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私的巨人》圣经原型阐释

2014-11-14徐海华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伊甸园王尔德圣经

徐海华

《自私的巨人》圣经原型阐释

徐海华

《自私的巨人》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公认最优秀的童话作品。本文尝试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及方法,从圣经意象和主题这两个视角阐释该童话文本与圣经原型的关系,从而从文化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揭示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王尔德 自私的巨人 圣经原型

Author: Xu Haihua,

is from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一、引 言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一出版,就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称赞说《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王尔德的次子费文·霍兰曾提醒读者:“要全面评价王尔德的童话,必须记住,他一生倾向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罗马天主教。”(236)赫斯基斯·皮尔逊发现“耶稣基督的人格深深吸引着王尔德”(188)。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原型就是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人类文学整体的模式和象征,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可以交流的玄妙符号。神话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原型意象与主题,“《圣经》是传统中神话的主要原型来源”(Frye 140),它以文学方式、隐喻的语言对人类基本生存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关照。本文尝试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圣经意象和主题的视角阐释该文本与圣经原型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于该文本的深入理解,揭示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二、《自私的巨人》中的圣经意象与圣经文学主题

根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圣经意象包括神谕意象和魔鬼意象。二者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前者是生机勃勃、幸福和谐,后者是凄凉孤独、痛苦荒芜。神谕意象象征着有神同在的天堂或伊甸园。据《圣经》创世纪2章,伊甸园是上帝起初为人类始祖在人间预备的四季常春的美好家园。在《自私的巨人》中,巨人的花园里,春天草丛中露出星星似的花朵,秋天桃树上结满丰富的果子。鸟儿们歌唱,孩子们嬉戏,令读者联想到上帝创造的伊甸园。而魔鬼意象则象征着地狱与死亡。《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结局:“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创世纪19:24—25)没有生命的迹象,只有死寂和地狱的景象。《自私的巨人》中当巨人从食人魔那回来之后,变得自私粗暴,他在花园四围筑起高墙,不得任何人擅入,曾经的乐园变成了只有冬天的荒原。除了自然意象,文本中人物意象也可以找到圣经原型。康沃尔地的食人魔是撒旦魔鬼的象征;双手双脚现有钉痕的小孩,分明是十字架上受难耶稣的原型;而自私的巨人则是我们眼中经过放大的自己,在与那恶者交流多年之后,有了恶者的属性,自私与粗暴;但是心灵仍然向往美好与和谐,当被耶稣的爱亲吻过,就欢喜圣洁起来。另外,文本中使用的颜色也体现出圣经的原型意象:色彩与基督教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圣经》中有关耶和华的一切都以精金装饰,如金杯、金盘、金瓶、金桌、金灯台等,表现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作品中,当巨人敞开花园,接纳小朋友进入他的花园,当他的心灵充满温暖的时候,“他突然惊讶地揉他的眼睛,并且向窗外看了再看。树枝完全是黄金的,枝上低垂着累累的银果,在这棵树下就站着他所爱的那个小孩”(赵武平 357)。王尔德童话中,金色常用以形容上帝降临的光芒,或者当一个人的品格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亦会出现带有金色的事物。这里黄金的树枝,一方面昭示着因上帝的称许,而赐予的荣耀,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耶稣基督与巨人的同在。在基督徒眼中,白色除了象征死亡,更多时候象征上帝的圣洁和无罪的属性,和纯洁公正的人格,银色含义相近。文本中树上开满的白花,枝上缀满的银果,代表了敞开接受孩子们的花园已经恢复到起初伊甸园的和谐美好;巨人发现在他的花园里出现的那个神秘的穿着白衣的男孩,则是无罪耶稣的形象;以及故事最后当巨人死去时,满身盖着白花等情节里出现的白色,除了象征死亡,更意味了巨人在上帝眼中已经具有了纯全美好的基督品格。

圣经的原型主题诸如堕落、寻回和成长、爱与救赎等主题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故事的开始巨人离开美丽的花园去看食人魔,并在食人魔那里住了7年,回来后他的性情变得粗暴、自私,赶走了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从此,花园变得没有生机与活力。我们不难在《圣经》的创世纪中找到相同的原型主题。创世纪3章中记载着人类因原罪而堕落的情节:住在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受魔鬼诱惑,违背与上帝的约,被逐出伊甸园,毁坏了伊甸园中原本和谐的人与神的关系。路加福音15章11—31节,记载了浪子的比喻:儿子带着产业往远方去,过着任意放荡的生活。他浪费资财,又遇着饥荒,就穷苦起来,恨不得拿猪吃的豆荚充饥。直到他醒悟过来,决定重回父家。这段关于浪子回头的记载是典型的寻回和成长的原型主题:醒悟—回家。在阅读《自私的巨人》文本时,读者可以发现同一主题的情节:巨人盼望春天重新来到他的花园,为从前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他砍倒围墙,欢迎小孩子,花园恢复了从前的美丽。寻回和成长的主题遵循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路线,直到巨人放下自我,接纳他者,花园才露出原本和谐美好的景象。爱与救赎的主题在《圣经》中是高潮情节,即耶稣牺牲的爱与救赎。因着对世人的爱,耶稣被无罪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代罪的羔羊,信他、爱他的人就得以获得拯救。巨人在园子里找到了那个他最爱的小孩,小孩的掌心和双脚都有钉痕,巨人心中升起敬畏之情,在小孩面前跪下来,小孩则带巨人进入美好的天堂。弗莱认为,“在《圣经》中,始终非常强调引导我们走向目的地的康庄大道与误人子弟的歧路邪道之间的对立。这种对比的隐喻不断出现在整个基督教的文学中”(91)。两种道路的选择就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同时是上帝的爱与魔鬼的诱惑在一个人内心争战的过程。《自私的巨人》魅力在于借助富有诗意的故事吸引童心的同时,还将自由意志的选择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

三、结 语

《自私的巨人》使用圣经意象的对比模式,构建了人们渴望的理想世界和摒弃的黑暗世界,而凸现了巨人前后发生的变化;主题上的统一则体现在对信、望、爱的竭力追求上,巨人通过一系列的自省与回转,直至接受耶稣进入圣洁的天堂。我们不难看出,《自私的巨人》不论是意象,还是情节主题,都能够在圣经中找到原型,并显示出文学的整体性特点。威尔森·耐特在《基督与王尔德》中曾说“基督是解开王尔德人生之谜的钥匙”(36—42)。不但如此,基督也是解开其童话的钥匙,《自私的巨人》中圣经意象与主题原型的运用,由基督之爱引发出对他者的关怀,读者读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庄严与崇敬感。

[英]费文·霍兰:《很久很久以前……》,叶坦译,载《世界文学》1980年第3期。

Hesketh Pearson.

The Life of Oscar Wilde

. London: Metheun,1946.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赵武平:《王尔德全集》(卷1),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Frye, Northrop.

Words with Power: Being a Second Study of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Orlando: HBS Publishers, 1990.G.Wilson Knight.

Christ and Wilde

. W.W. Norton & Company, 1962.

The Sel fi sh Giant

is the recognized best fairy tale of Oscar Wilde, the famous English Aestheticism writer.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Biblical archetypes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biblical imagery and themes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Frye's Biblical archetype criticism. Thus it giv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in-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Oscar Wilde sel fi sh giant a biblical archetypal analysis

徐海华,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文学翻译。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A Biblical Archetypal Analysis on

TheSel fi sh Giant

猜你喜欢

伊甸园王尔德圣经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伊甸园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为自己
为自己
谢欣:伊甸园ENED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