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家园的书写与民间立场的凸显:评高建群的《大平原》

2014-11-14贾永平

小说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家民间文化精神家园

贾永平

《大平原》犹如一部关中平原的《百年孤独》式的家族史,讲述的是渭河平原上高家几代人的生活经历,有苦难,也有欢乐。《大平原》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超越之处。首先,一般的家族小说都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重心放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面,而《大平原》则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对小说中的人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对自然景物给予了有声有色的描写,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其次,《大平原》采用了民间的立场来书写民族和历史变迁中的普通家族,表现出独特的民间文化意识和民间情感倾向。最后,《大平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揭示了大平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失在人们心中造成的文化断裂和精神苦痛,流露出作者对大平原这一精神家园的眷恋和认同。

一、苦难和抗争:精神家园的二重奏

《大平原》延续了高建群作品中一贯的写作主题,即对精神家园的书写。他在《大平原》扉页上,写到“这是献给精神家园的作品。”在高建群的心里有着三个精神家园,分别是:渭河平原、阿勒泰草原及陕北高原。这三个地方都是他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是怀着深深的感情的地方。他在谈到创作《大平原》的动机时说道:“《白房子》是我献给新疆的作品,《最后一个匈奴》是写给陕北高原的作品,但是一直没有一部作品写给生我养我的故乡——渭河平原,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大平原相比于其他精神家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作者的第一故乡,在这里作者品尝了苦难和抗争。

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既要反映客观现实,又要表现主观理想。它们都是艺术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小说中对于苦难和抗争的书写,正是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苦难和抗争真正成为精神家园的二重奏。小说一方面对大平原上所经历的饥饿、逃荒、匪难等苦难生活以及人们在苦难下所进行抗争做了详细的描绘,塑造了大平原上特定苦难环境下典型的高家群像和事迹,另一方面也将这种苦难与抗争赋予了精神家园中的自然景物,通过对自然景物富有诗性的描写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怀。

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大平原》的开篇,并不急于进入故事,却用了一整章篇幅写渭河。这在长篇创作中是罕见的。”著名评论家胡平也深深地为《大平原》开篇的环境描所震撼,说道“这个一开始的环境描写,是我所见过这十年里面长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最好的,里面有东西。这种东西是作者下了功夫的。”高建群对于渭河和渭河平原的描写不是简单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用具有文学性的修辞手段来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天然联系。一方面通过表现河流和土地的苦难来隐喻生活在其中的民众的苦难,另一方面借河流的左奔右突,拐弯抹角,百折不挠来象征人民在苦难面前进行不屈抗争的生存姿态。高建群在书中反复向人们诉说着渭河的苦难“它注定将是一条苦难的河流。”“渭河是哀恸的,沉重的,滞涩的,沧桑的。”然而,渭河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痛感,还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崇高感,“它本来可以不向前走,而向后走的。也就是说,不奔向平原,而是就近奔向草原,然后裹挟着藏人的牧歌和草原的花香,从一个叫玛曲的地方就近流入黄河。但是它选择了前者。”“它在大山中左盘右突,寻找着出山的道路。”在作者看来,不仅是渭河饱含着深深的苦难,苦难的范围可以扩大到中国北方的每一条河流,这些北方的河流都有着丰富的苦痛,更有着乐观的心态和光明的信念,生活在此的人们将会接受这方水土赐予的能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张承志对于北方的河所表达出的不谋而合的感受,“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在渭河的孕育下,有了关中大平原,有了高村,有了高家,有了高安氏,也有了大平原上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渭河的安抚下,老祖母高安氏骂街后的疲惫与骂街时的样子被洗的一干二净,所有的烦恼都忘掉,生活又归于平静。渭河在作者的心中已不再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是饱含着浓厚的乡情,是作者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是与高村家族患难与共的亲历者,它可以让人们洗尽贫乏,也可以让灵魂得到安顿。

另外,作者虽然写到了由于了黄河花园口决堤使得河流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是并没有刻意放大苦难,而是对这一大灾难进行了淡化和削弱,转而将关注力集中在灾难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场景,深入挖掘人物的生存境遇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相依存、互动的关系,把苦难与抗争并存,痛并快乐着的精神家园展现出来,在现实主义的苦痛面前凸显出敢于抗争、自信快乐的浪漫主义情怀。

赵园认为“‘乡土’不但宜于细碎的日常经验,也宜于豪迈的诗情。艺术家的精神还乡,当着呈现于艺术作品之中时,有可能是壮丽辉煌的。”高建群的精神还乡正是因为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才会让我们发掘到精神家园深沉和激越,沧桑和辉煌的多重内涵,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立场:精神家园的独特表达

高建群在《大平原》中所描绘的高家家族史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对生活在关中平原这一地域的人们所进行的具有民间视角的书写,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观和自由的审美风格。

首先,小说在叙述上摒弃了叙述家族史时一贯采用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将大的历史事件做了淡化处理,一笔带过,将历史发展主线交付给普通的平民大众,专注的是历史中所呈现的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使得故事中发生的人和事在历史的发展中更显独特性和真实可感性。高建群在文章的开篇便为小说定下了朴实的基调,借大平原地理环境的朴实来起兴,引出高家家族的普通历史。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写道“渭河是中国北方一条平庸的河流。它的开始和结束都一样平庸。”尽管小说也写到它的历史“它结束于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那个风陵渡。”“是一个叫大禹的人赶到了这条河的尽头。在那里,在那个风陵渡的地方,他高叫一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是这一历史注解已经变得不在重要,只是成为这条河流的一个诗性的注解。另外,在讲述“关中”由来时,虽然讲到了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匈奴冒顿单于的故事,也不是大写特写,只是一提而过。再有小说后面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例如黄河花园口决堤、李先念过渭河、陕北革命、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伟人辞世等等,作者也没有刻意强调社会大历史对于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所造成的历史影响,而是将这些历史大事件弱化,选由故事中的高家几代人物的命运发展作为历史的主线将这些历史事件牵引出来,将历史还原给普通个体,让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独特历史现场,更具细节性和真实性。这种历史观正是高建群站在民间立场上所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观。小说也通过具有主人公原型的黑建也印证了高建群的平民意识。在书中写到“他看见过苦难,他看见过死亡,他在那一刻是如此的和大地贴近,和社会最底层的草根百姓接近,这种早期教育让他的一生中,都怀有一种深深的平民意识。”著名评论家蔡葵对高建群在书中所持的民间历史观给予了肯定,认为“《大平原》反映时代,又和某些政治理念强的作品不同,它写的是人生而不是政府,所以它专注的是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坚持的是草根百姓的平民视觉,展示的是民族的传统血脉。作品中很少指点江山的文字,甚至有意回避了重大事件的正面描写。小说正是因小见大,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而这种反映往往是更深刻、更真实。”

其次,小说在故事情节中处处洋溢着了关中平原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展示出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形式自由而神秘,让人们沉醉其中。高建群认为“民间的生存文化高扬着生命崇拜。这一民间文化的主旋律,造就了一种带有原始况味却又通向永恒的大美。”在《大平原》中,作者写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是种族延续。种族延续作为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将民间文化中的高扬着的生命崇拜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大平原上高村等村落的形成对种族的延续重要性,“这些同姓同氏族村落散步在渭河两岸,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上,组成了中国北方农村的一道风景,成了北方农民支撑他们生存的一个堡垒,成了种族香火不灭千年延续的一个保证”,接下来更详细地写道小说所叙述的高家的种族延续问题,如何保证高家不能“断后”成了高家的一个重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引出了小说平原上独有的习俗——延续香火。小说给人们展示出延续香火的三方法,“一是给女儿招上门女婿,二是将外甥接来顶门立户,三是从自己就近的族人,挑一个侄儿过来顶门。”高家通过第二种方法保证了种的延续,从而化解了一场重大的难题。小说对于种族延续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但是因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表现了民间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和认识。中国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种族延续是中国文化中世代生成的集体无意识,饱含着特殊的文化心理,在民间尤其得到了深埋和根植。小说正是通过对种族延续这一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不断地表现才有了高家上演的一幕幕人生剧,高二圆房、高大娶亲、顾兰子生娃、黑建出头等。作者在小说中对于这些关系着种族延续的事件都是浓墨重彩,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对于这一民间文化的谙熟和心理认同。小说在第五十一章《父亲的儿子大了》(一)表达出对作者对于种族延续这一民家文化的心理认同“你并不仅仅是你,你并不单单作为一个你活在这世界上,你的身上有你的家族的DNA 遗传,你的父辈、祖辈,以至更为遥远的一些祖先的遗传获得,现在都是用你承载着的。”此外,小说在表现民间所尊崇的生命崇拜这一强烈意识,不仅通过种族延续和生殖这些正面事件表现出来,而且也通过描写骂街等一些具有地域风俗反面地衬托出来,这样一来使得小说在表现生命崇拜的民间意识时增色不少。小说写了高安氏的骂街,高安氏本来是乡间的一位美人,面容姣好,却把自己故意扮丑去骂街。高安氏之所以采用这一极端的方式,就是基于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件事情关系到高家这个家族能不能在渭河岸边这个叫高村的地方住下去,关系到祖母膝下的那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将来的命运,关乎到高家的房产能不能守住。正是通过高安氏的半年多的骂街才使得高家在高村上立足,保证了高家的延续。

最后,《大平原》的民间立场还表现在高建群大量运用陕西特色的方言、民谣、俚语、秦腔等语言形式来丰富小说的民间意蕴。他笔下的人物操着陕北方言,说着陕北俚语,唱着秦腔,活脱脱地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小说采用原滋原味的方言,如“瓜松”、“日怪”、“相跟”、“顶门”、“斜马叉”、“婆姨”、“大”等,使人们读起来真实可感,更加容易走进故事发生的当地生活中去。小说同样运用了一些俚语,如“鼻子底下就是路”、“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千声打锣,一锤定音。”、“当面锣,对面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等,让小说的表现更为活波,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另外,书中还特别加入了陕西特有的秦腔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小说中共响起了三次秦腔,都在唱一样的词。前两次分别是在高发生离开和返回大平原。虽然那声色苍凉,但都掩盖不了高发生老汉内心的字的和豪迈,将他对未知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的心声表达出来。后一次是在高二墓前,这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大秦之音,令人们暂时忘掉了亲人离去的痛苦,忘记了世事的艰难和生存的不易,从而处在一种短暂的快乐之中。高建群在《大平原》中所用的特色方言、俚语、民谣、秦腔等语言形式,增进了小说和民间的天然联系,不仅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生活色彩,也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活泼、情意盎然。通过对这些民间文化和语言的应用,可以展现出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凸显了地域色彩和提升语言韵味,增强小说的地域性和生动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家园所包孕的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怀乡——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

高建群的《大平原》既是一次带有自传色彩的家族史的演绎,又是一次自我的怀旧旅行,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童年和故乡的记忆,显露出作者对于精神家园复杂的审美情感。虽然童年饱含着的苦难,却在作者心里展现的丝毫没有痛楚。虽然故乡已经日新月异变得更加现代化,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哀愁的阴影。小说将作者的乡愁通过童年的记忆和故乡的记忆表现出来,流露出作者对于大平原消失的哀挽和眷恋之情。

“童年体验作为人类个体的一种本真的生命体验超越了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物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的,也是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高建群在小说中写童年的记忆,不单单写我辈的童年记忆,也写父辈们的童年记忆。对于父辈的童年记忆不是简单的转述,而是将自己作为父辈故事的亲历者,运用儿童视角来看待人和事,使得小说中的童年记忆更加地真实和纯真。小说写童年记忆最具典型之处也是最精彩之处在于我母亲顾兰子和父亲高二童年时的抢馍事件。六岁的母亲在童年因为逃荒在大平原上的高村遇到了我的父亲高二。高二那时是个半大小子,祖母因疼爱父亲,给父亲了一个蒸馍。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节,能够吃到一个蒸馍是一件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拿着蒸馍的高二,顿时觉得自己是那个世界上最富有最伟大的人物。他嘴里唱着歌谣,脚下踩着鼓点,显得春风得意。他抵挡不住馍的的诱惑,却又舍不得吃,只是将馍放在嘴边,嗅了嗅它的香味,然后用指甲从馍上掐下黑豆粒大小的一点,放在嘴里嚼着。恰巧这时,我的母亲顾兰子遇见了高二,看到了那个蒸馍,嗅到了蒸馍的麦香,不由自主地跟在高二的身后,等待机会去吃一口馍。为了吃上一口馍,我的母亲顾兰子踮着脚走,屏住呼吸接近我的父亲高二,然后,斜马叉地蹿上去,一跃,从高二的手里把馍抢去,立即转身,拔腿而跑。被抢去馍的半大小子也就是我的父亲高二,先是一阵发愣,然后明白过来,也开始了抢馍。高二一边追,一边骂。顾兰子一边跑,一边试图把馍往嘴里塞,最后眼看道被追上,急中生智将馍塞进了牛粪里,还用脚在上面踩了一下,跳了两跳,心里乐呵呵地等待着高二接受这个不幸的结局。待到高二追赶上来,眼前的景象已是惨不忍睹,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心爱的馍却束手无策,于是便用着恶狠狠的眼神对着顾兰子一顿冷战,最后承认自己倒霉,向那将心爱的馍糟蹋的牛粪吐了两口唾沫,抹着眼泪去告诉我的祖母去了。牛粪前的顾兰子,见到高二走了,面无表情地伸出小手将蒸馍从牛粪里捞出来,象征性地擦了擦牛粪,将馍托在手心,眯起眼睛看了一看,然后,往嘴里一填,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这场由蒸馍引起的事件,将童年的母亲和父亲跃然纸上,把我们真正的带到了童年的记忆当中。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艰难生活下度过童年的人们来说,这一事件能够引发内心中的深深的共鸣。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发生着与玩伴或者其他孩子抢夺心爱的东西的事件,这种体验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意义的,是潜藏在人们心中的集体无意识的展现。小说中虽然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在苦难生活中的童年场景,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没有纠缠在生活的苦难中,而是散发出童年的天真无邪以及纯真的人性,在故事的一波三折中、主人公嬉笑怒骂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番自然天成、毫不加饰的童趣。

高建群对于精神家园的回返展现出复杂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对于乡间童年、少时的美好记忆的回味之中,也表现在对故乡人事的眷恋和乡土故园日渐消逝的哀愁之中,期间满怀着乡愁。《大平原》里弥漫的“乡愁”一方面寄寓在对精神家园的回归式怀旧中,另一方面则隐含在对精神家园的认同式怀旧中。回归式怀旧是一种朴素的怀旧,是单纯的怀旧,情感的表现方式是直接的,对故乡的过去表示怀念和眷恋。书中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大平原上生活的农民,对于乡土中国所展现出的民间生活那种刻骨铭心的眷念,以及对苦难下生存和抗争的先辈们表示着深深的缅怀。这种乡愁源自于主观的,丝毫不受外在力量驱动,其原因在于他生长在农村,天然地传承着农民的基因,与土地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回归式怀旧所表现出来的乡愁淡淡的,其中虽有对故乡人事命运兴衰的感怀,但多数被对精神家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所冲淡。小说在表达乡愁时更多地是通过认同式怀旧完成的,通过追忆大平原上人们的存在方式来追问大平原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价值,并揭示因现代化进程的外力驱动下造成的大平原消失后人们心中造成的断裂和苦痛,从而寻求一种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大平原在作者的心中不仅是具有地理意义上的物质家园,更是心理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大平原是作者生活中的恩师,它教会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在小说中,作者处处流露出对于大平原的感恩之情。“故乡啊,我亲爱的故乡!我看见过苦难,经历过苦难,但是,我永远不抱怨生活。相反,我应当永远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感谢这块平原在那个困难的日子收留了我。这种阅历是一笔财富,它将够我终生受用。”大平原不仅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也可以是全人类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获得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然而,大平原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失,因此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悲痛。作者在小说中将这种苦痛之情写的悲天动地“如今这些村庄,这些故事,这些人物,都将被残忍地抹掉,像风一样地刮去,从大地上消失,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你看见过这些古老的、笨重的、冒着炊烟的村庄,被从大地上连根拔掉时,那悲壮的情景,那大地的颤栗和痛苦吗?”高建群在书中用高家的老槐树被挖象征着大平原上的一切都被连根拔起,连那深埋的文化、文明都被斩断,只留下夕阳西下一群无所依傍的人们。一旦人们连对于精神家园的情感记忆也抹去,我们即便很富有也会变成成功的牵线木偶和金钱的匆匆过客。

总之,高建群对于大平原的书写,既是精神家园的回返,也是人文精神的寻根。韩少功认为作家们对区域文化的挖掘“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高建群在大平原中正是通过对渭河上的高村家族史的变迁来重新认识这一地域民族的生存样态和精神品格,既让我们徜徉在瑰丽奇幻的民间文化中,也为我寻找到一种安顿心灵的人生哲学。

注释:

①黎峰:《我把每一件作品都当作写给人类的遗嘱一对话高建群》,西部网,2009年9月15日,见http://cul.cnwest.com/content/2009-08/28/content_2352773.htm。

②白庚胜:《世界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③雷达:《乡土家族的命运感——评大平原兼及家族叙事的创新》,《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④ 13引自高建群《大平原》作品北京研讨会会议全文,西部网,2009年12月30日,见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9-12/30/content_2687145_17.htm。

⑤⑥⑨⑩ 11 12 15 16 17 19 20 21高建群:《大平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1、3、317-318、8、9、317、179、363、363页。

⑦张承志:《北方的河》,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⑧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4高建群:《东方金蔷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8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2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高家民间文化精神家园
高家堡挂面高高挂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