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马达加斯加3》字幕翻译本土化语言特色解读
2014-11-10刘大燕
刘大燕
摘要:字幕翻译是视听翻译领域最常见的模式之一,其面临着这样一个坐标轴:一端是对原文本的严格直译,另一端则是本土化,即在目标文化中对文本的自由再创造。影片《马达加斯加3》的中文字幕翻译选择了坐标轴的本土化一端,在语言的归化、文化的本土化和注重观众反应三个层面上,均展现了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针砭时弊、调侃名流;文化参照本土特色;流行语使用频繁;口语特征显著。丰富的译例中所展现的本土化语言特色映证了“入乡随俗”的原则在该片的中文字幕翻译中非常适用。
关键词:字幕翻译;本土化;归化翻译;动态对等;观众反应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134-05
一、引言
《马达加斯加》是美国梦工厂制作的著名动画系列片,自第一部于2008年上映以来,陆续推出了三部,最新一部名为《马达加斯加3:欧洲通缉犯》(Madagascar [STBX]3[STBZ]: Europes Most Wanted)(下文简称《马3》),是该系列中首部以3D形式制作的动画喜剧电影。故事仍围绕狮子阿历克斯和伙伴们漫长的归家之旅展开,这次旅程辗转到了欧洲,为躲避动物管理局杜瓦队长的追捕,大伙儿参加了一个巡回马戏团。旅途中,大家尽展非凡的表演天赋,不仅奇迹般拯救了马戏团一落千丈的生意,还与马戏团成员结下新的友谊,同时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真正的家园在何处。
影片在口碑和商业上皆大获成功,成为该系列中评价最好、票房最高的一部,全球票房达到7.42亿美元[1]。影片在我国上映后,也颇受好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3D特效绚丽夺目,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影片在我国的成功,除影片本身出色的情节设置和技术手段外,中文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该片电影院公映版的中文字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长影)译制,字幕采用了许多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参照和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展现了鲜明的本土化特色,使国内观众有机会一睹影片风采,欣赏字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喜剧元素,尽情感受其中的幽默诙谐。为一探影片中文字幕的翻译之妙,本文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该片字幕翻译的本土化策略,解读其鲜明的本土化语言特色。
二、字幕翻译的特殊性
1.字幕翻译的特殊性
字幕翻译是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简称AVT)领域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与普通的文本翻译不同。甘比尔(Gambier, 1996)、卢伊肯(Luyken, 1991)和迪亚斯辛塔斯(Díaz Cintas, 1999a)对视听交际进行了分类,区分了多达10种多语种转换类型[2]。字幕翻译(Subtitling)位列其中,迪亚斯辛塔斯的定义如下:
字幕翻译通常在屏幕底部显示书面的文本,用以记录演员的对白和组成视觉影像部分(如信件、涂鸦和图画说明文字)或者组成配乐部分(如歌曲)的其他语言信息[2]。
以上描述指出字幕是“书面的文本”,而且字幕不仅限于演员的对白,还包括视觉影像和配乐中的语言信息。从狭义方面说,字幕翻译的主要内容仍是演员的对白,可以把字幕翻译简单理解为“把看似口头的源文本译成书面的目标文本”,与“把口头源文本译成口头目标文本”的配音相对[3]。
2.字幕翻译的坐标
对于字幕翻译的策略,有这样一个坐标轴,一端是对原文本的严格直译,另一端则是在目标文化中对文本的自由再创造,即本土化(localisation)。有观点认为,商业电影和电视节目的翻译应该靠近源文一端,在字幕翻译中凸显贴近源文的特征,因为字幕翻译没有替代原片的任何部分,只是把字幕添加到影片上,与原版的对白同步出现[4]24。正是因为字幕翻译的目标文本与源文本同时出现,观众能够将二者进行对比,一旦出现不一致,便会立刻觉察,所以普遍认为,字幕翻译对原文本的忠实度高。配音正好相反,目的语的录音替代了演员对白的原音,观众没有机会对比二者,所以只要口型基本一致,则认为屏幕上演员和观众说同一种语言。《马3》的中文字幕翻译却并没有遵循这样的规律,选择了逆流而上,走向了这个坐标轴的本土化一端,在语言上体现了较高的本土化程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影片字幕翻译的本土化
“本土化”(localisation)一词原本指某种产品和配套文件资料等适应特定市场或用户群,要求考虑特定文化或语言特点[5]。本土化的对象一般为软件、网站或者电脑游戏,如果把电影看作是一种注重观众反应、以票房为目标的市场化产品,那么字幕翻译也可作为本土化的对象。而这里的“本土化”概念,限定于以上坐标轴的一端,是“在目标文化中对文本的自由再创造”。《马3》的中文字幕翻译展现了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归化、文化的本土化和注重观众反应三个方面。
1.语言的归化
从语言方面讲,《马3》的字幕语言体现了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所提出的归化翻译的特征。韦努蒂对归化翻译这样描述道:
任何译本,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小说或非小说,读起来顺畅,因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上的独特之处而显得透明,看似反映了外国作者的个性、意图或外语文本的根本含义——也就是说,译文看上去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只有这样的译本,多数出版商、评论者和读者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6]。
归化翻译的核心特征是译文要“顺畅”,而且“看上去不是译文,而是‘原作”,要求采取“通顺”的翻译策略,消除异质的痕迹,使译文的异质性隐形,这样的译文才是“可以接受的”。《马3》的字幕虽然以书面文本的形式翻译演员的对白,其“归化”的特征表现在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无论在句型结构上,还是在用词方面,突出对白的特点,口语化表达丰富多样,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和口语流行语,传情达意无不显示口头的源文本特征,仿佛演员在屏幕上的确说出了这样的话,而不显得矫揉造作,生硬牵强,这样的字幕语言,观众应是十分乐于接受的。endprint
2.文化的本土化
翻译时不可避免会涉及文化参照物问题,翻译文化参照物一直困难重重。把原文的文化参照物转移到用另一种语言书写的新文本中,译者要设法使新接受者同样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而在视听翻译中,由于其翻译模式本身已经限制了译者所能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文化参照物的难度就越发显而易见[7]。丹麦学者戈特利布(Henrik Gottlieb)曾谈及翻译影片的具体困难,其中“异国情调”名列前茅,但他认为影片中需要翻译的最具“异国情调”的部分,并非拍摄影片所设定的“异国”场景,而是“词汇”“习语”和“文化参照物”。吉奥瓦尼(E. Di Giovanni)在讨论全球大受欢迎的迪斯尼卡通片的意大利语翻译时,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这点:
翻译的困难通常并不在于翻译文化的差异,例如《阿拉丁》(Aladdin)中那具有“异国情调”的场景,而是改编那些美国的词汇、习语和文化参照物,这些东西本来作为平衡元素,但主要作用是令美国和说英语的观众能顺利和乐意地接受[4]24。
如何翻译这些文化参照物,有翻译学者主张采用“本土化”策略,如吉奥瓦尼所说的对其进行“改编”。奈达(E.A. Nida)就曾指出,“自然的译文”要“符合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这意味着要对原文进行调整,包括把源语文化中的形象转变为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象[8]12-13。这样的主张正应和了韦努蒂的归化翻译,“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从而将作者带回家。”[9]20与该策略一致,《马3》字幕中的文化参照本土化风格明显,突出了目的语价值观和文化特征。译者用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文化参照物替代原版对白中具有异域风情的文化参照,有时为了增加笑料,刺激观众反应,甚至在原版对白中没有鲜明文化参照之处,添加本土文化元素,使平淡的话语变得生动,让影片的幽默感倍增,如韦努蒂的形象描述,“让读者在其他文化中辨识出自己的文化,从而自我陶醉。”[9]15
3.注重观众反应
本土化的另一表现即以观众为目标,注重观众反应。对于接受者,韦努蒂的“归化翻译”和奈达的“动态对等”持有相似的态度。归化翻译是面向目的语及接受者的策略,旨在尊重和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以通顺流畅的风格,将译文读者对外语文本的陌生感降至最低。奈达的“动态对等”也要求“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再现源语信息”,指出顺乎自然的译文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特定信息的语境以及译入语接受者的需要[8]12-13。在他看来,翻译的评判标准,并非对比源文和译文,而是把重点放在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加以对比,二者应该大致相等[8]23。他认为,接受者(audience)要优先于语言形式,而且应更重视能被译文接受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形式,而非享有悠久语言传统或更高文学声望的语言形式[8]31。
专门从事视听翻译研究的戈特利布与奈达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指出,视听翻译中、尤其是配音和字幕翻译,最重要的是言语行为的转换,并不一定是组成原来言语行为的确切元素,为此他引用了惠特曼(C. Whitman)的话:“我们应该记住,观众对一句诙谐台词的反应,比对原意的任何文字上的忠实要重要得多。”[4]23这个观点正对应了奈达的“接受者优先于语言形式”的原则,不仅要考虑接受者的性别、年纪、受教育程度、背景经历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还要在译入语文化中建立对等的参照点,重组信息要素,以切合不同类型的接受者的认知框架,这实际上认同了接受者的主观性和审美意识对源文所作的改造。《马3》原片以幽默见长,美式幽默比比皆是,常引得观众笑声连连。为获得类似效果,译者在中文字幕中极尽调侃打趣之能事,针砭时弊,调侃名人,有时为产生幽默效果,最大程度激发观众反应,甚至大幅度偏离原版对白的字面语言,又或添加甚多。若把电影看作以观众喜爱为先,以票房为目标的市场化产品,这样的偏离仍然可以接受,所取得的幽默效果确实能与原版媲美。
四、《马3》字幕翻译本土化译例
《马3》的字幕翻译在语言的归化、文化的本土化和注重观众反应这三个层面上均显示了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实现了“在目标文化中对文本的自由再创造”,具体表现为,在中文字幕中针砭时弊、调侃名流,网络和口语流行语丰富多彩,新词新语屡见不鲜,幽默感十足,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1.针砭时弊、调侃名流
译者在字幕翻译中涉及了一些国内的社会事件,如丑闻缠身的国足、大众关注的房价问题、令人义愤填膺的地沟油等等,借原文针砭时弊。同时译者也在字幕中打趣了一些社会名人或者网络红人,如周杰伦、赵本山、小沈阳夫妇、罗玉凤、本·拉登等,或褒或贬,引起观众的共鸣,效果显著。例如以下对国足和周杰伦的调侃:
例1:国足
英文原文
—Thats not a lady.
Thats the King of Versailles.
And thats not the King of Versailles.
Thats the chimps.
And the chimps are like smoke.
And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And by fire, I mean the penguins!
中文字幕
—那是凡尔赛国王不是什么恐龙婆
不对是黑猩猩狗屁凡尔赛国王
黑猩猩就像国足有足球就有臭味
找到猩猩就能引出企鹅
该片断描写的是狮子阿历克斯和伙伴四处寻找将他们丢弃在非洲的企鹅,意外在赌场发现了扮成凡尔赛国王的猩猩,由于猩猩和企鹅通常形影不离,阿历克斯便断定企鹅就在附近,于是如此说道。原版用了一句英语谚语“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字面意思是“哪里有烟,哪里就有火”,意即“形影不离”。原文将猩猩比作“烟”,企鹅比作“火”,找到其中一个就能找到另一个。中文字幕则替换了原文的参照物,代之以“国足”和“臭味”,变成“猩猩就像国足,有足球就有臭味”,同时译者用“找到猩猩就能引出企鹅”来说明了这句谚语的意思。此译法还极大地嘲讽了国足,指其被黑哨等丑闻缠身,屡战屡败,毫无起色,如同“臭味”与之形影相随,颇有与原文异曲同工之妙,观众见此字幕,忍俊不禁。endprint
例2:周杰伦
英文原文
—I dont want you to think of me
as some sort of authority figure.
—Dont worry. I dont.
中文字幕
—我想要告诉你不要把我当成
你不要把我当成人气高涨的周杰伦
—你别自恋了我没有
该片断描写阿历克斯被美洲豹吉雅搭救后,忍不住洋洋得意地自夸了一番,和吉雅有了以上对话。原文采用了文化参照“some sort of authority figure”,意即“某权威人物”或者“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指模糊。而在字幕中,译者将其具体化为年轻人的偶像、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并添加“人气高涨”作为修饰语。年轻观众看到阿历克斯居然提及“周杰伦”,不禁会心一笑。此译法把阿历克斯自诩为“名人”,把在吉雅面前卖弄的那种得意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2.文化参照本土特色
《马3》的英文原版本身比较国际化,并不特别依赖当地场景,或者表现得很美国化。在配中文字幕的时候,译者充分考虑了国内市场和观众的反应,对其中的一些文化参照物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即使有些英语文化元素并不突出,译者也使其具有了译入语文化的显著特征,例如在字幕中使用“帮主”“老大”“条子”等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词汇。
例3:帮主和老大
英文原文
—Who voted you
Grand Phase Master anyway?
—Me! I voted me!
Cause Im the leader!
中文字幕
—谁封你当帮主的谁承认
—我我投自己我就是老大
该场景讲述阿历克斯布置大家执行抓捕企鹅的计划,斑马对其指手画脚大为不满,试图争夺领头地位,二人因此产生了争执。英文中的“Grand Master”指社会团体的会长、主席或者头领,此处的“Grand Phase Master”意即“计划的制定者”或“领头人”。英文“leader”一词是个普通词汇,也是“领头人”之意。中文字幕将二者分别译为“帮主”和“老大”,前者带有浓厚的中国武侠色彩,更采用“封”字来与之对应,替代了动词“voted”(选举);后者更具市井味道,二者皆比“领导者”或“领头人”更通俗,本地特色更鲜明。
例4:条子
英文原文
—Its the fuzz!
What are we gonna do?
We cant hide forever!
中文字幕
—有条子
我们可怎么办 躲个没完没了
此处场景是动物们在逃亡途中东躲西藏,仍被警察发现,穷追不舍,斑马因此满腹牢骚。“fuzz”一词指“警察”,属非正式用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原版中“Its the fuzz!”意思是“警察来了”,通常用于被搜捕的人互相警示,提醒彼此注意躲避。中文字幕用了“条子”一词,该词多出现在港产警匪片中,罪犯躲避追捕时用以称呼警察,此情此景,何其相似。用这个具有港台地方特色的词来翻译,让观众回想起港产片的辉煌时代,警匪之间的殊死搏斗,诙谐生动,联想丰富。
3.流行语使用频繁
影片的英文原版富含西式幽默,年轻观众较为熟悉,加之年轻观众平时爱上网、熟悉网络技术和运用,如微博、微信等,为拉近与这部分观众的距离,译者在中文字幕中频繁使用流行语,包括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粉炫”等,以及中英文夹杂的流行语,如“去happy”、“hold住”、“最high”等,特别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非常具有时尚感。
例5:神马都是浮云
英文原文
—Deep breaths.
Youre in a happy place. Its all good.
—Theres an angry mob outside,
and theyre demanding their money back!
—I think we all know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中文字幕
—深呼吸神马都是浮云
—观众们变成愤怒的鸟群他们要退票
—大家都知道最拽的三十六计吧
此处描写马戏团的表演搞砸了,观众大为不满,纷纷要求退票,于是斑马、猩猩和企鹅等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对策。原句“Youre in a happy place. Its all good”,大意是:你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一切顺利。译者用了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来翻译这句话。该词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源于一起热门网络事件,意即“什么都不值一提,一切皆过眼云烟,没什么值得在意的”。该词是时下热门的流行语,也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此译法看似与原文的字面意思相去甚远,实则译出了原句的言下之意:你既在一个充满欢笑的地方,又一切顺利,有什么值得抱怨和在意的呢?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6:去happy
英文原文
—Now, theyre not gonna let
animals on to the casino floor,
so expect some kind of disguise.
中文字幕
—看吧赌场不会让动物进去happy
除非乔装打扮用易容大法endprint
这个词出现的片断讲述阿历克斯和伙伴想混进赌场抓企鹅,于是告知大家此举的难度:...theyre not gonna let animals on to the casino floor...(他们是不会让动物进赌场的)。字幕用了“进去happy”这个流行语,由英文“happy”(高兴)和中文“进去”组合而成,有“去玩”和“去娱乐”的意思。这种译法不仅用了年轻人的流行语,使其产生亲切感,还把原句的隐含意思也译了出来:进赌场干吗呢?当然是去玩,去娱乐。字幕中类似的中英文夹杂流行语还有“hold住”,由英文“hold”(坚持住)和中文“撑住”结合构成,保留了二者的意思,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从容应对,要坚持住、撑住、顶住,不能泄气或退缩。
4.口语特征显著
字幕翻译主要针对演员的对白,虽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但书面形式中也保留了对白的口语特征。《马3》的中文字幕就采用了非常本土化的汉语口语表达来替代原文的口语特征,如采用“闪人”、“搞定”、“摆平”、“死定了”、“拉风”等表述,使语言显得十分生活化,有助于国内观众获得与原版观众相似的感受。
例7:闪人
英文原文
—I drop down, grab the penguins.
You crank me up, and we are out of here.
中文字幕
—我下去抓住企鹅
你把我拉上来立刻闪人
阿历克斯和伙伴策划抓住企鹅,再逃之夭夭,该词出现在他对伙伴的嘱咐中。原文“we are out of here”,意思是“我们就离开这里”,而译者译作“立刻闪人”,既准确表达了原意,又十分口语化,幽默而生动。
例8:搞定和摆平
英文原文
—All right, everybody, stand back.
I got this one.
Never mind.
中文字幕
—大家退后我来搞定
我没摆平
此处场景描写动物们在逃跑的过程中,一路狂奔,突然被一扇门挡住了去路,河马自告奋勇要撞开这扇门。英文“I got this one”在此处的意思是“这个难题我来解决”,或者“让我来”。译者采取了更通俗和口语化的“搞定”二字来翻译。而当河马竭尽全力撞向大门时,门却纹丝不动,于是她说出了“Never mind”这句话,意思是“没成功,别在意”,颇有为自己解嘲的意味。此处中文字幕则用了类似“搞定”的词汇“摆平”,同样的口语化,也保留了原句的幽默之处。
五、结语
《马3》字幕翻译呈现了典型的本土化特征,较之以往追求翻译的准确性,多主张直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片在国内上映后,新译法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为电影增色不少。另一方面,此译法也受到诟病,如有报道指出,影片的翻译字幕,被不少观众“投诉”,认为译者为了故意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甚至改变了原本台词的意思[10]。纵观全片的翻译,的确有不少地方为了追求本土化和观众的反应,而与原文字面意思相差甚远,也有译者的随意添加。然而在讨伐之声中,如果冷静下来,客观地看待本片的中文翻译,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影片的字幕翻译还是可圈可点的。由此看来,这条原则“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在该片的中文字幕翻译中仍是非常适用的。
参考文献:
[1]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dagascar_3:_Europes_Most_Wanted. Retrieved on April 1, 2013.
[2]Díaz Cintas, Jorg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C]//In G. Anderman & M. Rogers (eds.). Translation Today: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195.
[3]Dollerup Cay.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35.
[4]Gottlieb Henrik.Subtit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Danish Concepts, English Minds[C]//In Jorge Díaz Cintas (ed.). 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5]Gouadec Daniel.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376.
[6]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Routledge, 1995:1.
[7]Hurtado de Mendoza Azaola, Isabel. Translating Proper Names into Spanish: The Case of Forrest Gump[C]//In Jorge Díaz Cintas (ed.). 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70.
[8]Nida E.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l, 1982.
[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Routledge, 1995.[ZK)]
[10][ZK(]《马达加斯加3》翻译字幕被“投诉”乱加台词[EB/OL].新快报,2012-06-08.[Z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