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差异比较
2014-11-10�ふ帕�王露
�ふ帕�+王露
摘要:本文在知识经济系统下,通过建立基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知识经济系统测度模型,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东西部23个省区的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发展状况,利用泰尔系数分析了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的差异情况,认为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及环境差异是影响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的主要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投资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来降低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方面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知识经济系统;知识经济发展差异;东西部;熵值法;泰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的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OECD(1996)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认为知识经济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并建立了知识投入、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产出、网络知识、知识与学习的衡量模型[1]。此后,关于知识经济的模型不断改进,1999模型强调知识产业和全球开放对知识经济的双向拉动,2001模型强调创新引领和经济转化,2005强调研发创新与全球互动[2];Scott Stern等(2000)提出,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既考虑创新要素投入,又考虑与创新系统环境有关的其他因素(产业结构、教育程度、金融支撑、外贸依存度等 )的影响,据此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差别不仅取决于该系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受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3]。胡鞍钢、熊义志(2000)采用OECD的知识获取-吸收-交流模型,对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巨大[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8)建立了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评价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水平一直比较落后[5]。张林、孙碧清(2008)建立了投入要素、产业发展、创新功能和环境模型,通过对广东及广西比较研究发现,欠发达区域存在“创新困境”的问题[6]。可见,西部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短板。对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研究中,学者观点差异较大,有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模式、基地展开的观点,也有产业选择、高校核心和制度创新的观点,还有资源技术、二次创新和创新能力完善的观点以及自主创新的观点。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落后,但因缺乏系统思考,整体针对性较弱。
随着知识经济研究的发展,系统、互动、进化的观点在创新理论研究中越来越深入,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知识经济投入产出过程的解释。知识经济发展的投入要素具有多维特征,不仅包含资本,也包含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结构具有分维特征,区域产业特征会影响投入效果,在不同的系统结构中会有不同表现;且知识经济的产出也是多维的,不仅包含了知识创新产出,也有知识经济产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更是多层次的,原有基础、开放环境、制度基础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知识经济发展的效果。可以认为区域知识经济是一个系统,比较区域知识经济发展差异需要系统观点。本文将基于系统理论对区域知识经济进行认识深化,通过建立知识经济系统认知与测度模型,比较研究中国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差距及成因。
二、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研究模型
(一)区域知识经济系统认知模型
系统是由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的位置、比例、组合与作用关系构成结构。结构是指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在该系统范围内联系的内在形式,系统要素及其结构所构成的空间到达的范围就是系统边界。要素和结构反应的是系统内部状况,影响其运行的基础和作用的范围则构建了系统环境。系统“功能”指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总和。从系统论出发,区域知识经济也是一个系统。知识经济投入要素是该系统的最基本成分,不仅包括知识的载体劳动力的输入,也包含资本、技术和研发主体。任何系统都需要要素的投入,但是,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素的地位会出现变化。
1.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的结构。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结构是指知识经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关系。知识经济系统结构可以表现为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由于结构不同,同样的要素投入会具有不同的效益,结构状况会影响到系统功能,从推动创新的角度而言,高级结构意味着知识经济功能强劲,低级结构意味着知识经济功能弱小。
2.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环境。区域环境是知识经济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必要条件,包括知识经济系统运行的经济基础环境、消费市场环境、对外开放环境、制度环境。区域知识经济系统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这些交换关系既影响区域知识经济要素的投入特征、又影响知识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当然环境也可以直接影响到知识经济功能。
3. 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功能是指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包括内部的自组织功能和外部的适应性功能,知识经济自组织功能包含了自我发展功能与创新功能,外部的适应性功能包含了社会带动功能和自然环境保护功能即生态效益。
对于区域经济知识系统,功能是核心,是知识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要素、结构、环境都是影响功能的因子,知识经济功能的大小是要素、结构和环境的集中综合反映,知识经济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是它之所以具有对外界发生作用内在根据,而外部环境则影响和制约着知识经济系统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具体关系见图1。
(二)区域知识经济系统测度模型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本文建立基于知识经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根据研究对象和测度指标体系,选取1999-2011年东西部23个地区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采集数据;个别缺失数据,由中位数值推算得到。
采用熵值法计算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各部分各个指标的权重(权重见表1)。按照熵值法标准化的要求,本文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17)、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企业的数量(X19)、恩格尔系数(X29)、单位GDP能耗(X45)为负向指标,其余的指标为正向指标。根据权重值计算1999-2011年东西部的各省市区知识经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各个部分以及综合得分,再运用泰尔系数评价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差异情况。
三、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发展差异趋势分析
(一)东西部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趋于下降,资金差异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的差异较小,而且趋于下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达到总差异的70%以上,而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这也说明了要素的流动性与集聚的性质。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是区内差异的主要来源,达到了0098,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为0038,可能因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要素趋向于向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几个发展较好的省份集聚。从二级指标的差异情况可以看出,差异由大到小依次是资金、技术、主体、劳动力,技术的差异值下降趋势明显,而劳动力的差异值的变化相对来说较平稳。表1熵值法权重的结果可以看出,权重由大到小以此为劳动力、资金、主体、技术。权重高的劳动力差异较小,而差异较大的资金权重较小,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较小的原因。
(二)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差异趋于下降,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表3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较大,整体趋势是逐渐减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基本上达到总差异的90%,区间差异则相对减少。区内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稍大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二级指标差异结构看,差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基本相当,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与其他部分的差异来说仍较大,平均值基本上达到03。市场结构的差异相对来说较小,但是整体来看趋于上升。由表1熵值法的权重可以看出,三者的权重相对均衡都较高,因此总的来说要减少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要更加注重减少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差异,同时要关注市场结构差异上升的问题。
(三)东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差异趋于下降,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对外开放差异较大
表4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较大,但整体趋势是减小的,区内差异约占总差异的70%,而东部内差异稍大于西部内差异。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的二级指标中,经济基础环境、对外开放环境、消费市场环境的差异较大,平均值分别达到0349、0269、0274,而且整体的趋势有所下降,这也印证了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二级指标中制度环境的差异值相对来说最小,平均值仅为0138,不足其他三个二级指标的一半,但是其发展趋势在2006年以后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说明近几年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技费用的比例的差异是在扩大的。由表1熵值法权重可以看出,经济基础环境、对外开放环境权重较大,消费市场环境次之,制度环境最小。因此总的来看,要减小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差异,需要关注改善知识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基础环境与对外开放环境,其次是消费市场环境。
(四)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趋于下降,自我发展、创新功能差异大
表5显示,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是趋于减少,区内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内差异稍大于西部内差异,其中东部内差异是趋于减小的,而西部内差异相对来说较平稳。二级指标中,自我发展功能的差异最大,总体来说是上升的,近几年有稍微下降;社会带动功能的差异也较大,而且下降的趋势明显;创新功能的差异相对较小,整体趋势较平稳;生态效益的差异一直较小。由表1熵值法的权重结果显示,创新功能、自我发展的功能的权重较高,社会带动功能的权重较小。因此,要减小知识经济发展功能的差异,要注重落后地区知识经济的自我发展功能、社会带动功能的发挥。
总体来看,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差异最大的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最小的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与结构差异则大致相当,且差异基本上是在逐渐减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内差异,且内部差异的来源主要是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小,而且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值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值,基本上达到2倍以上,而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结构、功能方面东部内部差异值与西部内部差异值基本相当,原因可能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相对于其他部分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造成东部内部差异远大于西部内部差异,而相对而言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结构可控性要小,且受到区域经济基础影响。
四、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的原因解析
(一)要素、结构、环境差异对功能差异的影响程度不同
在得到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的1999-2011年的差异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东西部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DYS/DYS0)、发展结构差异(DJG/DJG0)、发展环境差异(DHJ/DHJ0)对于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DGN/DGN0)的影响。DYS、DJG、DHJ、DGN一组分别代表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总差异;DYS0、DJG0、DHJ0、DGN0一组分别代表区间差异。为了保持数据的优良特性及避免异方差,这里将数据取对数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之前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各时间序列均为1阶单整。在此基础上考察是否指标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总差异与区间差异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回归结果(见表6和表7)。
分别对上述2个模型得到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判断其是否稳定,运用ADF检验结果显示,均拒绝原假设,即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即LOG(DYS)、LOG(DJG)、LOG(DHJ)、LOG(DGN)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LOG(DYS0)、LOG(DJG0)、LOG(DHJ0)、LOG(DGN0)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表6结果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结构总差异、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总差异对于知识经济发展功能总差异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总差异影响较大,知识经济投入要素总差异与功能总差异负相关,且不显著。可以说明,功能总差异受到了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要改善功能缩小差距,就需要大力改善环境和调整结构。表7的区间差异的回归结果显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影响较小,且仅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的影响最大,正相关且显著;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的结果显示负相关。结构区间差异与功能区间差异的负相关,可能是功能调整与结构调整的不匹配,即结构优化、结构区间差异减小,东部地区功能的改善更多,造成东西部地区功能区间差异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