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世界的多维视角
——读《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2014-11-14古远清
古远清
文学理论世界的多维视角——读《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古远清
把学术研究视为自己第二生命的邹建军教授,对学术研究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他早先研究新诗,后来转向外国文学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还有文学地理学研究,在文坛上均引起过回响。他不断开拓自己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还坚持新诗创作,出版过多部十四行诗集,在国内外杂志又发表了描写著名风景区的赋。这种创作实践,反过来滋润和丰富了他的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便是以访谈形式展示了他最新的学术视野与成果。
该书除有赵国泰的序外,共分六辑:研究生教育、文学地理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诗歌写作与批评、哲学文化批评、学术期刊研究,可谓是集邹建军近10年学术研究之大成。在访谈中,我们可看出邹氏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最新研究动态有着全面的把握与诠释,对文学地理学建设和新诗研究、哲学文化批评提出许多新见,其论述有理有据,给研究界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六个方面自成一格,体现出邹建军文学理论世界的多维视角,其中又前后贯串着严谨的治学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处于不平衡状态,有时争议得非常激烈,但在不少研究领域却显得孤清寂寞。这里有历史环境变迁过速的原因,也有文艺理论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当代文学界与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忽视队伍建设的倾向。有些人口头上承认建设文学评论新军的重要性,可他们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这便造成文学理论研究人才的流失或萎缩,老一辈文论家的凋谢后缺乏新人接班。邹建军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虑,为此他提出重视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以防止文学研究与评论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为适应当下文坛从移植西方转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邹建军强调研究生教育离不开理论创新。无论是比较文学还是文学地理学以及新诗研究,其内容与目的诉求,均不应陈陈相因,而应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为此,邹建军提出以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这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有不少导师在采用,但邹建军无疑是做得较好者之一,比如他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在易卜生诗歌研究、柯勒律治诗歌研究、华兹华斯诗歌研究、美国华人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样的研究生培养需要花费导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对邹建军来说,他把这看作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伸,因而在培养新人方面他才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绩。
是言者也是行者的邹建军,在提倡新人培养不能守旧,要不断出新的同时,他自己的文学研究就以崭新姿态介入文学现场。这是一位对求新充满渴望的批评家。他愿意花费精力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披沙拣金。他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但不囫囵吞枣,而是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新观念,如他一再思考文学与地理的关系问题,所选取的第一个对象是分析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长诗中的地理空间问题,后来又分析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普罗米修斯》中的地理空间问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也涉及了谭恩美小说中东方与西方时空的对接。这是他对文学地理学思考的开始,也是他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功实践。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发现他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难免带有功利目的,但他很快就改弦易辙,去掉功利性,把学术研究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他朝着博大精深的目标前进,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
邹建军的文学研究,具体说来,有三个特点。
(一)整 体 性
这种整体性充分表现在宏观性的《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中,另有《全方位建构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型学术平台的建立及其意义》、《重大学术活动的策划及其实施》等系列文章。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是单一的。任何一位学者,除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外,也会另辟一块“自留地”。就邹建军的学术研究而言,没有局限在外国文学,他另有业余爱好,如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就有浓厚的兴趣。他曾用山水有灵、地灵人杰、阴阳相通、五行相生相克等概括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要义。当然这只是举其要者而言,并不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全部,但通过这些已可看到邹氏学术研究注意古今贯通的整体性。再如邹建军在访谈中提出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理念包含比较的理念、跨越的理念、整体的理念、变异的理念,这对我们认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平等对话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道路,也是世界文学构成的重要方式。此外,邹氏关于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阐述,所追求的也是整体效果,而不是个别课题的对等。
(二)新 颖 性
从事科学研究,最忌讳的是重复别人的论点,“把破帽年年拈出”。而邹建军的学术研究,重视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如他认为中学教师也应拥有比较文学的观念,这观念可以通过培训、写硕士论文或自学等方面获得。邹建军提出的这个观点,对中学教师语文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这种见解,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刊物中是鲜见的。此外,邹建军认为写十四行诗主要不是靠格律,而是靠感觉写,凭灵气写,这也属真知灼见。
(三)实 用 性
整体性与多样性相连,新颖性也从不排斥实用性。邹建军的论述内容广泛,突出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实用性强,如在研究生教育中,他先后写了《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策略》、《我们现在应该读什么书》、《我们怎样面对大师》等系列文章,不仅对研究生自我成长与发展有帮助,而且也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指明了新方向。此外,他提出当前诗歌评论的两大误区,有助于改变诗论文风。可见,从不“理论自恋”的邹氏研究文章,是靠实用性与灵活性俘虏读者的。
邹建军的评论文字痛快淋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首尾贯串、一气呵成的文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样的表述,正与邹建军的文风十分接近。这种评论才华及其文气的获得,与邹建军的诗人身份分不开。事实上,邹建军是作家型的学者。他写诗时用的笔名为邹惟山。他的诗歌韵律优美,与其评论文字风格存在着互补关系。不管是他的新诗创作还是赋,虽然不牵涉重大社会政治议题,但仍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地灵人杰的向往,这与他的学术研究联系社会实际和创作实际是一致的。
文学评论讲究才气,讲究智慧。所谓智慧,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由覃莉编的《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是邹氏本人学术研究智慧的表述。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与莘莘学子对话,阐述他对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一系列课题的设想和看法,读来分外亲切。目前,有不少人写的评论文章艰涩难懂,作为思想笔记的这部访谈录的问世,有利于改进这种理论空洞化现象,同时有助于达到学术的严谨性与鲜活性的统一。
(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