入乡村”系列活动,先后奔赴山东、河北、江西、安徽、陕西、福建等6省16个县(市)农村,举办了17场宣讲活动,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通过专家解读和文艺表演的形式,把党的政策送到农民身边,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五)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加强全国对农广播同频共振

各级对农广播专业性强,节目性质相似,职责任务相同,目标受众相近,为开展大范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各台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加强交流互动,形成深度联合,打造全国对农广播协作网络,在重大报道、重大活动上形成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各级对农广播可采取联合策划宣传报道、联合采制播出节目、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甚至联合开展经营等多种方式,在多个层面同频共振,加强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形成规模效应,共同做大做强。开播两年来,中国乡村之声已搭建起涉及多个领域的高端权威的专家平台和信息渠道,为做好中央对农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各地电台则具有运作灵活、贴近基层等优势。通过深入合作,优势互享,可更加充分地发挥各级对农广播人才、信息、品牌、渠道等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提高“三农”宣传的质量、水平,扩大全国对农广播的品牌影响力。

四、结束语

农业稳,天下安。“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之基。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村发展稳定,服务和关注于全社会最需关注的农民群体的对农广播,期待着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作为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传播最为有效的媒体,对农广播的覆盖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推进下,不断得到扩大和改善。

全国对农广播亦应担当责任,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