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

2014-11-12范新尚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

范新尚

[摘 要]中国公私观念的基本基调是公处于主导地位,被提倡。而私则处在次要地位,被贬抑。虽然私在多数时期里不被肯定,但是私的观念仍然一直客观的存在着。在中国历史的一些时期中,私被很好地肯定和倡导。清末民初便是其中一例。在清末民初自营谋利观的视野下,与私的观念被提倡相对应的是,自营和谋利的观念也被大力的倡导。这一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分别在谋生和开明自营两个层面上阐述和提倡了自营谋利观。

[关键词]清末民初;公私观;自营谋利观

一、前言

在中国的公私观念中,公大多处于主导地位,被大加提倡。而私则处在次要地位,被大肆贬抑,以至于出现“以公灭私”、“崇公抑私”、“大公无私”等词汇。“公私观是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观念中的重要问题。‘崇公抑私、‘重公轻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基调……”[1]但是提倡私的思想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就认为中国在六朝、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的三次政治大动荡时期存在主张肯定‘私的思想。(1)

诚如沟口雄三所说,在清末民初的公私观中,私被大力地肯定。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在西方“天赋权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天赋自私”的观点。薛福成就从天赋自私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他说:“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赀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则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2]P541康有为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并于《大同书》中曰:“人之性也,莫不自私……此自无始已来,受种已然。”[3]P285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它们刊登的文章中多有宣传肯定“私”的主张的例子。《公私篇》说:“盖私之一念,由天赋而非人为者也,故凡可以入人类界中者,则无论为番、为蛮、为苗、为瑶,自其生时,已罔不有自私自利之心存。”[4]公私篇·P494《教育泛论》一文对人类的自私、利己行为进行了积极评价:“有人而后有世界,人人有利己之心而后有世界。宗教也,学术也,社会也,国家也,推其所由始,察其所由成,迹其所以变迁发达之故,无不基于人类利己之一心。惟利己故不得不竞争,竞争剧斯进化速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排外,排外力斯合群固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求助于人,求助于人,斯不得不有以助人矣。”[4]教育泛论·P494

在清末民初的经济观念中,“自营谋利”观念蔚为盛行,并且与肯定“私”的观念相互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拟从“自营谋利”观的视角来探析清末民初的公私观念。

二、自营谋利观之兴盛

“自营”在中国传统语言体系中就是“私”的意思,早在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2)”[5]P189上的说法。“谋利”在中国人传统观点中亦与“私”关联在一起,这就是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公私、义利”之辨,“公”对应“义”,“私”则对应“利”。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就曾说过:“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纔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6]P176众所周知,在“公私之辨”中,“公”被提倡,“私”被贬抑。与此一样,在“义利之辨”中,“义”被肯定,“利”则被否定。

但到了清末民初,“私”的观念被提倡。与之相应,“谋利”也必然被认可,追求物质财富、谋求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亦势必获得合法地位。黄克武说:“清末思想界对‘私的讨论将西方‘开明自营与顾黄的‘合私为公的观点结合起来,来肯定个人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与实施民主制度之想望,使国人对于公私、义利,与群己关系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7]P44张锡勤亦指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年间,一批政治立场不尽相同的新学家们不约而同地为私字大唱赞歌,“他们对私充分肯定,首先是要证明,人人都有为自己的生存谋求利益的权利,都有追求、创造财富的自由与权利。”[8]

自营谋利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分为谋生和开明自营两个层次。“谋生”抑或“治生”是儒者对个人谋求基本生存权利、追求基本物质利益的关注,属于较低层次;“开明自营”则是人们对在经济上获取更多权利去谋求财富的关注,属于较高层次。

清末民初思想家对“治生为本”(3)观念大力提倡。“治生”实际上就是“谋生”,就是儒者个人的社会生存问题。余英时有言:“明清的公私观又引出另一种‘私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清末民初‘个人自主的观念颇有关系,即儒者个人的社会存在问题。”[9]实际上,重视“治生”的观念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如陈确在《学者以治生为本论》中曰:“士守其身……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仰事俯育,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10]文集卷五P158这种对“无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的传统价值观念持批判态度的“治生为本”思想,被晚清时期的思想家们所继承。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说:“少年读书时,自问立志欲学何等人?如志在修、齐、治、平,扬名显亲,期学第一等人,务须勤俭坚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方能达其目的。然读书必先穷理,理明而后心定。尤须专习一艺以谋生,务求实际不蹈虚名。”[11]P211辛亥革命后张謇给他儿子所拟的作文题目中便有“士以治生为急论”。[12]P653章太炎在民国二年(1913年)的一段话也体现了“治生为本”的思想:

“余以人生行义,虽万有不同,要自有其中流成极,奇节至行,非可举以责人也,若所谓能当百姓者,则人人可以自尽,顾宁人多说行己有耻,必言学者宜先治生,钱晓征亦谓求田问舍,可却非义之财。斯近儒至论也。”[13]P462

强调开明自营、为个人谋利之正当性的观念在清末民初也同样被极力倡导。这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存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颜元提出的“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14]P163的观念,即认为用正当手段去谋求个人利益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思想被晚清时期的思想家所汲取。如陈炽就一反常理,直接指出圣人是不“讳言利”的,“古圣人盖日日言利,以公诸天下之人,而决不避言利之名,使天下有一夫稍失其利也。”[15]P212严复在《天演论》中对“开明自营”进行了详尽阐述,他如是说:

“自营一言,古今所讳,诚哉其足讳也。虽然,世变不同,自营亦异。大抵东西古人之说,皆以功利为与道义相反,若薰莸之必不可同器。今人则谓生学之理,舍自营无以自存。民智既开之后,则知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谊则无以谋利,功利何足病,问所以致之之道何如耳。故西人谓此为开明自营,开明自营于道义必不背。复所以谓理财计学,为近世最有功生民之学者,以其明两利为利,独利必不利故耳。”[16]群治P1395

此段话中,严复对个人正当的谋利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生存和民生之基础。其中“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谊则无以谋利”简直就是清初颜元的“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翻版。

与前面“重视治生”思想不同的是,思想家们在阐述“开明自营”合理性之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思考了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如何处理与他人利益、群体利益间的关系。何启、胡礼垣在《新政真诠》中认为在人人追求私利的过程中,要使人人“各得其私”、“各得其利”就必须“不以己之私夺人之私,不为人之私屈己之私”[17]P413他们还说道:“人人皆欲为利己益己之事,而又必须有利益于众人,否则亦须无损害于众人。苟如是,则人人之所悦而畀之以自主之权也。”[17]P417在《天演论》中,严复阐述了对处理群己利益关系的看法:“大利所存,必其两益。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18]P48黄克武对此说道:“以开明自营为中心的人性论,严复企图建构‘人人自由,而以他人自由为界的政治理论,以及亚当·斯密式的自由经济理论。”[7]P71

三、结语

“私”得到肯定是清末民初公私观的基调,这在自营谋利观中可以得到很好体现。当时一些有志之士在肯定“私”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开始打破“无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讳言利”等思想的束缚,大胆地肯定个体谋生、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并渴望获取开明自营的经济自由权利。

清末民初的中国一方面国势衰微,另一方面则受“欧风美雨”的外来事物影响。一些思想家从“富国强兵”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国外吸收了开明自营、经济自由等一系列先进思想,并把它们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固有的公私观念相结合,尝试构建一套合理的经济制度。但这些思想家对引进的西方思想观念并不是完全的吸纳,而是做了“中国式”的改造。最为明显的是严复在肯定亚当?斯密“开明自营”、“经济自由”经济理论的同时,还进行了有所损益的变化。他所肯定的“开明自营”是以道义为前提,并且以兼顾群己关系、群己利益为基础。

注释:

(1)参见沟口雄三.“公”的概念在中国和日本的区别[J].冉毅译.船山学刊,1999(2).

(2)许慎说:“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因此,此处的“厶”当就是指“私”。(参见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P28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

(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治生为本”观念主要是针对儒者、士大夫、知识分子这一类人提出的。孟子有“无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的思想,此后历代士大夫多以此自我标榜,在经济上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行为大多为士大夫所不齿。

参考文献:

[1]郭文芬.论严复的公私观[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2]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C].北京:三联书店,1978.

[5]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许纪霖,刘擎.公共性与公民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张锡勤.论传统公私观在近代的变革[J].求是学刊,2005(3).

[9]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J].中国文化,1995(11).

[10]陈确.陈确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夏东元.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杨立强.张謇存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3]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王栻.严复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M].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8]严复.天演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满文档案中的“新词”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发展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