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喜剧电影的嬗变及未来
2014-11-10蔡毓彬
摘 要:回顾中国喜剧电影各阶段的创作内容及特点,弘扬真正意义的“喜剧精神”,挖掘隐藏在小人物身后的人性光芒,以此来表现中国喜剧电影的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进而总结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喜剧精神;小人物;人文关怀
一、引言
电影的喜剧性可以说与电影的诞生与生俱来的,是电影最原始的特质。按照克拉考尔的说法,电影在本质上是喜剧性的。最早的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摄制的《水浇园丁》被称为喜剧胚胎,建构了喜剧电影的原型模式。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作为中国最早的两部故事短片,把喜剧性引入了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每个时期喜剧电影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跌宕起伏,褒贬不一。
二、中国各阶段喜剧电影的创作特点
电影通常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受喜剧文化魅力的熏陶,陶冶情操,喜剧人生。
(一)20年代到40年代末创作回顾
1922年由张石川指导的《劳工之爱情》,作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水果摊贩想法设法赢得爱情的滑稽故事。它体现了郑正秋一贯的“改良”和“教化”思想,在镜头运用和时空转换上较一般的滑稽短片也有一些进步。
20年代的喜剧电影创作大多停留在打闹层次上。洪深的喜剧电影创作被称为“高级喜剧”,给当时的喜剧电影创作带来了难得的深度和广度。
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电影批评和理论探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对电影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喜剧电影的创作。这一时期主要的几部喜剧作品有《酒色财气》、《航空救国》和《王老先生》。悲喜剧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是别具风格的,发噱处使人笑破肚皮,哀痛处使人哭出眼泪。
1947年,由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喜剧电影,深刻的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假凤虚凰》大大提升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水平。
(二)“十七年”中国喜剧电影范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时代的巨变,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道路。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共17年,简称“十七年”。
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鲁韧导演的《今天我休息》两部歌颂性喜剧电影,则是新中国电影范式构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两部电影分别在乡村和城市两个领域展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喜剧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善意的误会。《大李、小李和老李》是谢晋拍摄的唯一一部喜剧片。这部喜剧冲突的基础是新生活的美妙,是任务思想性格的人。谢晋导演用笑的形式对伟大的新生活作了热情的肯定,同时用欢快的镜头颂扬了具有美好高尚品格的人。
(三)新时期(1978-1999)中国喜剧电影新浪潮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大大促进了文艺界的解放。1979年,王好为导演的《瞧这一家子》作为一部轻喜剧,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影片情节的推动发展与喜剧效果的营造完全靠巧合和误会。
中国喜剧电影开始进行一种新的探索,即一开始就与社会问题的深思穷究相联系,注重索解可笑、荒诞的人世根源,和人生情感反常的原因。如荒诞喜剧《黑炮事件》、《阿Q正传》、《错位》等。
1997年冯小刚导演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以贺岁片名分“上市”的《甲方乙方》,在电影市场一炮打响,取得了全国票房3000万元的成绩。之后引发创作贺岁片的热潮,1998年《不见不散》,1999年《没完没了》等,开创了“冯氏喜剧”的消费品牌。
(四)新世纪(2000-至今)中国喜剧电影遇尴尬
新世纪初,冯氏喜剧依然作为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王牌,呈现为温情机智、幽默谐趣的轻喜剧风格;有浓郁的京味文化;热门话题的大众化。然而,2006年,宁浩导演的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成为一匹黑马,轰动了低迷的影坛,观众喜爱这部影片,不仅来自于那些频繁的笑点和精彩的桥段,更在于影片在平民立场上发出的不平呐喊。
中国喜剧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直到2012年底徐铮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横空出世,似乎我们又看到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新的春天。《泰囧》对今后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展望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走向
任何经典都是不能复制的,创新和创意依然是电影創作人员需要把握的,喜剧电影不应该是烂俗的喧嚣,而是真正具有喜剧精神的有意义的有灵魂的创作。观众是检验电影的标尺,任何影片都要依靠观众自愿付出时间、经济、精力与情感参与,才能真正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卖座的影片都是相似的,卖座的影片各有各的不同。笔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着中国喜剧电影的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李亦中.电影四面八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钟大丰 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魏征 仲丽丽等.中国喜剧电影的8个印记[J].《电影》2011年02期.
[5]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6]王志敏 陈晓云.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2007.
作者简介:蔡毓彬,上海交通大学 广播电视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