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育习惯反思
2014-11-17徐成虎
徐成虎
语文教师教育习惯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对当代语文教师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只有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才能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反思当代语文教师的不良习惯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教师大都是认真敬业的,然而,调查发现,一些教师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1.不爱读书的习惯
说到不爱读书,有的语文教师肯定急了,说他们基本上天天在阅读教案、参考书,怎么能说没有读书呢?当然读这些书也是必要的,对于课堂教学有所帮助,但阅读这类书并不意味着教师阅读的能力就能有所提高。阅读需要应是自发的,是内心需要的。当然,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任务重,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氛围也使得我们语文教师无法静心阅读也是客观事实。
2.不爱写作的习惯
按理,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自己就该爱写作、会写作。而目前的情况却是:中学教育每周都有两节作文课,这两节作文课要求学生写,但现在的语文教师自己并不写作,认为只是学生的作业,而非自己要写,久而久之,写作的能力就一步步的下降,批改学生作文时,把握不到位,拿捏不好分寸,以前常常信手拈来的词语都抛之脑后了,思维受到局限,自身优点被埋没。这就好比游泳教练自己不下水,只在岸上指导自己的学员一样,最后自己的技术不如学生,只得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聊以自慰。
3.不遵循课标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做到遵循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贯彻。但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不关心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按以前的备课模式以及以往上课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成课程目标,使课程改革泡沫化。
另外,我们语文教师身上还有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不热衷科研的习惯,这些都制约着我们课堂教学质量和个人学术能力、授课艺术的提高。没有危机的教师就缺乏专业发展意识、缺乏课程意识、缺乏进取意识,这样是无法有效有效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
二、探讨正确语文教育习惯形成
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才能教好书、育完人。就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一定要主动积极的提升和完善自我。
1.广泛阅读不断提升内力
语文教师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文艺理论、教育专著等。只有坚持长期读书才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大量读书,不仅要数量多还应该范围广,这样有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文学修养。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多而且要精,不能遇到书就读,要有选择性的读,读一些前沿性的书,知道某些新进的思维、思想、概念、观念、理论、模式、方式、学科、专业、技能、技巧、心理等综合信息。
2.坚持下水作文与时俱进
读书和写作是分不开的。读了不少书,也并不能保证语文教师就可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要写好文章,还要善于思考,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不然就依葫芦画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写,还要长期坚持写,学生写前自己示范写,在有感有想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写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要长期对自己有反思,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的反思也及时的写下来,成为小小的文章。但有些语文教师自己不思考,对看到的正确或不正确的事情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强加干涉。我们应坚持积累、思考,与时俱进,与学生对话。
3.吃透课程理念并灵活运用
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思想有革命性的意义。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创生者,生成的课程观注重语文教师在课程问题上的基本权利,把语文教师看成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在备课时,反复回到“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牢记在心,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唤醒学生,教育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课程意识,将当代课堂真正变成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另外,还要有不断反思的习惯。从与学生关系、课堂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落实和目标达成,教法运用等方面去深刻及时地总结反思,执著积累,如此,必会有所收获,从而让自己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总之,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就语文教师而言,只有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学习、反思、阅读、写作,并不断加强研究、时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