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朝贡制度的政治功能
2014-11-12程得中
[摘 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探索中国外交文化的路径。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历史里,探清中国在东亚范围内的地位及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东亚历史,而且可以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中国在当前世界形势中遇到的一些诘难。而深入了解中国的朝贡制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对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政治地位都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及其政治功能,正是本文旨在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朝贡制度;政治功能;条约体系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制度不仅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媒介。关于朝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形态及特征、作用与反思,是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要想系统地了解朝贡制度,可以从畿服制度、册封制度、羁縻制度、朝贡制度以及条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来看朝贡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本文旨在从根源探寻朝贡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大致阶段,进而回到明清时期关于朝贡制度的鼎盛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深入地分析朝贡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它的政治功能。把朝贡制度与条约体系相比较,探清朝贡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过程,有利于我们在当前一些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面前做一些辩白,澄清事实的真相,以更好的姿态面对世界、展望未来。
一、明清朝贡制度的表现形式
1、明朝的朝贡体系
明朝确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其朝贡国之多、朝贡规模之大都是历代王朝所不及的。
明朝统治者废除了元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性政策,转而采取比较有建设性的措施。但是,就整体而言,明朝是一个内向而保守的国家。明朝外交思想的转向和外交政策的形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明朝初年,对华夷应一视同仁的思想正式形成,这是中国外交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思想的转变使明朝不再像前朝那样寻求建立一种“天朝体系”以辖制那些名实并不相符的“藩属”,而是主动地与这些国家建立稳定的朝贡体系,从而在东亚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同样,外交理念的根本转变也使得明朝统治者们不再在对外关系中频频使用暴力。以和平为基调的朝贡关系与暴力频用的扩张政策是不相容的。尽管我们很难把明朝确立的比较完备的朝贡体系视为一种平等的国际关系,但是,它与武力扩张政策相比终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清朝的朝贡体系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朝贡政策,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记叙盛况:“至朝贡受封之国:朝鲜、琉球旧属藩属,阔而喀、缅甸、安南兵威所屈,若暹罗、阿富汗、敖罕(浩罕)、巴达克山则余威之所震,拱手内服者也。惟哈萨克三部、厄鲁特二十部,……朝贡略如缅越,而羁驭有间,其制盖在藩部属国之间,名曰附庸。”
但是,随着体系内各国的发展和朝贡体系的复杂化,与明朝前期臻于鼎盛的东亚朝贡体系想比,清代朝贡体系规模日益缩小,逐步变成了多个朝贡体系中的一个。与此同时,从16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进和沙俄东扩,东亚区域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异质文化的挑战。东亚一些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俄罗斯的势力则进入了东北亚地区,东亚朝贡体系的范围缩小了。从嘉庆开始,清朝开始衰落。大清帝国开始落后于大工业化的发展,也开始被列强窥视。朝贡体系渐渐被条约体系取代了。
二、明清朝贡制度的政治功能
1、明代朝贡制度的政治功能
由于明朝奉行了和平的外交政策,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与很多“藩国”之间保持着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合作关系。明政府“花钱买平安”的思想确有其高明之处,先不考虑朝贡体系在经济上的效益,单是在宣扬国威、安定社会与传承文化几个方面,朝贡制度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来分析这一时期朝贡制度在明朝起到的政治作用。
明朝永乐时期,出现了在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称壮举的“郑和下西洋”。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朝政府的赍赐贸易以对友邻国家给予大量无偿的经济支持,达到了预期的高峰,不仅马六甲海峡以东的邻近各国,甚至整个印度洋地区国家都系于通过官方的途径和中国发展直接的贸易关系,原因就在于这种活动方式十分有利于贸易的对方,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从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当时明朝真正的目的在于宣扬国威,使五湖四海皆归于明朝,是一种柔和的外交政策。郑和的船队每次出海都带有非常多的中国特产,且价值不菲,与贸易国进行商贸往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吃亏”的生意往来,可为什么这一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却可以持续28年呢?其中有明朝国库充盈的决定性条件,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是明朝在政治上的成就。这一伟大的航海事业鉴证了当时中国的强盛与朝贡体系在政治上的典型作用。
2、清代朝贡制度的政治功能
朝贡制度在清朝呈现出由盛转衰的特点,具体由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内忧和外患所决定。清朝初期,国内形势相对稳定,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侯,朝贡制度在政治上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就是中央对民间贸易的严格限制与对全国贸易的完全掌控。1644年,清朝建立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统治,保留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清朝明确将和周围部族的往来分为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来往,视为独立的外国,由礼部管辖。
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同时,殖民体系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时的主导体系。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同东方世界直接接触,这几种国际关系体系之间的冲突便开始发生。1653年,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其称臣,成为俄罗斯的殖民地。这种要求理所当然地被中国的统治者拒绝,而反过来要求沙皇前来北京朝贡。经过长期的武力冲突和外交斗争,中俄双方都开始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最后于1689年,两国按照欧洲国际公法的惯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实际上确立了两国的平等地位。同时,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小国,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国的朝贡,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大幅减少。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缅甸、苏禄、暹罗、琉球。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因此,直到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
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三、结语
综观明清的朝贡制度,可以清楚看到:
1、由于明清两代实行朝贡制度,使边境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同时,在与邻国的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比较先进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的成果,先后为周边诸国所仿效所吸收,对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也不断地从周边各国吸取其经济与文化精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2、清政府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朝贡制度,使统治者更加盲目自大。尤其是到清统治中期,这种“天朝大国”观念日益增长。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清制定闭关政策的重要原因,从此,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开始了近代屈辱的历史。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1]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黄枝连:《大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
[5]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晃中辰:《论明代海禁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中外关系史论从》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程得中,(1983-),博士,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中心(筹)研究员,《巴渝水文化》主编,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区域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