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爱情:论《情书》的“追忆诗学”

2014-11-14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书爱情生命

姚 亮

发现爱情:论《情书》的“追忆诗学”

姚 亮

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各种隐秘和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随着这些发现的到来,个体生命被改变。岩井俊二的“追忆”诗学以追忆为手段,让生命与历史连接,重新审视失去的时间,让生活的真意完整显现。

《情书》 岩井俊二 追忆 陌生化

Author: Yao Liang,

Ph.D. candidate, is from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Histor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teres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让岩井俊二风靡亚洲的电影《情书》讲了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藤井树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丧生,未婚妻博子无意中在他的相册里发现他中学时候的地址,于是写了一封“哪儿都寄不到的信”,因为藤井树的家“已经成为国道的路基,信是绝对寄不到的”。但是博子竟然收到了回信!随着信函的往复,对方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叫做藤井树的女子,跟博子的未婚夫同名,曾经是中学同学。博子出于对未婚夫的思念,请求她将所知道关于男生藤井树的一切告诉自己。在她的回忆中,另一个爱情故事抽丝剥茧地呈现:原来少年藤井树悄悄地爱着这个同名的女生,而博子本人竟全然不知。要不是博子的来信让她回忆那些独属他俩的往事,恐怕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曾被一个男生那么古怪而执着地爱着——多年以后,他似乎仍未忘情,他一见钟情的未婚妻博子跟女生藤井树很像,也许正如他妈妈所言:“男人会照初恋情人的相貌找女朋友。”

一、隐秘的初恋:只是当时已惘然

岩井俊二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电影、文学、音乐、广告诸领域均有不俗的成就,《情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作:几乎在同时发行三个版本——1995年2月,漫画《情书》上架;3月,小说《情书》发行;3月25日,电影《情书》上映。按常理,我们可以推断应该是先有文字的底本,再有电影、漫画的改编;当然也不排除,在后两者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反过来完善文字,也就是后来的小说版本。从完成的小说和电影来看,二者非常契合,不像大多数改编,总是会“丢掉”或者“溢出”,《情书》的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有着惊人的一致。下面讨论电影时,我们也会援引小说的文本,两相对照,会更加清楚。

鉴于大众对电影版《情书》已经非常熟悉,这里不妨先简单看看小说对故事的安排。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章)铺叙比较平淡,讲述博子的小“阴谋”——寄往天国的信——得到回应,进而消弭通信双方的疑虑、建立信任。第二部分(8—11章)是故事的主体,层层深入、叙述紧凑:博子请求回信者女生藤井树讲述男生藤井树的故事,两个藤井树的过往随着追忆慢慢展开,男生藤井树的性格和形象丰满起来。第三部分(12章)是高潮也是结局——发现爱情:那段深藏的暗恋在博子的猜疑、中学生们“寻找藤井树”的游戏以及女生藤井树对回忆的体验中摘去面纱,《追忆似水年华》的借阅卡上“中学时代的我(女生藤井树)的画像”——这封沉睡的情书——无言地印证着所有的期待。

这个貌似“简单纯粹”的故事巧妙地演绎了四个人的三段爱情故事,然而,更确切地说,电影真正要讲述的只是其中一段,另两段仅仅是引子和陪衬。

首先是博子和藤井树的爱情。那个对她“一见钟情”的藤井树逝去后,她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两年之后仍然如此。然而,在藤井树两年祭日那天,她的思念中生出一丝怀疑,因为藤井树的母亲告诉她,他的相册中有个女生很像博子,“说不定是他的初恋情人”,理由是:“男人会照初恋情人的相貌找女朋友” 。博子听了很难受:“像的话……我就不能原谅他”,因为“他说对我是一见钟情”,结果“我被他骗了” !于是她要追查真相。这便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她的追查引出了一段尘封的初恋——两个“藤井树”的故事。这印证了她的猜疑,然而却是她所不愿意看到的。不必怀疑藤井树对她的爱,但是,当她发现自己的爱情后面阴影幢幢,甚至自己有点替身的味道时,她必定不好受。因此,她获悉这一切后,跟秋叶到藤井树出事的山里,终于下定决心向藤井树告别——

她一直跑到雪地中央,然后,放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我—很—好!”

喊着喊着,泪水噎住了喉咙,发不出声来了。博子哭了,简直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她的自问自答里包含着祝福,意味着放下。痛快的大哭宣泄着曾经的委屈,也表示着和解。让过往的真正过去,不再纠缠,生活在继续。

其次是博子和秋叶的爱情。秋叶喜欢博子在先,在他第一次约博子的时候,藤井树也在。不过秋叶还没开口,就被藤井树抢了先(这一段在电影里是通过博子与秋叶的谈论侧面叙述出来的)——

“渡边小姐相信一见钟情吗?”

“一见钟情?什么样的?”

“请做我的女朋友吧!”

鉴于这种状况,“失意的秋叶祝福这两个不可思议的人”,“自己给短暂的爱情打上了休止符。”藤井树去世后,秋叶重新追求博子。但博子一直陷在对未婚夫的思念中,对秋叶没有明确的表示。秋叶陪着博子追寻藤井树的过去,还为她出谋划策。没想到追寻的结果竟然偏偏成全了他们:博子终于下定决心告别过去,走向新的生活。

博子和藤井树的爱情是一个引子,用以引出藤井树的青涩初恋;博子和秋叶的爱情则是一个陪衬,穿插在对两个“藤井树”的爱情故事的追索中。这段初恋的讲述者乃是个不知情的当事人,通过博子的追问和女生藤井树的回忆,以及一群中学生的游戏,她才渐渐弄清楚,原来自己曾经置身一段美好的故事中,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颇令人扼腕。

在女生藤井树的印象中,男生藤井树是个“怪人”。因为同名,他们常被同学捉弄,以至于她十分讨厌这个家伙,认为自己的中学生活因为他而变得暗淡。他喜欢画画,当图书管理员却不整理图书,只喜欢在空白借阅卡上写“藤井树”这个名字;他拒绝她介绍的女朋友,初三开学前请她代还《追忆似水年华》,然后就转学了。这几乎就是她关于男生藤井树的全部印象。

随着她的回忆,博子不断证实着自己的猜疑:他暗恋着女生藤井树。为了给博子拍学校的照片,女生藤井树回到母校,碰上一群中学生,他们中间正流行着一个“寻找藤井树”的游戏,也就是寻找只签有“藤井树”三个字的借阅卡。但她否认是自己签的,所以一个女生问:“是别人签下了学姐的名字?”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个男生藤井树。学生们热火朝天的猜测和议论让她脸红了,这更加坚定了学生们的想法。但是,此时她还是认为这只是个误会。有一天,学生们送来了新发现的一张卡片,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张卡片应该送还本该拥有它的人” 。那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借阅卡,学生们嚷着让她看背面,于是真相大白——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

我无话可说了。

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

我突然发现,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这也是电影的最后一幕,小说至此亦戛然而止,却韵味悠长。女生藤井树被置于微微窘迫的喜剧效果中,可以想象她心中涌起的讶异、欣喜,还有一丝淡淡的惆怅。作品以《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关节,把夹在里面的借阅卡作为情书,以此标记那段隐秘的情事,从而以普鲁斯特的哲学暗示读者:往往是在对过去的追寻中,我们才真正体味到生活,发现隐藏的爱情,发现错过的美,以及生命的真谛。对于博子而言,也是在追忆中发现真相,跳出情感的“捆绑”,终于放下过去,迈向新的生活。

二、华丽的编织:爱情三部曲

如上所述,三段爱情相互映衬而合演了一折“发现爱情”的好戏,这是三个故事在平面上交汇而织就的一匹斐然美锦。但故事并不就此止步——表层叙述中扮演配角的故事,在深层次里与初恋故事比肩排列,从而越向深度的组合,构成一个爱情发展过程的隐喻,这便是“发现爱情”的另一重含义。下面试析之。

两个“藤井树”的爱情是恋爱双方对对方以及爱情的初步印象——在电影中,男生藤井树暗恋女生藤井树,刻画得深入而精彩;但是女生藤井树并未意识到他的爱恋。这里巧妙抽取恋爱初期的两种极端情况——一方的自作多情和另一方的全然不察——来暗示爱情开始的情形。另外,在电影中,对这段爱情之始的情形的讲述也最为隐蔽,它是通过一层层的追溯和回忆慢慢剥离出的。也许这个安排本身就暗示着爱情的苗头隐蔽难察的性质。

博子与男生藤井树的爱情算是爱情中双方正式接触阶段。男生藤井树因为对初恋难以忘怀,而又恰好碰上长得像初恋女友的博子,于是“一见钟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那一段暗恋的延续。电影从侧面透露出他们进展良好。比如,博子在藤井树去世两年后仍对他念念不忘,甚至写信追寻他过去的点滴。由此不难想见她多么爱他。而他,也必定是爱她的。这段爱情,如果放在一般情形下,比如藤井树不死的话,应该说相当和谐。但是,它却潜伏着危机和阴影。因为,藤井树爱上博子不排除“移情”的可能,并且有事实为证;不否认博子真爱藤井树,但是当她发现被欺骗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被当成“替身”的时候,当她发现他那么执着地爱着女生藤井树的时候,她只好放手,同时也释然:也许他们的爱情并不那么纯粹,一开始就建立在某种错觉上。因此,才有了最终秋叶和博子走到一起的故事。

秋叶跟博子的爱情是一段成熟的爱情,是经过酝酿、思考、相处和选择后的成人之间的情感。在故事中着墨不多,但它是一个叙述的线索,贯穿始终。秋叶在藤井树之先喜欢博子,但在初次约会时被藤井树捷足先登了。他只好为朋友祝福。藤井树殁后,他重新追求博子。但博子一直未能忘情,直到她找到全部的真相,明白了整个故事的始终,才坦然地放下过去,走向秋叶。虽然如此,这段爱情中的秋叶绝不是替身,也不是一时的将就,而是她郑重思考后的情感归宿。因为在藤井树去世后的日子里,秋叶一直在追求她,她也深深喜欢着他,从电影开头部分的描述可以知道;而她当时还没有从过去中走出,没有完全放下,还不想仓促开始另一段爱情。因而他们这段爱情是一个好的归宿。

如果说第一阶段爱情充满着浪漫,曲折幽隐,令人神往惆怅,是叙述的重心,因而浓墨重彩地铺排演绎,那么第二阶段爱情则充满激情,在美丽的青春岁月中燃烧,但是故事并没有正面描述它,只是通过博子事后的沉湎、深深的追忆和一个反常的举动(写信追寻爱人的过去)从侧面来彰显它的美好和炽烈。第三阶段爱情,则是激情过后的沉静,是岁月磨洗后的坦然与智慧,有着圆润的光泽和厚实的内容,是人生的常态,同样着墨不多,只是穿插于主干故事中。这样的安排乍看起来,是对第一段的强调和突出,似乎电影只是为了讲述这一个纯粹唯美的故事。但实质上,也许它还兼顾和深蕴着另一层暗示:爱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浪漫飘渺,或激越刻骨,或沉静圆润波澜不惊。因而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安排和表现。就像绘画,借助光影的明暗和色彩的浓淡展现无穷的变化;如同音乐,黄钟大吕和高山流水各有所重而意趣万殊。一言以蔽之,电影在显在的层次上讲述了一个简单纯粹的唯美爱情故事,以及作为映衬的其他两段爱情,而在内里则深藏了一个完美的爱情程式:从初恋到热恋到成熟。显在层次的三个故事或明或暗亦点亦染织就一匹灿烂斑斓的美锦,潜在的隐喻宛如精致的骨架,为这匹五彩的锦所包裹;二者明暗配搭表里默契,巧妙地注解着生命与爱情的秘密。

三、追忆:“陌生化”诗学

一段追忆,揭开多重发现:隐秘的初恋,“一见钟情”的真相,爱情的程式,甚至日常生活的本相。恰如木心先生所言:“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108)在时间之流中,众生通常是浮萍一般匆匆而去,并没有真正地“活”过,更谈不上完成,因为缺少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和洞见。譬如女生藤井树,与男生藤井树同学数年,不知道自己被他暗恋;博子被当作替身不自知,未婚夫去世三年依然深陷情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是在追忆中,一切才浮出水面。卢梭也是在晚年回忆年少轻狂的时候才明白了当年那些不可思议之举的原因,比如他偷了主人的丝带被发现,情急之下栽赃给一个友善的姑娘,写《忏悔录》时他才明白那是“出于对她的友情”(74),因为他心里时刻想着她,所以情急之下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她。散文家毛喻原也在《再见冬妮娅》里面对他与中学心仪的姑娘相处时的很多怪异行为(毛喻原)做了精彩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些体悟和洞见都是在追忆中获得的。也就是说,诸多隐秘深藏在时间之下,素常的生活仅仅在时间表面惯性滑行,对这些隐秘习焉不察。等到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原来生活的真意竟然在灯火阑珊处,然而,时间已经倏忽远去了。所以人们常常感喟“生活在别处”。

据说,岩井俊二对于追忆特别钟情,他认为追忆是推动自己的一大原动力。所以,他选择《追忆似水年华》的借阅卡作为故事的关节,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细节了。追忆是普鲁斯特的哲学,也是岩井俊二的哲学,他们都是在对时间的追忆中展开生活与生命的真谛,寻找那失去的时间,让生命饱满起来。

如前所述,正是在对往事的追索中,真相显露,一段隐秘的恋情浮出水面。同样是在追忆中,博子对藤井树的过往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了她对其生命的理解。也是在追忆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种种情形。也就是说,追忆是理解当下的途径之一,并且往往至为关键。对于博子而言,如果没有女生藤井树的追忆,她就不可能知道未婚夫更多的过去,因此也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真正的位置。博子在别人的追忆中对未婚夫、自己以及他们的关系有了别一番认识,那些真相为她解除了当下的尴尬和束缚,让她可以坦然地放下过去,开始新的生活。追忆几乎完全翻转了博子的生命。所以,也许可以说,追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是当下生命的背景,是未来道路的坐标。如果没有对于过去的深度认知,存在就显得轻薄而可疑。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了,而是涉及如何看待我们的存在了。一个人的过往就是记忆,众多人的记忆就成了历史。记忆如果不与当下相交,生命显得单薄;历史倘若与个体绝缘,存在必然走入虚无。常常说要借镜历史的经验,如若历史与我无涉,如何借鉴?那些被遗忘的将永远堕入黑暗之中,因此有学者提出“被叙述,所以存在”;笔者认为历史必须“生命化”,成为有温度的个人“心灵史”(姚亮 77—80);岩井俊二的手段是“追忆”,让过往重新融入当下。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让历史/记忆真正地变成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内在资源,滋养个体生命。个体的存在,也就与古今接通,虽立足当下而不局促,研究苍蝇之微而实含藏宇宙之大。

至此,可以说《情书》非常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岩井俊二的“追忆诗学”:在追忆中,把过往的生活从自我剥离,让它完全成为客观对象,加以审视和斟探,发掘那些被埋藏的真相,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让生命之花在追忆中再度绽放。这是一种类似什克洛夫斯基所谓“陌生化”的诗学路径,(斯克洛夫斯基)让视若无睹的熟悉在追忆中重新成为心灵和头脑关照的对象,在探索幽隐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经过的生活,体味它的真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在这种“陌生化”的追忆中,生活才向追忆者展开它的本相和确切的意蕴,那些被时间遮蔽的真相浮现出来,生命因此而更加丰满。

注解【Notes】

[1]http://zh.wikipedia.org/wiki/岩井俊二,2014年9月27日访问。

[2][日]岩井俊二:《情书》,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文内小说引文皆出于此。

[3]在追忆中,她发现藤井树的母亲是对的,自己扮演了“影子”的角色,所谓“一见钟情”完全是假的。

[4] 这是笔者的导师吴耀宗先生在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时提出的观点,参见[新加坡]吴耀宗:《被叙述,所以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论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木心:《战后嘉年华//鱼丽之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卢梭:《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毛喻原:《再见冬妮娅》,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姚亮:《记忆·叙说·历史——析张炜〈你在高原〉》,载《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10期。

[苏联]斯克洛夫斯基:《作为程序的艺术》,载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The obscured and truths appeared gradually in reminiscing and changed the individuals. Shunji Iwai's "reminiscing poetics" employing reminiscing as method, reconnects individuals to history and makes man rethink the things past so as to show the integrated meaning of life.

Love Letter

Shunji Iwai reminiscing defamiliarization

姚亮,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Discovering Love: On the "Reminiscing Poetics" in

Love Letter

猜你喜欢

情书爱情生命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6万字的情书
暖暖的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