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全面构建就业指导课程
2014-11-17丁越勉
摘 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中存在着目的不明、内容偏颇、方法落后、主体片面和忽视过程等问题。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坚持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实施全程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课程;课程评价;问题;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并帮助其顺利就业的专门课程。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显,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面对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日益显著的就业压力,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课程建设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何实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养,除科学设置课程计划,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外,课程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课程评价是关于一门课程的意义、价值、影响的描述,从而为课程提供作决定的信息。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评价的缺乏,会降低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价目的不明确
有的高校不能正视课程评价的目的,仅仅将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当作一种形式,走走过场就了事,致使评价目的的激励、促进、调控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评价内容出现偏差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研究多侧重于教学评价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短期效果。评价的角度多是从学生的课堂兴趣、课堂气氛及教师技能的要求出发。对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程管理、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评价有所忽略。
3.评价方法不注重创新
就业指导课程是为学生的未来服务,教学成果要到学生就业后才能有所体现。有的学校只注重学期结束时的卷面成绩的考评,对课程进展中的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变化有所忽视。并且忽视开发新的评价技术,仅延续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结合新兴信息技术,故而不能使就业指导课程的长远价值得到最大化开发。
4.评价主体不全面
很多高校虽然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指向的特殊性,也能够对毕业生做一些追踪调查,并将就业单位列为评价主体之一。但由于对课程质量指标认识不全面,局限于个别用人单位的片面认识,缺少反映现代职业要求和行业大势的质量指标,所以,评价主体并不全面,不能够全方位地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全面的考评。
5.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偏重终结性
评价,多在期中、期末进行,忽略了课程进展中学习者职业经验的积累、职业情感的熏陶、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信念的升华、职场人生的感悟,因而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改革的对策
由于评价目的不明、评价内容的偏颇、评价方法的落后、评价主体的片面性和评价过程的忽视,使得课程评价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对策。
1.评价目的要具有发展性
20个世纪,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就指出:“评价是为了改进。”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是课程评价的终极目的。对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而言,不仅要规范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也要实现教师发展、课程计划完善、各参与者配合默契的课程指标。
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发展中的课程,因此,课程评价首先要通过对课程本身的价值进行论证,优化课程方案,对课程实施过程做出批判,从而促进课程建设。其次,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服务学生实践和课程本身的课程,因此,促进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等“参与者”互动成长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再次,课程评价的发展性还体现在促进包括课程构建各环节和课程各要素的发展。
2.评价内容要注重全面化
课程评价具有全面性,才不会因为课程构建的某个方面发展不足而导致课程构建的滞后。
与其他课程评价一样,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前也需要背景评价,需要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价值问题,即是否有利于社会、学校、学生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该课程在社会、教师及学生中受欢迎程度如何?
就业指导课程方案的科学性是其实施的基础,鉴于就业指导课程需要结合地方、学校、专业及学生特点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对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进行系统评价十分重要。除此以外,还需联系校内外专家圈定合适的师资,确保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所需的实践基地、实习导师得到满足;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该课程方案是否适合等。方案评价目的在于达到课程设计最优化,以减少资源浪费。
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各环节的监控和评价,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环节相对复杂,除常规的课程实施环节外,还包括校外实践、校内活动、各位讲座等。每一环节都需要跟踪记录,定期形成进展报告和过程评价,并向有关方面及时反馈,促进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的修正。
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包括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系统知识,就业观念是否转变及职业能力是否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是否发展;相关用人单位对该课程产生的结果是否满意;该课程的实施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该课程资源开发情况如何等。以发现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为下一轮的课程改进做准备。
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对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的评价。只有课程评价本身具有合理性,评价报告才具有信度,评价建议才能作为课程修正的根据。
3.评价方法要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着眼于“人”的“发展”、课程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上。因此,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评价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条件等各因素选择评价方法,以追求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评价结果。
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知识方面可采用测量、问卷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及师生访谈等方式进行;学生职业观念变化可以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个别指导、学生档案袋等定性评价方法;对课程方案的评价、课程对专业的促进方面的评价可以采取专家座谈、研讨等定性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借鉴当下的新技术,例如,利用微博、QQ等开展投票;也可利用微信等进行远程访谈。评价方法有待改进。此外,还“必须加大教育评价应用研究的力度,开发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以全面、系统地对课程进行诊断、修正,从而实现课程评价目标。
当然,从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出发,着眼于“发展”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评价思路,才是最好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选择思路。
4.评价主体要注重多元化
为了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课程的实施过程和成效,所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参与者”都应该成为该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将更有利于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更有利于被评价者进步。”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者”包括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等,他们以各自的身份参与到课程构建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课程“参与者”一方面要对各自在课程构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
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该课程的其他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此方能促进自身和课程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多元课程评价主体进行他评和自评,掌握该课程和课程构建过程中自身角色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完善。
5.评价过程要重视全程化
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价偏重终结性评价,多在期中、期末进行,忽略了课程进展中学习者职业经验的积累、职业情感的熏陶、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信念的升华、职场人生的感悟,就业指导课程评价须在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进行全程评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特别指出:“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前的评价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方案是否实施,包括课程价值评价、实施条件评价、教育对象等评价。就业指导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实践等活动的评价;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企关系、校内外工作人员间关系等的评价以及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各机构的评价等。课程“参与者”通过定期的他评和自评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调整。
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即通过向学校教务行政部门、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等相关对象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课程构建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为下一轮的课程改进提供有效信息。
课程评价是动态的活动。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全程评价,还要着眼未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就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走势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奈杰尔·诺里斯.课程评价的艺术、理论和实际[J].锐扑,译.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04).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6-17.
作者简介:丁越勉,1984年出生,女,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改革、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