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
2014-11-18董坤
董 坤
(淮阳县人民医院输血科 河南周口 466700)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中常用的医疗措施,其不仅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且在很多情况下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经输血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已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输血的重点已从采供血环节转移至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中。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及血型系统的多样性,过敏、发热等非溶血性反应临床时有发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1]。为了解淮阳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本文对49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为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7 058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4 352例,血浆制品3 049例,单采血小板547例,冷沉淀110例。所有输血患者中有49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男26例,女23例,年龄12~69岁,均同型输注血液制品。
1.2 判定方法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括血液品种、输血量、血袋编号、临床症状、妊娠史及输血史等,同时将患者标本送交输血科,输血科根据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检查及核对处理。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 h内体温升高≥1℃,且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者,则判定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或胸闷、呼吸困难则判定为过敏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3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74%、0.64%和0.71%,3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79.59%(39/49),发热反应占 16.33%(8/49),其他为4.08%(2/49)。见表1。
2.2 各类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46%),其次为冷沉淀(0.90%)、血浆(0.62%)和悬浮红细胞(0.48%),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年度输血反应情况[n,(%)]
表2 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分布状况[n,(%)]
3 讨论
输血是患者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与药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输血不良反应是患者输血中或输血后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所能解释。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有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类,本文所归纳的49例患者均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由表1可见,临床输血不良发生率为0.69%,低于文献报道的1%~10%发生率[2],分析原因可能为:①部分临床医师对一些症状较轻的输血不良反应虽然及时采取了处理措施,但未能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②部分医师对输血不良反应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原发疾病相混淆,造成统计结果的漏报;③部分医师对工作中因技术原因或失误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不能正确对待,故意隐瞒真相,或输血前预防性使用药物,导致部分不良反应被掩盖,造成统计结果的偏低。
本次调查的49例输血反应中主要为过敏性和发热性输血反应,分别占总输血反应的 79.59%和16.33%。过敏性输血反应主要是因供者血液中的过敏原与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IgE受体相结合,引起细胞脱颗粒和释放过敏毒素,从而引起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反应主要是因反复输血患者输注同种异体白细胞致产生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致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物质;此外,库存血储存过程中白细胞的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发生非溶血性发热不良反应[2]。在临床输注的血液制品中,以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0.48%),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46%和0.90%。近年来,随着血小板的广泛应用,血小板抗体和HLA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交叉配合试验,选择HLA和HPA抗原相合的血小板输注[3],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①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②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及时和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③采供血机构加强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也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加强血液从采集到输注流程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血液安全预警系统,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等多方面举措的实施,可有效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刘赴平,何子毅,祁妙华,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5):701-704.
[2]马红丽.2009~2011年洛阳市5家医疗机构294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59-160.
[3]杨慧,赵建平.输血不良反应62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443-444.
[4]徐应芳,许广芳,吕春菊.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3,34(6):136-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