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困生群体”,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014-11-13胡福凤
胡福凤
摘 要: “学困生”是指感观、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的学生。“学困生群体”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必须针对初三“学困生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文章介绍了思品课中对初三“学困生群体”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学困生群体” 案例研究
我多年担任初三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深感初三“学困生群体”是影响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顾名思义“学困生”是指感观、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的学生。尤其到了初三,面对升学,学困生希望进入理想学校,但又感无望,焦虑情绪更突出。这类学生因为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诸多相似而聚集到一起形成“学困生群体”。
“学困生群体”成因多种多样,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基础薄弱因素;教师评价机制的单一;学生不良习惯,等等。
必须针对初三“学困生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
一、转变观念,真诚帮助,感化“学困生群体”。
1.转变观念。常听老师抱怨,某班“学困生”多,教不会。无形之中就对学生烙上特殊的印记,在教学中可能会“另眼相待”。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与其他科目不一样,不是基础薄弱的问题,关键是肯不肯学、愿不愿学。对思品学科我的观点是“不怕差,只要抓;因为差,更要抓”。因此,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先转变教师的观念。老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以平等的姿态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要始终关注学困生。
2.敞开胸怀,真诚帮助。学困生肯定不喜欢这门学科,不然不会学得一塌糊涂,甚至有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放低姿态,以自己的真诚、耐心、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学生。初三每次接班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学困生谈话。在谈话之前我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找班主任、前任老师了解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喜好、人际交往等越全面越好,根据情况寻找突破口。谈话时要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这种感情“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能因为喜欢你这个教师而爱上课堂。
二、夯实基础,增强实力,培养“学困生群体”的自信。
1.上好新授课,夯实基础。学困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首先,教会他们如何听课,理清知识。由于是开卷考试,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标注,把问题记在内容旁边,还要对内容分条分点,并标注出关键词。对“学困生群体”我为他们每人配了结对帮扶的同学,帮助他们模仿别人做笔记。其次,熟悉每框节的关键句、重要观点。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问学困生,让学生多翻书,经过多次重复,慢慢地记住基本知识点。
2.上好复习课,强化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熟悉,学困生在复习中容易张冠李戴,从而出现厌烦的心理。复习阶段,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我做到因人而异,不要求他们记太多,而是把复杂的知识归类成简单的提纲和短句,如要他们记主干知识,关键词,核心句,等等,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端正态度,形成良好习惯,转化“学困生群体”。
学困生很重要的一个成因是学习行为习惯不好。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怕学、比较懒、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对于这类学生要动脑筋,想办法。
1.训练他们做作业的习惯。如完成作业“三步走”:第一步,要求每个学困生能交作业;第二步,在交的基础上,能写一点,有一点“量”;第三步,在写一点的基础上,能提高一点“质”,最终有“质”、有“量”,真正提高作业的质量。同时“降低要求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学困生的作业要求应适当降低难度和数量。学困生有自卑感,不会主动请教,教师要利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地帮助他们,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做题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更要反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培养他们听课的习惯。在日常的新授课及复习中要强调看书、熟悉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要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看书,而要在课堂上给时间,让他们当堂记忆知识。教学中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教会他们考试。针对开卷的特点,考试前我帮他们准备好要考试作答的知识点让他们带进考场,最初只要求他们多抄就可以了,随着他们的进步再教他们怎么抄,怎样拿高分。慢慢地他们总是非常期待,期待能在考试中展示自己。
四、激励教育,多元评价,瓦解学困生群体。
“学习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如果评价偏重结果而忽視过程,则会极大地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尝试着改变。
1.用语言激励他们。坚持表扬为主,表扬对学困生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他们比好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我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表扬,如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作业字写得多了,某一题某一问做得好,等等。每节课我都在学困生中找几个典型进行表扬,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
2.用分数鼓励他们。每次作业,我都标注分数,改作业时把有进步的学困生名记下来,找出做得好的原因,利用课堂或批注进行表扬。这些学生听到他们的名字,而且知道他为什么做得好,他这一优点就会长久保留下来,慢慢积累,答题能力随之提高。
受到表扬的“学困生”对其他人产生榜样作用,人人都有不服输的心理,“他能行,我为什么不行?”这样学生的好胜心理就被激发出来。经过不断对“学困生群体”的瓦解,慢慢地这个群体越来越小,老师要对学困生群体的“突围”也就会成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困生群体”,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值得我们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