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研究

2014-11-18周文帅白慧慧赵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包率解码编码

周文帅 白慧慧赵 耀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所 北京 100044)

1 引言

随着因特网的爆炸式发展,视频传输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网络拥塞,随机比特错误和数据包丢失会导致视频压缩数据的质量严重下降,这就给视频传输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视频编解码方案,该方案需要有高的压缩效率,还要保证视频传输的鲁棒性。

多描述编码作为一种能在易错信道上提高传输鲁棒性的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1,2]。当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着很多信道时,一般情况下不会所有信道同时在一个视频帧出错,多描述编码就是基于这个思想提出来的。多描述编码在编码端信源产生多个比特流(称之为描述),每个比特流具有同样的优先级,在多个相互独立的信道上进行传输;在解码端,每一个描述都能被独立解码,重建用户可接受质量的视频序列,随着接收到的描述数量的增加,重建视频序列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多描述视频编码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描述的冗余信息来提高传输的鲁棒性,因而,在多描述视频编码中需要一些必要的冗余,但这样会降低压缩效率,因此,多描述编解码方法的主要目标是在传输比特率和重建质量之间找到最佳折中。经典的多描述编码方法利用了变换和量化。根据多描述标量量化原则[3],文献[4-6]中设计了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多描述相关性变换在文献[7]中被用来设计运动补偿多描述视频编码。文献[8]提出了X树非平衡保护多描述编码方法。尽管上述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但这些方法不能兼容广泛应用的标准编解码器,如H.26x和MPEG系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献[9]中多描述视频编码通过采用 H.264/AVC标准中先进的视频编码工具来引入描述间的冗余信息。此外,很多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10,11]都针对某一种确定的标准编解码器,文献[11]针对H.264/AVC采用了片级和宏块级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另外,文献[12]提出的基于交织抽取与分块压缩感知策略的图像多描述编码方法压缩效率不高。文献[13]提出的适用于丢包信道的小波编码图像传输方法,利用了分层多描述编码来提高信源编码的容错性能,但该方法依赖于信源编码的结构。文献[14,15]提出的方法只针对特定图像。

为了解决已有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只兼容特定标准编解码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和视频传输的鲁棒性,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更具广泛兼容性,压缩效率更高,视频传输更鲁棒的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该方法在编码端对原始视频序列进行时域抽样来产生初始视频子序列,以保证和当前标准编解码器的兼容性,然后在编码端预测解码重建可能出现的错误影响,为每个视频子序列分配必要的冗余信息。在解码端,这些冗余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估计丢失信息从而获得较好的解码重建质量。

2 基于时域采样的多描述视频编码

图1是文献[2]提出的基于时域采样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框图。首先,在编码端读入一组视频序列的前N帧,对其进行奇偶帧分离,得到一段奇数帧视频子序列和一段偶数帧视频子序列;然后,分别用标准视频编码器对两个子序列进行编码,再通过两个相互独立的信道传送到解码端。在解码端,如果两个描述均被收到,则进行中心路解码。由于收到了两路描述信息,可以用得到的两路信息进行奇偶帧排序得到中心路解码视频序列。单路解码时,单路描述根据对应解码器采用帧内插方式恢复出单路解码视频序列。本文采用的帧内插方式基于分段匀速运动假设,在重建中间帧的时候采用双向运动估计以提高预测性能,然而双向运动估计容易在所生成的中间帧中产生重叠和孔洞。以下介绍帧内插方式具体过程。

3 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

3.1 总体框图

图2是本文提出的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的框图。首先读入一组视频序列,对其进行奇偶帧分离得到主信息奇数帧子序列和偶数帧子序列,根据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分别得到重建后的偶数帧序列和重建后的奇数帧序列,经编码模式选择模块处理后得到奇数帧对应的冗余信息2Y和偶数帧对应的冗余信息1Y。然后对主信息1X,2X和冗余信息1Y,2Y分别采用标准编码器和冗余信息编码器进行编码。编码后,1X和得到描述1,2X 和1Y得到描述2,经不同信道传输到解码端进行解码。

图1 基于时域采样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框图

图2 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框图

3.2 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

在编码端,对于奇数帧构成的视频子序列,首先用奇数帧视频序列通过帧内插方式重建出偶数帧视频序列,重建过程如图3所示。然后对重建得到的偶数帧进行分块,块大小取ab×,结合真实的偶数帧计算每一块的重建质量,即PSNR值。

图3 重建具体过程

同样地,对于偶数帧视频子序列,用偶数帧序列通过帧内插方式重建出奇数帧序列,然后对重建出的奇数帧进行ab×大小的分块,并结合真实的奇数帧求得每一块的PSNR值。

3.3 编码模式选择

本节以奇数帧一路为例阐述编码模式的选择。根据上一模块计算得到的PSNR值设置两个阈值1T和,如果块的重建质量,则该模式定义为模式 1;如果块的重建质量为,则该模式定义为模式2;如果块的重建质量,则该模式定义为模式3。选择过程如图4所示,模式定义如下:

图4 编码模式的选择过程

图5 运动矢量和残差的获取

由于运动矢量要无失真地传输到解码端,因而直接对运动矢量信息进行算术编码。而对残差数据,需要进行 DCT变换并且量化取整,而后进行算术编码。然后传送到解码端进行解码。

3.4 参数选择

由于阈值1T和大致和冗余信息量呈正比关系,当1T和2T取值太大时,冗余信息就会很多;而当1T和2T取值太小时,冗余信息就会很少,此时对视频序列的重建质量提高也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信道带宽的大小或者用户要求的重建质量(PSNR)确定冗余量,进而确定阈值1T和2T。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如表1所示的4个具有不同格式空间分辨率的标准视频序列来测试本系统的性能。将本文方法和文献[2]的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重建视频质量(Y分量的PSNR平均值)进行了比较。公平起见,在处理过程中,两种方法均选取各视频序列的前 100帧,块大小都取1616×。参数1T和2T的选取都是在仿真结果取得最好的性能下手动选取的,冗余信息量也由此确定。表2以奇数帧一路为例说明本文方法较文献[2]的方法在QP=25时复杂度和PSNR的提高情况(i5-3230 4 G 2.6 GHz PC)。为了保证取值的准确性,每个数据均测试10次,然后求其平均值。其中,主信息均通过 HEVC(HM-8.2, GOPsize设置为 4, Max CUWidth和MaxCUHeight设置为64, IntraPeriod设置为-1, TransformSkip和TransformSkipFast设置为0)进行编码,冗余信息采用算术编码(Arith06)方法进行编码。表3以接收到两个描述为例给出了本文方法和文献[2]的方法在不同丢包率下的重建视频质量比较。图6为各视频序列在收到一个描述和两个描述且丢包率为 0时两种方法重建质量的比较。图7为soccer序列在不同丢包率的情况下本文方法和文献[2]的方法的比较。

表1 输入的视频序列

表2 本文方法较文献[2]方法在复杂度和PSNR上的提高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本文方法相比于文献[2]的方法在复杂度提高很少的情况下,PSNR值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在 720P格式下,复杂度仅提高了4.37%,但PSNR却有2 dB以上的提高。表3列出了两种方法在相同码率不同丢包率下视频序列的重建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丢包率的增加本文方法相比于文献[2]的方法的增益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丢包率的增加主要信息和冗余信息都丢失严重,因此重建视频质量将会随之下降。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丢包率为0的情况下,对于如QCIF和CIF格式的小分辨率视频序列,在低码率情况下,文献[2]的方法比本文方法有 0.5 dB的增益。但在高码率情况下,本文方法比文献[2]的方法有 1 dB以上的提高。另外,如图 6(c)和图6(d)所示,对于大分辨率视频序列,在4CIF格式下平均可以提高1~1.3 dB,在720P格式下可以提高1~2 dB,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码率情况下本文方法的冗余分配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由图7可以看出,即使存在丢包的情况下本文方法依然优于文献[2]的方法。上述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图6 本文方法和文献[2]方法在0丢包率下的PSNR

图7 soccer序列在不同丢包率下本文方法和文献[2]的方法的PSNR

表3 不同丢包率下两种方法的 Δ P SNR 比较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视频序列进行奇偶帧分离得到主信息,并根据预测式错误恢复机制得到重建的奇偶数帧,而后结合真实的奇偶数帧在编码模式选择模块生成冗余信息。考虑到编码效率问题,本文设计了3种冗余信息产生模式,模式1情况下,块的重建质量很高,因而不需要传送任何冗余信息;模式2情况下,块的重建质量差强人意,因而需要传送当前块的运动矢量;模式3情况下,块的重建质量很差,因而需要传送对应块的运动矢量和残差到解码端。由于采用了分类思想,本文方法能在保证恢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压缩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丢包率较低,大分辨率和运动相对平滑的情况下鲁棒性更好。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1] Wang Y, Reibman A R, and Lin S.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video delivery[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5,93(1): 57-69.

[2] Goyal V K.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 compression meets the network[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1,18(5): 74-93.

[3] Vaishampayan V A. Design of multiple description scalar quantiz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1993, 39(3): 821-834.

[4] Vaishampayan V A and John S. Balanced interframe multiple description video compression[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99),Kobe, Japan, 1999, 3: 812-816.

[5] 郑义, 史萍.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法[J]. 电视技术, 2012, 36(23): 43-46.Zheng Yi and Shi Ping. Wavelet-based multiple description video coding[J]. Video Engineering, 2012, 36(23): 43-46.

[6] 铉欣. 基于多描述标量量化的分布式视频编码[D]. [硕士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Xuan Xin.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based on multiple description scalar quantization[D]. [Master dissertation],Xidian University, 2012.

[7] Reibman A R, Jafarkhani H, and Wang Y.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video using motion compensated predi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99), Kobe, Japan,1999, 3: 837-841.

[8] 陈婧, 蔡灿辉, 丁润涛. X树非平衡保护多描述编码[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 27(12): 1973-1977.Chen Jing, Cai Can-hui, and Ding Run-tao. X-tree unequal protected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27(12):1973-1977.

[9] Conci N and De Natale F G B. Multiple description video coding using coefficients ordering and interpolation[J].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2007, 22(3): 252-265.

[10] Wen X, Au O C, and Xu J. A novel multiple description video coding based on H.264/AVC video coding standard[C].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09), Taipei, 2009: 1237-1240.

[11] Peraldo L, Baccaglini E, and Magli E. Slice-level ratedistortion optimized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for H.264/AV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10), Dallas, USA, 2010:2330-2333.

[12] 赵春晖, 刘巍. 基于交织抽取与分块压缩感知策略的图像多描述编码方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33(2): 461-465.Zhao Chun-hui and Liu Wei. Image multiple description coding method based on interleaving extraction and block compressive sens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33(2): 461-465.

[13] 孙文珠, 王洪玉, 钱大兴, 等. 一种适用于丢包信道的小波编码图像传输方案[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 34(10): 2342-2347.Sun Wen-zhu, Wang Hong-yu, Qian Da-xing, et al.. A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wavelet coding images over packet erasure channels[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34(10): 2342-2347.

[14] 张培君, 王淑慧, 周开伦, 等. 融合全色度 LZMA 与色度子采样 HEVC 的屏幕图像编码[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35(1): 196-202.Zhang Pei-jun, Wang Shu-hui, Zhou Kai-lun, et al.. Screen content coding by combined full-chroma LZMA and subsampled-chroma HEVC[J]. Jounal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35(1): 196-202.

[15] Lin Tao, Zhang Pei-jun, Wang Shu-hui, et al.. 4:4:4 screen content coding using dual-coder mixed chroma-sampling-rate(DMC) techniques[C]. JCT-VC-Meeting, JCTVC-I0272,Geneva, 2012, 4: 1-11.

猜你喜欢

包率解码编码
《解码万吨站》
支持向量机的船舶网络丢包率预测数学模型
一种基于喷泉码的异构网络发包算法*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电磁线叠包率控制工艺研究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