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调查报告
——兼论理论“适足性”问题
2014-11-19林悦齐
□ 林悦齐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笔者在参与中央某部有关党员干部坚定“三个自信”现实问题的年度重点调研课题问卷调查时,在某市市辖区和街道办(含社区)基层党政司法机关、国资委(国有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律师协会、社会组织联合会、“两新”组织、高等学校共发放调研问卷550份,回收515份,其中有效问卷499份。受访者年龄主要分布于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比48%)①本报告分析中的各项指标百分比均为整约数,图表中有标注的除外。和30-45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比41%);党龄主要集中在5年及以下(占比46%)和6-10年(占比29%);受访者绝大部分接受过大专及本科文化教育(占比66%)甚至硕、博士教育(占比31%),77%的受访者是在职工作人员,16%的受访者是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主要任职于党政司法机关(占比31%)、事业单位(占比36%)以及非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累计占比21%),担任党政司法机关科级及一般管理干部职务(占比34%)或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占比24%),担任党政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占比5%,自由职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在党内担任书记/副书记的占比11%,普通党员占比77%。样本分布具有较全的涵盖面、较好的代表性,能够宏观反映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的现实状况。本文通过问卷抽样,量化分析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职业身份和职级差异、不同年龄和党龄、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党员干部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信心指数以及党员干部在坚定理论自信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一、党员干部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分析
1、受访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这一提法的认知度适中,但对“理论自信”内涵的认知度偏低。问卷分析发现,有50%左右的党员干部受访者“听说过”理论自信,但表示“知道”理论自信具体所指的受访者仅有24%,“知道,但不是很熟悉”的占比21%;表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涵的受访者仅有18%,“有一定了解”的占比6%,如图1所示。
2、年龄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数据显示,56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最高,而30岁以下的青年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则最低。青年受访者“听说过”(36%)理论自信并且“知道”(12%)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中老年受访者相应指标(81%、31%)的1/2和1/3左右。另外,30-45岁的中青年受访者“听说过”理论自信并“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62%、37%,而46-55岁的中年受访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44%、30%,这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知道”理论自信具体所指的占比与中老年受访者的相应比例基本持平,如图2所示。
3、党龄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20年以上党龄的受访老党员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最高,“听说过”理论自信并“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80%、37%,而5年及以下党龄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则最低,其“听说过”理论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36%、13%。此外,6-10年党龄的受访者“听说过”理论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56%、32%,而11-20年党龄的受访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64%、36%,两者差异不显著,而且这两个党龄阶段的受访者“知道”理论自信具体所指的占比与20年以上党龄的受访老党员的相应比例基本持平,如图3所示。
4、职业身份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供职的受访党员干部“听说过”理论自信(33%)、“知道”其具体所指(10%)的比例明显低于在国有企业(63%、29%)、党政司法机关(59%、40%)等“体制内”单位以及在社区工作站、居委会(50%、42%)等基层单位供职的受访者的相应比例,如图4所示。
5、任职岗位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数据显示,担任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最高,“听说过”理论自信并“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83%、61%,而青年学生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最低,其“听说过”理论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39%、9%;担任党政机关科级职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中层管理干部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也高于党政机关一般干部、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如图5所示。从党内任职差异看,担任党内书记/副书记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明显高于担任党内其他职务或普通党员受访者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如担任党内书记/副书记的受访者“听说过”理论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68%、43%,而担任党委委员的受访者的相应指标分别为44%、15%,这一比例甚至低于普通党员受访者的相应指标(48%、22%),如图6所示。
6、在职情况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离/退休受访党员干部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度最高,而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则最低,他们“听说过”(33%)理论自信并“知道”(9%)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离/退休受访者相应指标(79%、25%)的1/2-1/3。另外,在职工作的受访党员干部“听说过”理论自信并“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51%、22%,也明显高于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如图7所示。
7、文化教育程度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整体认知度的影响不大,但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知道”理论自信具体所指的比例相对偏低(17%),只有硕、博士文化程度受访者相应比例(31%)的一半左右,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受访者的这一比例为21%,如图8所示。
由上可知,受访者年龄、党龄、职业身份、任职级别、党内任职、在职情况等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差异性都是比较显著的,而受访者文化教育程度对理论自信认知度的影响不大。
二、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分析
1、年龄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30岁以下的青年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最低,占比仅有76%,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为3%,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党员干部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差异不大(76%-89%),如图9所示。
2、党龄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5年及以下党龄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76%)要低于党龄较长的其他党员受访者的信心指数(85%-89%),但差异不是很大,如图10所示。
3、供职单位(职业身份)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人民团体以及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等基层单位供职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最高(100%的人表示有信心),而在事业单位供职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表示有信心的占比最低(只有69%),而且在事业单位供职的受访者对理论自信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有6%,供职其他单位的受访者的此项比例均为0,如图11所示。
4、任职岗位差异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94%)、中层管理人员(89%)、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93%)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较高,而青年学生(71%)、专业技术人员(75%)、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或主要管理人员(75%)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相对较低,青年学生对坚定理论自信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却最高,为14%,如图12所示。
5、党内任职差异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担任党内委员或书记/副书记职务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较高,占比分别为100%、96%,而担任党务秘书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最低,占比仅为78%,普通党员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为82%,明确表示“没信心”的占比为2%,担任党内其他职务的受访者的此项比例均为0,如图13所示。
6、在职情况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待业/待岗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最高(占比100%),而离/退休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最低(占比均为71%),青年学生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却最高,为14%,如图14所示。
7、文化教育程度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的影响。数据显示,接受过硕、博士教育的受访者对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指数(占比74%)要低于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受访者(93%)和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受访者(100%)的相应比例,而且接受过硕、博士教育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比例有4%,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的这一比例均为0,如图15所示。
由上可知,受访者文化教育程度、职业身份、任职级别、党内任职、在职情况等对坚定理论自信信心指数的影响差异性比较显著,而受访者年龄、党龄等对坚定理论自信信心指数的影响不大。
三、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问题的思考
1、理论自信的核心问题就是举什么旗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主题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举什么旗。这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我们党已经确定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真正能够凝聚党心民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可行的思想理论基础。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战略、领导和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现实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来说,是适足的,是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的一面旗帜。
2、当前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问卷试测座谈、抽样调查以及回访发现,绝大部分受访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现实要求等并不是充分了解,对中外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思想缺乏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比较,因而对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理论自信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自信心和自信力也不是很强。不少党员干部在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时,确实还存在种种不够自信的认识或判断,甚至带有似是而非、怀疑、否定的论调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流传。当被问到“您认为在坚持理论自信时存在什么问题?(可多选)”时,在“知道”理论自信具体所指的受访者中,有54%的人复选认为“党群/干群间信任缺失,说啥也不信”;有42%的人复选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似信非信”;分别有25%的人复选认为“脱离工作和生活实际,没人会真信”、“全是正确的废话,假大空口号而已,没啥可信的”;有24%的人复选认为“过于强调‘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化,无原则、无是非,不能信”;有19%的人复选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看不到希望,没法信”;有15%的人复选认为“内容肤浅贫乏、无说服力,不值得信”;有9%的人复选认为“缺乏新意,信不信无所谓”,如图16所示。
此外,比较典型的说法还有,“坚持什么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惠”,理论“自信问题是中央该考虑的,与我们没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我们“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发展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迟早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特别是伴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公开渗透和传播,部分青年学生党员也开始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出现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空”、“信仰危机”、“根本自信不起来”等乱象。
3、党员干部理论自信的认知度不高、自信心不强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从主观层面看,一是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理论学习和修养,对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出现了选择性失明、失聪,甚至带有抵触、逆反情绪,偏听偏信“小道消息”;二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现实要求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似懂非懂;三是精神空虚,热衷于算命看相求八卦、烧香拜佛求助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求精神慰藉;四是对中外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作出不适当的优劣比较,对资本主义鼓吹的那一套理论体系缺乏清晰的辨识度,食洋不化。
从客观层面分析,一是我国正经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日益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问题、新困惑,特别是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分化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大规模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形成了较大挑战。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口是行非”、反面典型,给广大党员干部造成了认知上的困惑和信仰上的迷茫。不少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不一,公开场合大谈理想信念,私底下却求神拜佛;台面上大讲反腐倡廉,背地里却贪污腐化;口头上大赞社会主义好,行动上却做成“裸官”;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间甚至出现了个体本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产生的影响极其恶劣,无怪乎有人感叹:领导干部都不信,怎么好意思让我们信。三是一些网络新媒体沦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舆论场,部分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利用网民的信息不对称和盲目的跟风,大肆炒作一些艳照门、开房门、拆迁门等新闻事件,借机抹黑执政党和政府,久而久之,影响了党员干部的理论自信心和自信力。四是段子文本、枯燥文本泛滥,使理论武装丧失效力。段子文本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喝彩,编造热点新闻、网络爆料、各色段子等,使党的理论教育在一片喧嚣中丧失其功能。枯燥文本形式呆板、方法生硬、说教多于说理,使理论丧失解释力、吸引力,挫伤了党员干部的理论自信心。
4、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理论自信的思路
如何将来源于实践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有说服力的理论资源,转化为广大党员群众真正信得过、能够凝聚党心民心、重拾信心的行动指南,转化为在价值观念之争和全球竞争博弈中的文化价值优势、软实力优势,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足性的清晰认知与坚定信念,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信仰的新要求、新期待,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坚定党员干部理论自信,首先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化对理论自信的阐释和研究,用普通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明白、听了信的朴实话语和生活语言,讲深讲透理论自信的价值和意义,真正让理论自信充分“接地气”、“聚能量”。
这里面,特别需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适足性问题。笔者之所以选用“适足性”的概念,是因为这一概念具有更强的涵盖性:适足性既涵括了不少学者在理论研究中和官方媒体在理论宣传中频繁使用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范畴①比较一致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涵括了这一理论体系在现实层面上的适用性和正当性②比较一致的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及具体要求时,应紧紧围绕这一理论体系的适足性来展开,从而唤醒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
其次,需要理论宣传教育的单位和人员,紧紧围绕到底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信什么”、“怎么信”的问题,从党的需要和党员干部的需要出发,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和载体、途径,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坚定理论自信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增强其自信心与自信力,真正让理论自信的精神实质在党员干部中落地扎根,真正“入脑入心”,固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精神信仰和行动智慧。
最后,我们应在充分吸纳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适足性、进一步创新理论成果、提升理论解释力基础上,在保持这一理论体系原有话语体系一致性、连贯性的同时,根据实践创新成果,不断赋予这一理论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增进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信任,增强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