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应急教育现状和提升策略探讨*
2014-11-16袁晓芳李红霞
袁晓芳,李红霞,张 芸,李 琰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造成了生命和财产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应急知识匮乏、应急能力不足。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火灾,4名女学生因自救不当跳楼身亡;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多所学校教室垮塌、人员大量伤亡;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终其本人也被判处死刑,丢掉了年轻生命;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惨遭投毒最终不治身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不仅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高校的反思。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重担,也是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最主要场所。高校的应急教育对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勇(2008)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应急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应急能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徐春霞(2012)提出学生课程学习、专业人员开展的安全专业讲座和案例讨论、辩论等方式的培训、情景模拟式的应急演练都是学校开展系统化应急教育的组成部分,且可以用来培养大学生的应急能力[2]。因此,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高校的应急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高校应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应急教育的提升策略。
1 陕西省高校应急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文献以及对从事高等教育和应急教育方面的教授、老师的意见总结之后,将应急课程设置、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工作作为三个重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来对高校的应急教育现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是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市14所高等院校。本次调研共发放750份问卷,实际回收666份,回收率88.9%。剔除空白问卷、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616份,有效率为92.5%(如图1)。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各个年级的在校本科生,其中男性301人,占48.86%,女性315人,占51.14%(如图2)。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走访了西安市部分高校,更加细致地了解其实际情况。
图1 问卷回收情况
图2 问卷结构
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整理输入后,使用 EXCEL2007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陕西省14所高校的走访和调查发现,陕西省高校应急教育的总体水平有所提升。首先,高校逐渐地重视到应急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陕西省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将应急教育真正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其次,一些高校也在调整其应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例如一些学生也提出学校进行了电梯故障等新引起人们重视的应急演练。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应急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校应急培训不全面,宣传方式单一
通过对陕西省14所高校应急教育的调查(见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有较好的落实新生入学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对地震、火灾等常见自然灾害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培训比较频繁,但是对于交通安全、急救培训等的应急培训和教育却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的应急培训内容有限,培训方式单一,主要以讲座为主。
表1 高校应急教育情况调查表
另外从高校对于应急教育宣传方式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最多采用的是宣传栏和讲座,而利用课堂PPT、网站、图书等其他方式进行安全应急宣传教育的比例均没有超过30%(如图3)。反映了学校应急教育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且宣传效果不明显,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1.2 应急课程设置单一,授课方式老化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在14所高校中只有30.2%的学生说明本校有大学生应急课程,如大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而剩余69.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开设或者是填写了不知道,说明大多数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应急教育课程或者这些课程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学生中(如图4)。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3],而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在所走访的陕西省14所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网络安全课程,这反映出目前高校应急教育的缺失和滞后性。
图3 应急教育宣传方式调查结果
图4 陕西省高校应急课程开设情况统计
此外,从调研中发现开设应急课程的学校中其授课方式主要为PPT课件,占57.5%,其次是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分别占44%和39.78%,而实际技能操练的方式只占18.3%(如图5)。这些数据反映出高校应急教育的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而且偏重于理论教育,轻实践能力教育。
图5 陕西省高校应急教育课程授课方式
1.3 应急演练项目局限、规模小、频次少,亟待加强
高校的应急演练是应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调查统计中发现,80.03%的学生选择进行过应急演练,其中火灾和地震演练的比重最大,分别为55.8%和48.3%,其余的突发事件(如水灾、食物中毒、溺水急救等)学生选择的比重均没有超过9.4%(如图6)。
图6 陕西省高校开展应急演练的种类
从应急演练的规模来说,53.9%的学生反映是个别院系开展的,而选择“所有在校师生”和“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过大规模演练”的学生均不足16%,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校应急演练开展的规模较小,主要是院系内部自己组织。从应急演练的频次来说,48.9%的学生选择学校一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选择两年半及以上的学生也占到了29.4%(如图7)。
图7 陕西省高校应急演练的规模和频次统计
这些数据反映出陕西省一些高校没有或是较少地开展应急演练,对于应急演练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开展的应急演练项目中,以火灾和地震这两种较为常见的突发事件为主,对于针对其他校园突发事件开展的应急演练较少或几乎没有,且规模和频次也都有待提升。
1.4 高校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应急教育主要是由高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承担,如辅导员、保卫处人员等。这两类师资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均不是专业的安全与应急教育教师或专家,且其传授的多是理论知识,授课方式多以说教为主,部分进行案例讲座等;偶有少数安全专业方面的教师开设应急课程选修课,但是覆盖范围有限,授课内容理论多于实践。高校专业应急教育师资队伍紧缺不足,导致一些全校性的应急辅导、应急课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1.5 应急教育存在滞后性、非持续性和不均衡性
结合走访调查和从学校官网获得信息发现陕西省高校的应急演练、讲座、培训等应急教育存在滞后性、非持续性和不均衡性。
首先,学校重视突发事件一般都是在其他院校发生类似突发事件之后,例如在汶川地震和上海商学院发生火灾之后,学校普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地震和火灾应急培训、演练,今年电梯事故频发之后又对电梯事故加以重视。另外,大部分高校对于新入学学生的应急教育投入更多,而对高年级缺乏持续的应急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高校的应急教育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持续性。
其次,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应急教育中一直持续进行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学校相对更加关注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对偶发的其他事故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另外,高校的应急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较为缺乏,这些都表现出了高校应急教育的不均衡性。
从高校应急教育总体来看,只有32.5%的学生选择了高校的应急演练、培训和课程对其应急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高校应急教育在总体上有所发展,但还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提升。
2 高校应急教育提升策略探讨
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应急教育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高校的应急教育的提升工作应有所重点:①要对高校应急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并对应急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改进;②增强应急培训和演练的持续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来说:
2.1 优化高校应急课程
针对陕西省14所高校的应急课程设置单一、授课方式老化的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应急课程进行优化(如图8):
1)高校首先应从主观上加强对应急课程的重视,应深刻认识到应急课程是大学生应急知识来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应急课程的设置应该全面、具体,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尤其是要以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作为应急课程的主要内容;
图8 高校应急课程的优化要点
2)应急课程的授课方式要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应更多的结合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更加有代表性和感官冲击的形式或者是增加体验式的环节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点;
3)应急课程的设置应该增强时效性,防患于未然,这要求学校和授课老师及时的补充新的信息,了解可能潜伏在身边的危险,并且及时的做出反应,做到师生的共同进步。
4)高校应将应急课程计入考核评估之中,这样不仅能增强老师的应急知识,并且督促授课老师创新授课方式,更能强制增强大学生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意识,直到师生进入主动学习阶段[5]。
2.2 增强应急培训和演练的持续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的应急培训和高校的应急演练是高校进行应急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高校已经积累了一些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为了增强高校的应急教育能力,应该增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持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图9)。
图9 高校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提升要点
2.2.1 持续性
高校的应急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培训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增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持续性要求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应急教育培养方案,包括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方案,不仅要分阶段、分过程的实行,而且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
2.2.2 针对性
一方面,高校应急教育严格来说针对的是所有在校学生,但针对目前高校应急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缺乏问题,高校可对学生进行调查分层,对应急意识淡薄、应急能力低下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培养,进而改善高校应急教育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对现有的培训、演练内容进行整合,选择学生最适合、最需要的内容。
2.2.3 有效性
从调研中发现只有约三成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开放式问卷中也多次提到提升应急教育的水平。高校应急教育的效果是高校应关注的重点之一。首先,高校应改进应急培训的方式。应急培训的方式不再仅限于讲座等传统形式,也可以结合影片、网络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记忆点;其次,高校应该建立或优化应急师资队伍[6]。高校应选择专业性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老师,且应不定期对现担任应急岗位的人员进行应急管理专业知识拓展和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培训[7]。再次,高校实现应急教育有效性的保证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强制性考核,例如不定期或定期对于学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效果的抽查,采取考试、竞赛等形式。逐渐地增强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从根本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 结语
通过调查走访陕西省14所普通高校,总结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①应急培训不全面,宣传方式单一化;②应急课程设置单一,授课方式老化;③应急演练的项目局限、规模小、频次少;④高校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⑤应急教育存在滞后性、非持续性和不均衡性。透过这些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提升应急教育水平的策略为:①对高校应急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改进应急课程的授课方式;②增强应急培训和演练的有效性、持续性和针对性。
高校应急教育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8],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其操作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应急教育效果,为大学生应急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1] 宋 勇.浅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报,2008(5):50-53.
[2] 徐春霞.系统化培养大学生应急能力的教育探讨[J].华章,2012(1):172.
[3] 蔡心轶.浅谈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3(11):16-17.
[4] 周 斌,罗 维,郭珊珊.大学新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11):702-705.
[5] 王 强,杨士宝.江苏省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能力的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6):50 -52.
[6] 廖天凡,林苇晴.我国大学生应急教育现状与发展分析[J].才智,2011(5):259.
[7] 周兰胜,龚永刚,胡 星,等.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77-78.
[8] 华 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式互动教育模式[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