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规范、信任:基层群众工作创新落实的三重维度
——对嵊州“民情微群”实践的调查研究
2014-11-19马思远
□ 马思远
一、群众工作的时代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群众工作的主体、环境、内涵、要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就基层而言,群众工作正面临着种种新情况:一是群众主体的现实分化和离异。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呈现和群众利益诉求的“碎片化”,以前铁板一块的社会群体正在被分化、离异,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二是群众诉求的多样与交织。突出表现为群众的经济利益诉求、社会利益诉求、政治利益诉求等诉求多样,并相互影响、综合交织。三是基层民主意识的增强与泛化。民主法制时代,群众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个体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导致民主意识的泛化,维权手段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演变成不正当的群体事件。四是干部评价权重的“倒置”与反差。干部代表群众行使权力,是人民的公仆,然而受授权方式的影响,干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的现象普遍,这种干部评价体系中权重分量的“倒置”,导致实际中往往形成组织认可与群众公认的反差。五是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长期执政暴露出的作风问题,尤其是党风廉政问题,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干部形象被“丑化”,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疏远和紧张。这些情况在主体关系“扁平化”、信息内容“海量化”、表达权益“自由化”的网络偏好影响下,在网络信息时代公开性、广泛性、时效性、直接性、平等性的呼唤下,在网络虚拟和社会现实的对接中,不断趋于扩大,凸显矛盾尖锐性,且完全暴露于公众,成为当前党和政府无法回避和遮掩的问题,甚至有“倒逼”态势,这使得群众工作的困境不断加剧:比如网络成为形成公众意识主流的新领地,网络意见领袖出现,网络舆论压力“爆炸”,冲击政府公权力,消弱群众政治信任;网络成为群众监督的大平台,网络监督蔚然成风,网络反腐成为社会焦点,“群众极化现象”①“群体极化”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极端的方向转移。详见杜飞进.网络时代与群众工作:略论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变革与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2(9).更加速群众对干部的情感背离和干群关系的对立;网络成为公众诉求的集聚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的新载体,群众诉求的反映与宣泄得不到及时回应就会爆发“网络群众运动”,加剧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政府公信力面临的“塔西佗陷阱”②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是指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挑战,而当前有些干部却对群众工作产生本领恐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基层群众工作的时代困境。
如何破解群众工作的困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塑群众政治信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已成为当下一个极具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与此相关的一项地方实践——嵊州市“民情微群”,旨在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基层群众工作的创新动力来源,网络群众工作的要素及其内生关系,“民情微群”实践与党群社会资本的积累及其对破解当前群众工作困境的作用。
二、“民情微群”的要素设计及社会效果
“民情微群”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微博平台将传统的群众工作“搬”到网上。官方将其定性为是“一条新时期乡镇(街道)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新途径”[1]、“搭设新时期干部‘连心桥’”。[2]其实践思路是利用微群信息发布平台,围绕“为民、透明、高效”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通过合理组建、公开运作、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党政信息公开、民情民意反映、工作推进监督、民生实事服务四大公共服务功能,成为基层党委政府体察民情,关注民意,解决民困的新渠道。
1、“民情微群”的要素设计
一是以“镇、村、户”三级联动为内容的“微群”平台。即在镇、村、户层面组建“民情微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在“镇、村、户”三级联动,不断扩大微群的覆盖面。在镇级层面,要求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开通实名微博加入微群。村级层面,发动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各级党代表,开通实名微博加入微群,并以远程教育站点、大学生村官、基层党组成员和热心人士为依托,在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一批“民情信息发布点”,扩大信息发布网络覆盖面。在农户层面,通过宣传引导,发动党员群众开通微博加入“微群”。目前,全市已建立23个“民情微群”、3000多用户,已实现全区域覆盖。二是以“机构、职责、要求”三个明确为内容的推进办法。各基层党委政府成立“民情微群”领导小组,确立一把手负责、党群线分工负责的职责体系。并明确信息发布范围和要求,规定“微群”成员发布的信息仅限于上级有关精神、国家法律法规、党委政府决策、工作动态信息、个人思想感悟、时政分析评论、基层社情民意、群众困难诉求③全市乡镇(街道)微群的信息栏目设置一般遵循“常规+特色”的模式,按照地区特色,因地制宜,按需设计。从功能角度看,主要有五大板块:一是党务政务公开(包括“公务之窗”、“文件通知”、“近期关注”、“政策问答”、“月度计划”等栏目);二是干部工作监督(主要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有“干部工作动态”、“工作周报”、“一周小结”、“村监会工作动态”、“每周工作动态”等;专项监督有“聚焦金庭‘四大推进’工程”、“重点工程进度”、“双清工作”、“三改一拆”、“安全生产”);三是民情民意反映(主要分为民情反映和民意表达。民情反映有“民情档案”、“热点话题”、“企业动态”、“走访日志”、“干部驻村手记”、“魅力黄泽”、“美丽通源”、“乡间小故事”、“风土人情”、“北漳人文”、“民情直通车”等;民意表达有“党代表建言”、“党代表工作室”、“建议诉求”、“诉求反映”等);三是民生实事服务(包括便民咨询、民生实事和科普宣传,便民咨询有“便民服务”、“网上便民中心”、“投石问路”等,科普宣传有“微主课”,民生实事有“现场办公”等)。。要求信息发布内容真实及时,不得违法违纪。三是以“登记、反馈、督查”三项制度为内容的管理制度。登记制度,即设立“民情微群”工作台账。专人负责对微群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登记,登记内容要求详细到反映时间、反映人、反映内容、处理人员、处理情况、反馈时间等项目。反馈制度,即细化强化信息受理反馈程序与要求(如图所示)。督查制度,要求乡镇(街道)将“民情微群”工作纳入干部考评,定期督促检查,确保每个干部实事求是地反映工作动态,及时处理民意诉求。为真实反映干部群众工作的民意,北漳镇还设计了“为民服务评价体系”,借助“民情微群”平台探索群众对干部的逆向考评。四是以“进村入企、民情微群、现场办公”三线并行为内容的互动机制。就是将网上的“民情微群晒诉求”与网下的“进村入企拉家常”、“下村现场办公”①“进村入企拉家常制度”是乡镇(街道)干部驻村工作制度的延伸,要求基层政府每名班子成员每周至少下村2次,每月走访农户30户以上,驻村干部面上要去对所联系的村或区域的所有在家农户进行一次全面走访,并记录农户信息登记表,各县干部也要对相应群体进行集中走访。同时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每周设定一次为下村日,鼓励引导乡镇干部利用驻夜时间夜访农户。“进村入企”走访中反映的问题,收集的民意和群众诉求要求在“民情微群”中“驻村干部手记”专栏里发布。“现场办公制度”是本着让便利群众、节省群众进城成本、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要求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定期以“多渠道告知、组团式联动、分流式办理、全方位考查”方式下基层进行现场办公,并采取马上办、承诺办、研究办等措施实现快速有效地处理。事后及时梳理现场受理的问题诉求、意见建议,在“民情微群现场办公”专栏进行发布并反馈答复。相结合,形成制度,使“民情微群”成为反映民情民意、处理民困矛盾的载体,实现网上与网下互动,使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效衔接。
“民情微群”信息受理反馈流程图
2、“民情微群”的社会功效
作为群众工作的一线平台,“民情微群”直面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在大胆“试水”群众工作新方法,不断积累与完善自身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彰显出巨大的社会功效:
第一,“民情微群”已成为网络群众工作的重要渠道。作为基层群众工作的创新方式,“民情微群”最大的功效就在于将传统的群众工作平台搬到了网上,使“民情微群”成为集党政宣传、教育引导、便民服务、民主监督于一体的群众工作新载体,强化了对社会正面信息的引导。
北漳镇党委副书记屠左萍:针对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我们把它“晒”在网上,让大家围观、讨论,评理。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上次张婆坞村民单某发生仗势强占村民邹某土地种植苗木的事情,据了解两家多年前屡次发生争吵打架事件,是比较难做工作的。我们把事情来龙去脉、调解过程都放在网上,让大家来评评理。放到网上后,一些知道情况的人就会提供情况,谁对,谁不对,大家对蛮横霸道、无理取闹的人形成舆论谴责,大家都说他不对,他也就不会再闹了。
可见,通过网上问答、思想交流、讨论评判等方式,“民情微群”已强化了群众工作的引导教育职能。而基于网络围观评判而达成的有限理性,也正昭示着公民意识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民情微群”促进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一方面,“民情微群”网上“直播”党委政府的政策、干部的工作动态的做法使群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工作面貌,拉近了干群距离。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走访求证民意,开展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也迫使干部主动与群众沟通、与群众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协商中解决问题,进而消除隔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塑基层政治信任。
“以前只知道乡镇干部一杯茶,一张报纸,没什么事好做的,没想到他们每天这么忙。”村民徐某。
北漳镇党委书记黄明辉:“一台电脑就是一个民生反映点,困难不一定都能解决,但让老百姓知情,看到求解的过程,相互理解就能容易些。”
北漳镇党代表在微群里反映高风上彦坂村在册村民220余人,因班车未通给村民、特别是在读学生出行带来不便。第二天一早镇党委书记、副镇长便商讨办法,并在第一时间把不能通车原因解释给了王传根,王传根说“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通车我也理解了。看到领导干部真正是在为老百姓想办法、谋福利,就算困难一时难解除,我们心里也好受。”
第三,“民情微群”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的进一步改善,提高了治理绩效。在传统的乡镇——村社会治理模式中,层级制、命令式是其明显特征,而“民情微群”采用了扁平制、互动式的方式,基层党委政府在微群中直观、全面、细致地了解基层信息,并通过互动沟通、反馈意见,从而使得公共决策有了可靠的依据和论证的过程,促使基层公共决策更科学更亲民。如市政府为推进2012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在微群上开设专栏对撤销37省道收费站这一实事问政于民,结果超过八成的网民要求撤销该站,市政府吸纳群众意见,努力克服财政收入减少、职工分流等困难,撤销该站方便群众通行。仙岩镇为开好党代会,在微群中开设“党代会专栏”问计于民,征求到群众关于本地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20余条,并将之吸纳到该镇党代会报告的思路中,使党代会决策更加科学,形成了干群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金庭镇开设了“四大推进工程”等栏目问需于民,尽可能使政策措施与群众诉求达成一致,使得一处历史性政策处理工作得到了彻底解决。
同时基于微群信息反映灵敏迅速的特点,一些潜在危机被及时发觉和处理,有效维护基层安全与稳定。
雅璜乡党委副书记沈潜在路上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呼吁,希望有关部门重视:石磺之雅璜公路崎岖多弯视线不明,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在公路相关弯道安装凸镜,减少事故。”通过微群之间转发,这条微博很快收到了关注,嵊州市公路局当天便打来电话查问情况,第二天,公路段负责人赶到雅璜现场勘查,一周后3个凸镜竖立在了雅璜的山路上。
可见民情微群对乡村治理绩效不仅仅表现在能协助乡镇基层政权准确把握村情,而且还具备了消除危险因素,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
三、“民情微群”的生成动力: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逼迫的双重选择
“民情微群”的源起、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党政领导的强势推进,这种强势推动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前群众工作本质回归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倒逼”,这两股力量成为贯穿“民情微群”形成、发展的双重力量——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逼迫。
1、“民情微群”的内源性动力:群众工作的本质回归
内源性动力,即基于主体意识能动而自发形成的积极力量。从“民情微群”的形成来看,内源性动力在于:
一是政府转型、群众工作改进的现实取向。一方面,随着政府由管控型向治理型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管理到服务,从一元到多元,从控制到协商,从事后到事先,从简单到综合的转变,社会管理的核心回归到了民生本质,因此,听民声、取民意、连民心、充分尊重群众,发挥群众自治功能,寓“管理”于“服务”,寓“监督”于“参与”,用“对话”来替代“对抗”,用“维权”来促进“维稳”就成为群众工作的变革要求和改进的现实取向。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新媒体的出现与传播既是政府公共关系治理的对象,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基于微博在社会舆论中的特殊地位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也势所必然地成为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和重要领地。
二是干部作风建设的强势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3]长期执政所形成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与改革攻坚时期的作风要求都使得作风建设处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①中央的“八项规定”、浙江省出台“五个禁止”以及日益严厉的反腐措施等等这些举措都表明作风建设已成为新任领导集体的施政着力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保障“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本质,成为当下转变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指向,作风建设和群众工作紧密结合,作风建设具体而严格的要求逐步纳入到干部日常工作、考核体系之中,并趋于常态化、制度化倾向,亦成为群众工作回归“原貌”的巨大力量。
三是“民情日记”的经验延续。早在上世纪90年代,嵊州市雅璜乡就诞生了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宗旨的“民情日记”,以“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帮民富”为主线的群众工作活动,敦促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下基层、问实情、出点子,带领群众干,帮助群众富。此项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这种主动下基层,走进群众、深入群众、问需于民的群众工作经验传统已积淀成为嵊州市群众工作传统经验,对“民情微博”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2、“民情微群”的外源性逼迫力量:新型社会关系的“逼迫”
外源性力量,即由外部客观原因而激发的主体能动性。“民情微群”的外源性力量有两个:
一是基层“悬浮”型政权的解困。周飞舟通过对税费改革的调查研究发现,事权、财权上收使得位于行政管理体系末端的乡镇政权对于乡村社会行政控制路径不复存在,干群关系日益疏离,控制力大为削弱,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①乡镇政府在改革前的实际职能被概括为“要钱、要粮、要命”三要政府,即收取税费、订购粮和开展计划生育。订购粮自90年代后期基本名存实亡,计划生育工作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变得不那么困难,现在最困难的“要钱”任务也被税费改革一举取消。这导致乡镇干部对群众的工作基础已不复存在,干群关系的联系路径消失,干部没事做,也不用做。干群关系的疏离,使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大大削弱,导致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详见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研究,2006(3).。这意味着依托行政职权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已不复存在,基于行政强制产生的群众对基层政权依附关系彻底瓦解。这种体制性矛盾是造成当前干群关系疏离的制度性原因。因此,解困“悬浮”型政权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个工作载体,以解决基层群众工作的路径缺失与内容空白问题。基于这样的要求,“民情微群”应运而生。其运行机理就是通过信息公开、强化群众监督,激发了干部群众工作的内动力。干部工作网上晒,群众同事监督评判,领导“群上评工作”、“微群点名”等形式,迫使基层干部主动深入群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群众的话说:(“民情微群”)“‘倒逼’村镇干部到村民家里去、到田间地头去。不然写不出真实情况,没法真正解决困难。这些都‘晒’在网上,干部之间一比较,‘先进’‘后进’就出来了。弄虚作假就更不行了,这么多双眼睛天天盯着呢!”
二是网络公共空间的“倒逼”。阙天舒认为网络问政的核心问题是由于网络公共空间快速膨胀而产生的“公共舆论”和“公共安全”应对,其最终结果是催逼政府对网络的应对由单一的掌控型政府向参与型、服务型、回应型、法治型、监督型、责任型政府转变,其实质是倒逼政府的价值理念(政府建立起来的初衷是为寻求人们整体的福利)、权力实质(原先主体单一、方向单一、方式简单的管理模式面临解构危机,寻求多方参与互动、协调的治理模是当前政府的唯一选择)和基本功能(要求政府工作应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便民利民为目标,提高工作效能,政府功能由官僚式转为服务式)的回归②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整合发展,使得原本网络公共空间不断膨胀,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中的私人领域由原先的彼此分离走向现在的相互交叠,衍生出“公共舆论”和“公共安全”两大核心因素:一方面,基于网络公共空间信息交流、公民批判和政治参与而形成的公民有限理性及网民对公平、回应与参与等政治诉求成为公共行政政治伦理的重要元素。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倒逼政府的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由单一的效率目的转向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迫使政府转型为参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回应型政府。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隐蔽性,迅速性与迟滞性,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点,以及实践中网络无限膨胀和失范效应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问题。网络问政考验的不仅是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应对能力,更加考量的是公正公共安全问题的处置能力,因此,法治型政府、监督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是网络空间膨胀基于公共安全问题倒逼政府转型的又一指向。详见阙天舒.论网络政府的转型:基于网络空间膨胀的中国视角[J].学术界,2012(12).。这种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就要求我们的群众工作必须以群众诉求的回应与服务为前提,以平等、协商、互动为过程。“民情微群”中以扩大参与为基础、以“官民”平等互动为主线、以解决民生实事为目的的实践真实地反映了网络时代的要求,是“民情微群”生命力的体现。
四、“民情微群”揭示新时期群众工作中党群社会资本的构建逻辑
1、党群社会资本与群众工作的关联性
社会资本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经过相互联系形成的关系网络,以及维系关系网络存在于发展的互动规则、互惠规范、信任、信仰、价值观念等”。[4]关系网络、规范与信任是其核心要素。党群社会资本是政党与群众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互动规则及由此而形成的信任关系。党群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关系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与党的群众工作存在着高度关联性:首先,关系网络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前提就是关系网络的存在。祝灵君指出“政党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政党与民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政党与民间组织以及民众个体的关系来实现的,另一个则是鼓励民众之间的交流,形成庞大的横向网络关系,提升社会自治能力。”[5](P16)其次,规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与法律、道德等规范方式不同,党群社会资本所强调的规范是一种普遍的互惠规范①自己为对方做出某事后,相信未来对方为自己做件别的事情的一种期望。这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它与社会交换网络相关,不断重复交换,激励着普遍互惠规范的发展。,在这种规范模式下,党和政府要获得群众力量的支持,就必须开展为民服务工作,把群众看做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这与群众观点高度一致。再次,党群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是群众工作的前提和核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反映,内含了群众工作的信任构建逻辑:党要获得群众信任,就必须要信任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只有充分相信对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组织的信任,才能取得群众对党的信任。这与党群社会资本信任建构也存在一致性:只有信任才能产生信任,并且主张一但形成党群信任,就应不断投资,进一步增加信任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个角度而言,嵊州市“民情微群”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党群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
2、新时期群众工作中的党群社会资本的构建逻辑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嵊州市“民情微群”的实践,笔者认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党群社会资本构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以扩大参与为前提,构建党群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是党群社会资本存在的前提与基础,是将群众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对公民的关系维系和巩固的重要载体。因此,扩大群众参与,构建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就成为新时期破解基层群众工作困境的首要突破口。从“民情微群”的实践经验来看,扩大群众参与必须建立有效的载体。通过载体使群众工作相对集中,又使得群众参与有渠道。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政府信息平台必将是未来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注重群众参与的路径设计。群众参与的实现形式要与我国现行民主体制保持一致性。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熟优熟劣,没有定论。就“民情微群”的实践情况来看,扩大直接参与是必然趋势,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自身限制(微群人数限定与因信息量猛增所形成的信息刷屏“爆屏”现象)以及公共安全的控制需要,间接参与仍是现阶段我们扩大群众参与的主要路径。因此,对参与人员的选择和参与形式的设计就成为当前群众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核心应是代表制的完善。
其次,以民主协商为核心,建立健全党群社会资本互动规范。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大多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的博弈结果。”[6](P38)因此,互动是强化党群社会资本的内化,从而成为自觉性约束力量的过程。对党群社会资本互动的经典表述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7](P899)可见,群众工作中的协商互动不应仅仅着眼于参与讨论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而是以参与与回应、监督与反馈、分散与整合为标志的整个动态过程。因此,民主协商规范设计的核心要素,除了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这个前提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参与、表达、回应、监督、反馈、讨论、协商的程序设计建立互惠互信机制,其重点应是基于信息公开中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的保障和基于公共安全需要的政府责任、法治、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指出的是,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的自我管理,因此,政府在协商过程中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将工作更多地建立在引导和规范自觉上。因此,通过互动过程、通过教育引导手段积极培育群众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也就成为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民情微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样本。
再次,以服务为民为指向,不断积累党群社会资本的信任。取信于民的政治前提是相信人民群众,因此,党和政府的职能重心应是服务。“平等——共治”新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建立,客观上也要求基层政府突出服务职能,将国家的控制力建立在为民服务的基础上。从现行体制和我党建设经验来看,干部为民工作机制和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群干群血肉关系,巩固干群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民情微群”的实践证明,将干部日常工作制度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是培植党群社会资本信任力量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通过干部为民工作制度的建设,如联系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促使干部下基层、听民心、察民意、解民困,将干部工作切实回归到为民服务的实质要求上。只要明确为民、服务、清廉的作风建设要求,我们的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亲民的作风感召人,用坚定的作风信服人,用真诚的作风服务人,真正树立起为民、亲民、护民形象,党群社会资本的信任力量必将不断扩展。
五、总结
嵊州市“民情微群”是新时期群众工作创新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基层群众工作的与时俱进,是基于对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遭遇困境的必然选择,同时从政治逻辑构建看,启示我们重视新型群众工作视角——借助互联网的新型空间整合党群社会资本力量。简单描述就是:群众工作理念+网络空间环境+党群社会资本运作=民情微群。
[1]中共绍兴市委组织部关于转发〈嵊州市推行“民情微群”经验材料〉的通知[Z].绍市组通﹝2013﹞15号,2013-4-3.
[2]中共嵊州市委组织部:探索运行“民情微群”搭设新时期干群“连心桥”[Z],2013-4-3.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izheng/2013-01/23/content_16159940_2.htm 2013.5.30;11:45
[4]胡晓亚.投资社会资本:创新群众工作的现实路径[J].学理论,2012(12).
[5]祝灵君,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一个政党社会学研究框架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高建、佟德治.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出版社,2010.
[7]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A].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