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租金视角下的专利商业化价值分析*

2014-11-16陈朝晖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壁垒专利权人商业化

刘 岩,陈朝晖

(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

1 引言

专利可以保护刚刚进入新市场的商品,起着防御性战略的作用,比如:企业可以利用专利阻止竞争对手使用该发明,或者专利保护伞卫冕其他专利[1]。在其没有被商品化的情况下,专利仍具有一定的商业化价值,这是因为专利是作为企业的垄断稀缺性资源而存在的。专利权管理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暂时垄断的市场地位,避免或至少推迟竞争对手的模仿创新[2];同时专利直接商品化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专利可作为一个特殊信号向客户传递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专利商业化价值是由专利产品所需专利的累积性和互补性的大小决定[3];同时可以通过专利作为战略资产的相关措施,创建交叉许可模式的R&D联盟[4]。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能够获得租金、创造价值,是因为它们能够阻碍导致经济租金为零的竞争行为发生[5]。企业通过产品市场上占据特权的市场地位,来获取政策保护,或者通过新性能或新种类品开发,增大生产规模,从而形成低成本战略的商业模式活动,以此提高行业壁垒,达到降低产业内竞争程度的目的。

2 相关概念

2.1 专利商业化价值

专利商业化的目的是获得一定规模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动态价值,亦有可能是静态价值。而万小丽等认为专利的动态价值是指专利在运营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静态价值是指它对企业发展战略所作的贡献;将专利价值表现的形式分为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及权利价值[6];同时黄洪波等认为构建的专利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专利技术价值、专利市场价值以及专利经济价值[7]。万小丽和黄洪波所提到的专利市场价值是指因专利所产生的预期价值,是一种潜在价值,或者说只有当其转化为一种能力的一部时才能产生它的真正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价值是战略价值较为妥当。综上所述,本文将专利商业化价值划分为专利经济价值、专利技术价值以及专利战略价值这三种形态。

2.1.1 经济价值

专利价值强调的是专利对专利权人或专利权受让体的有用性,是一个抽象性、主观性很强的一个概念,由于每一个主体具有不同的自身利益,导致判断的结果出现很大差异。经济学意义上的专利价值是指专利预期可以给其所有者带来的利益总合[8];而在真实的经济市场中,专利价值是专利获取的额外租金,这种额外租金在数值上等于超额利润。专利经济价值是指专利作为财产进行经营而获得的经济利益,随着专利战略的普遍化和复杂化,专利价值也伴随着专利行为的复杂多样化,也出现了多样异化现象[9]。

2.1.2 技术价值

专利价值应该充分考虑专利权人在两种状态下的收益:①专利权人自身将专利商业化;②专利权人在自己不能实施专利商业化的情况下,将专利完全转让、许可经营、入股以及与他人共同将其商业化[10]。此时,专利技术价值体现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幅度[11],即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竞争优势,同时专利与竞争优势之间还会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动力。信号理论从保障专利权人的营业自由的角度,认为专利固有的价值不在于专利权赋予了专利权人或专利权受让者的排他权,而是具有作为可靠信号的能力,或者说低质量的企业将很难模仿高质量企业的专利信号[12]。专利价值是专利成功阻碍其他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时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或者说在一定期限内形成“专利技术壁垒”及其现有价值与延续价值之和。

2.1.3 战略价值

战略价值是指资源配置的核心能力、战略性资产及核心流程,而战略性资产包括了品牌、专利权、基础设施、专利标准、顾客资源和资料,以及其他稀有的有价值的资源[13]。而Barney等将所有的资源归结为四组“资本”,其中组织资本中的产品创新就暗含了专利[14]。不管是沉睡的专利还是商业化的专利,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替代产品的入侵,也阻碍了因其他企业采取该专利技术导致自己的产品性能相对落后而失去市场份额的情况发生,因为专利在保护期内是具有垄断稀缺性的企业资源,在专利保护期内不允许其他人将其商业化,即使它处于“沉睡”状态,其他企业仍不能合法地将其商业化。企业以专利为媒介,抢占潜在的市场,这种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专利的战略价值[15]。

3 专利商业化价值理论诠释

经济租金是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纽带,体现了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这种价值是企业存在的根源,也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资源,也体现了资源的价值。专利作为企业的一种稀缺性异质资源,从交易理论视角来说,专利商业化是一种交易行为[16],其价值的表现形式是经济租金,其目的是为企业创造经济增加值。

3.1 企业资源视角下的专利商业化价值

专利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垄断稀缺性异质资源的角色。特别是对专利池的分析,专利池的成员是独立地对其实施转化,经济市场对这种资源池转化效率的要求在逐渐提高[17];如果是互相替代型的专利池,则专利产品形成的市场不但没有效益改进,而且还会起着反竞争效应的作用[18]。

专利具有垄断特权,拥有专利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就垄断了专利覆盖领域范围内的市场,形成一种有效的市场策略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专利不再受限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以及操作流程标准,而是通过专利商业化形成的“资源池”和商业活动,抢先占有在竞争市场中具有战略性的资源,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其商业化价值。之后,对专利所抢占的资源领域经过评估,做出对该资源池的投资是否强化的决策;若继续对资源池持续投资,则需要对该专利能否形成该资源池及资源池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专利是否持续投资做出判断。即如图1所示:

图1 专利商业化:资源池模型

专利以先进的技术或技术标准的形式而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发挥专利的创造性,庇荫产品。实际的市场经济中,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名义,滥用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造成各种不合理障碍,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的进口,给专利权人带来巨额收益等的行为是经常出现的。如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及相关修正,这种途径形成的壁垒往往被称为“337调查”式的专利壁垒。

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将这类资源转化为一种能力时,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专利是一种既享有法律保护,又具有垄断特性的一种资源,专利权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能够获得一种防止潜在入侵者袭击该市场领域的能力,从而降低行业内的竞争程度,维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专利权人也可以通过抢先研制具有市场前景的基本专利,再围绕基本专利进行创新,扩大专利技术领域的范围,形成“专利内化、捆绑式”的技术经济壁垒。

企业的超额价值是异质性稀缺资源能力的表现形式[19-20],异质性稀缺资源是进入壁垒和移动壁垒等机制的基石,维护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这种机制形成的基石,在资源领域范围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以这种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聚焦于行业壁垒,专利的商业化不是一种模仿性的改善行为,而是良性的“破坏性创造”,形成专利技术上的“圈地效应”,抢占技术领域,即“圈地式”的专利壁垒[21-22]。

3.2 价值创造视角下的专利商业化价值

专利之间的关联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契约的不完备性,容易造成专利实施过程中的“绿色勒索”。因为专利产品化会涉及到多种专利,只要有一种专利的所有权不属于该企业,该产品就存在着侵权行为,合法生产的前提是拥有互补性专利权利。多个权利人同时掌握一种商品所需专利的权利,这会增加商业化者对互补性专利的搜寻和谈判成本,会导致专利闲置,降低专利转化率,造成反公共品悲剧[23]。

价值链在整体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专利的商业化在巩固强化价值链中起着辅助协调作用,甚至是构建价值链中“核心链”的关键环节。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分析的重心并非只界定某一特定的产业,而是聚焦于创造价值系统本身[24]。核心竞争优势的逻辑是企业应强化对异质稀缺性资源池的关注,利用这种资源池对原有的价值创造系统进行优化,使其更具有竞争能力,增强价值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利用这种能力,重新塑造具有竞争性的创造价值系统,形成新的行业垄断标准模式。企业利用专利壁垒对原价值创造系统的优化,对新的价值创造系统进行塑造,之后再将它化为一种竞争优势,实现其商业化价值;企业根据竞争优势对价值创造系统的反馈对其进行调控,再根据竞争优势对价值创造系统反馈的结果以及调控行为对专利商业化进行决策。如图2所示。

3.3 经济租金视角下的专利商业化价值

经济租金理论从三个方面解释了企业价值:①保护市场竞争优势产生的垄断租金;②垄断性异质稀缺资源带来的李嘉图经济租金;③通过专利联合经营、特许授权等形成战略联盟并建立竞争优势,形成的关系租金[25-26]。企业能否获得租金,关键在于能否将资源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付诸于商业活动,使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地进行专利研发和申请,使垄断异质性稀缺资源成为产业战略要素,提升了进入壁垒的能力,或者形成新的壁垒,获得垄断型经济租金;亦可以绕过已有的专利技术经济壁垒,通过具有替代性的新技术专利研发和申请,破坏现有的资源优势,削弱乃至抢夺走在位企业的租金[27-28]。

图2 专利商业化:创造价值模型

综上所述,专利正是通过经济壁垒作用,使得专利商业化者获得各种经济租金。专利商业化经济租金的特征见表1。

表1 专利商业化的经济租金类型

专利具有异质性,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地域范围内,是不允许出现功能相同的专利的[29]。企业拥有对这些专利资源的垄断,能够获得超出平均利润的经济租金。专利对竞争优势有维持作用,因为专利为法律所保护,而且专利潜在的创新领域也被法律所保护,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也就是专利的不完全流动性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能利用法律手段限制对经济租金的分割。

当专利进行商业化时,可能出现资源、能力重新组合的现象,这就优化了原价值创造系统本身。专利进行商业化时,会涉及到与之互补的专利资源,在取得授权时,才能合法进行商业活动,才有机会打破原经济壁垒。专利权人利用这种互补性专利来维持已经取得的经济壁垒,获得垄断租金,实现其技术价值。如果将该项专利资源“沉于水面”,在入侵者进入该专利技术领域范围时,专利就会浮出水面,依靠专利法律保护的垄断性,将其驱赶出去,保护其领域不受侵犯,获得垄断租金,实现其技术价值。专利权人凭借互补性专利建立专利组合,对专利技术只进行交叉许可,使得专利权人获得关系租金,实现其战类资源时,企业会从各个领域搜寻最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形成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能够强化和改善价值创造系统的核心部分,在既定的市场中赢得一略价值。再者专利权人将专利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形成行业新标准和服务模式,让模仿者或跟随者无法在短期内使用行业新标准和研制出新的替代标准。即使能够研制出替代标准,由于模仿和替代的成本极高,致使模仿和替代变得毫无价值。企业操作流程或服务模式成为行业新竞争优势或新标准,专利权人获得李嘉图租金,实现专利商业化的战略价值。再或者将专利应用于改进生产流程或完善产品性能,对原有的资源组合进行改进,以实现经营管理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获得熊彼特租金,实现其经济价值。专利商业化价值与各经济租金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4 专利商业化价值在市场中的作用

在企业进入市场时,该市场可能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行业壁垒,已有主导型企业。对于这类主导企业而言,专利形成的资源池、核心价值链及经济租金能够阻碍新企业进行该市场领域。如果新企业想要进入该市场领域,则必须搜寻该市场领域需要的异质稀缺性战略资源,并获得其商业化的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在搜寻这席之地。正如前文所述,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专利转化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异质稀缺性资源池,在位企业凭借它巩固原有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新企业凭借它打破市场已经存在的格局。

图3 专利商业化:经济租金模型

5 结语

正是因为技术价值、经济价值、战略价值与各种经济租金相关以及各种经济租金来源于异质稀缺性资源池所产生的“核心价值链”,专利价值在商业化过时,能够形成壁垒效应,优化价值创造系统本身,创造经济租金。而本文正是从经济租金理论视角,分析了当创新类型为彻底性创新时,其所产生的效应;而对创新类型是改进性创新时,其所产生的效应没做阐述。因此,从创新类型是改进性创新角度对专利商业化价值进行探索和研究是笔者接下来所要研究的课题。

[1] Roger Svensson.Commerc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during the R&D phase[J].Research Policy 2007.36(7):1 052 -1 069.

[2] Kenneth Cukier.A market for ideas:A survey of patents and technology[J].Economist,2005,337(8449):1 -14.

[3] Ashish Arora,Marco Ceccagnoli.Patent procte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and firm’s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licen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2):293 -308.

[4] Grindley P,Teece D.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licensing and cross-licensing in semiconductors and electronic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39(2):8 -41.

[5] 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1997,1(2):12 -17.

[6] 万小丽、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8,29(2):185 -191.

[7] 黄洪波,宋河发,曲 婉.专利产业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5):110-114.

[8] 孙玉艳,张文德.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专利价值评估研究[J].情报探索,2010(6):73-76.

[9] 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10] Harhoff D,Scherer F M,Vopel K.Citations,family size,op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patent right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 343 -1 363.

[11] 李文丽.企业专利能力及其对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12] Clarisa Long.Patent signals[J].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2,69(2):625 -679.

[13] Gary Hamel.Leading the revolution: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times by making innovation a way of life[M].Boston 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14] Jay B Barney.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2010.

[15] 王重远.高校专利战略现状与对策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20 -622,687.

[16] 陈朝晖,朱雪忠.专利动机演化对商业化决策模式的影响[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2,29(7):17 -21.

[17] Martin L Weitzman.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pool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6,12(3):351-364.

[18] Shapiro C.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and standard setting[J].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01,1(1):119 -150.

[19] Amit R,Schoemaker P.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20] Jay B Barney.Is the resource-based“View”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Y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1):41 -56.

[21] Alex Cummings.The public domain:enclosing the commons of the mind(review)[J].Technology and Culture,2011,52(4):857 -858.

[22] Pascal Corbel.Recension de I’ouvrage de James Boyle,the public domain-enclosing the commons of the mind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010,14(3):95 -101.

[23] Michael A Heller.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J].Harvard Law Review,1998,111(3):621 -688.

[24] Richard Norann,Rafael Ramire.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65 -77.

[25] Thomas C.Powell.Competitive advantage: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9):875 -888.

[26] Richard Makadok.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387 -401.

[27] Amit R,Schoemaker P.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28] Nancy T Gallini.Deterrence by market sharing:a strategic incentive for licens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5):931 -941.

[29] Peteraf Margaret 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179 -191.

猜你喜欢

壁垒专利权人商业化
基于动态博弈的企业专利诉讼研究:动机与诉讼收益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对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拒绝许可行为的反垄断规制
鱼与鱼缸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