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研究

2014-11-10李龙霞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

李龙霞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开展,研究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具有本质意义的启发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就需要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发挥教学机智,随机生成启发性问题。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深刻思考,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智的影响,认知尚未成熟,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启发性问题的内涵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启发性提问,也就是说,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借助何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都须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驾驭转化为启发性问题来组织、实施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使自己出示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启发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启发性问题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启发性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启发性问题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具有易受暗示性。塞西和布鲁克(ceci&Bruck,1993) 把儿童易受暗示性定义为“一种影响儿童对某一事件的编码、储存、提取与报告的社会及心理因素。”小学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在3到5年级,老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需多加注意;小学生的想象力从形象片断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缺乏批判性、对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处于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常猜测老师的观点,把老师作为权威的象征,因此易于做出与老师希望听到以及老师断言的内容相一致的回答。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许多带有教师主观目的性的问题,表现为“是不是……”“觉不觉得……”等含有暗示性词语的问题。如在三年级下册老舍的一篇文章《猫》中的新课教授之初,老师提 问:“读完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只猫的性格非常古怪呢?”基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很快从中获得了“这只猫性格应该是古怪的”信息,随即做出肯定的回答。像这种无效的又极具暗示性的问题,一方面容易让小学生回答出趋向于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表面看来,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用循序渐进、具有本质意义的启发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很多实践证明,在课堂中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发现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堂知识的高效吸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性问题的生成途径

启发性问题的生成过程是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的,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前提

虽然小学生个性好动,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向正确轨道。至于问题的选择则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知识基础、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思维发展及个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低年级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不随意注意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应选择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浓的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的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发挥教学机智,随机生成启发性问题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却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如在指导朗读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因此白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对白鹅的感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这篇课文的主旨。

(编辑:陈 岑)

猜你喜欢

启发性问题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