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2014-11-17王玮
王玮
《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作者在文中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当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是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体验思考,能真正完成从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知识转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理解荀子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德育目标
(1)领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再次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常听到不少人这样的抱怨:活得平庸,活得没劲,活得没自信,活得找不到存在感……同学们,你们有帮助这些人走出困境的好方法吗?不妨说说看!(学生可能会谈到这些人没有理想、缺乏知识、不学习、不懂得付出等,教师看时机切题引导)大家的方法都很有道理,不学习,没知识的人,只能是没有理想的、平庸的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去聆听他关于学习重要性的精辟论述。(板书:《劝学》荀子)
二、介绍《荀子》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三、题解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
4.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二)课文分析
1.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先翻译然后提问:
(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
(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结合导语谈谈你对荀子这句话的认识。
(明确:学生价值取向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
2.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翻译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完成)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3)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思考: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6)注意词语:輮、槁暴、受、就、中的正确读音
3.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3段并翻译。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本段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注意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的正确读音
(5)学生朗读2、3段并试背1、2、3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并翻译。
2.学生合作讨论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1)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2)“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3)“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思考: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板书)
4.注意词语:跬、镂、一、焉的正确读音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教师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四、合作探究性训练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本中的写作素材,探究适合的立意角度,并记录积累归纳交流。
探究成果展示:
写作素材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立意角度:①学无止境;②只要坚持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写作素材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立意角度: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提升。②博学的人才多能,才会具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写作素材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立意角度: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有更大的发展②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写作素材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立意角度:①知识需要积累;②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写作素材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意角度:①持之以恒;②优势与劣势的转换;③学习需要有恒心;④“锲而不舍”是有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现实,反省自我,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并表明今后在学习中应持的态度。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