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临床观察
2014-11-18刘建民
刘建民
(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晋城 048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得到了发展,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中,最常见的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狭窄。医学上将颅内动脉狭窄分为非动脉硬化性狭窄和动脉硬化性狭窄,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存在很大的关系,非动脉硬化性狭窄和外伤、肿瘤等有一定的关系。阿托伐他汀属于一种常用的治疗动脉硬化的药物,具有很好的降脂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抗炎等作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时,剂量一般控制在20 mg。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120例,对治疗组患者使用40 mg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最大为75岁,年龄最小为39岁,平均年龄为(57.1±1.3)岁。经诊断,患者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言语、肢体感觉以及运动障碍反复发作。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患者具有动脉硬化的因素之一,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的凝血功能无异常,无出血现象;患者没有系统性疾病;患者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大剂量口服药物治疗。
1.3 治疗方法 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仔细询问其以往病史,空腹采集静脉血,收集其血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肌酐(Cr)、血清肌酸(CK)、尿酸(UA)等指标;患者起病1周内进行脑血管造影手术。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均给予氯吡格雷75 mg治疗,同时处理患者高血糖、高血压等情况。对照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对3个月后复查其血脂、生化、脑血管造影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诊断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下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血管狭窄程度没有大的变化。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甚至加重,血管狭窄程度呈上升趋势。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指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TG、TC和LDL-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TG TC LDL-C HDL-C对照组 治疗前组别 时期1.5±0.1 3.1±0.3 1.5±0.2 1.4±0.2 2.1±0.3 4.5±0.3 2.9±0.1 1.2±0.3治疗后 1.8±0.1 3.7±0.1 2.3±0.1 1.3±0.2治疗组 治疗前 1.8±0.3 4.7±0.2 2.8±0.1 1.3±0.2治疗后
2.2 两组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均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有所增加,而治疗组血管狭窄程度呈下降趋势。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变化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73.4±3.8 64.1±6.4 74.3±4.4 79.8±4.1治疗组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中有2例3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到2倍,停药后均逐渐恢复正常。两组均未见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向老龄化发展,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他汀类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药物,脂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组织选择性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而使细胞内胆固醇减少及反馈调节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力,促进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清除,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4]。杨玲等[5]研究揭示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坚持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本文研究结果与此类似。
综上所述,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有效降低血脂,显著提高疗效,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崔香丽.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进展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医学院,2012.
[2]何坪,殷跃辉.阿托伐他汀对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9(11):46-48.
[3]尤群.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56-59.
[4]任建刚,王海合,尚云,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4(12):21-23.
[5]杨玲,薛世荣.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消退作用比较[J].广东医学,2008,29(6):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