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咨询法研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14-11-08董乐文
王 昊,张 彤,董乐文
(新疆医科大学1公共卫生学院,2研究生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生扩招,到目前已经毕业了数百万名研究生,在校生过百万人,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因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我国目前某些学科的培养不够完善,培养质量欠提高,无法跟上现今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速度,药学领域也是如此。为了保证药品安全的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扶持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建立应用型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国际上以培养应用性药学人才为药学教育的主要方向。研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既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也是为了完善我国的药学硕士教育体系。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实践培养、科研培养和学位论文等,是研究生培养的蓝图[1]。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所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践、考核标准等方面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完全照搬。所以应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
本研究在国内外药学硕士培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收集了30名专家的意见,为建立我校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提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问卷设计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及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形成了基本问卷。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4个部分29个问题。
1.2调查方式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涉及药学教育、药企、临床药学领域的专家30名。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
1.3资料整理与分析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描述主要采用构成比指标。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选取药学教育领域专家21名,临床药学领域专家6名,药企行业专家3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副高级20名,中级4名;博士学历6名,硕士学历20名,本科学历4名,见表1。
表1 专家基本情况表
2.2基本素质遵纪守法、专业素质、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专家选择率均为92.86%;职业道德、奉献精神、计算机能力的专家选择率均为89.29%;外语能力的专家选择率为78.57%,见表2。
表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素质的专家意见/人(%)
2.3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解决专业问题的专家选择率最高,为92.86%;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临床思维为89.29%;了解专业新技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掌握药学科研方法、具有科研思维均为85.71%;熟练药学操作技能为82.14%,见表3。
表3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目标的专家意见/人(%)
2.4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92.86%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为临床药师;药事管理、药物技术转化、药物生产流通的专家选择率分别为82.14%、78.57%、71.43%,见表4。
表4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工作方向的专家意见/人(%)
2.5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92.86%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
2.6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的时间分配78.57%的专家认为半学年(18w)的理论教学时间与2.5学年(114w)的实践培养时间最为合适,21.3%的专家认为1学年的理论教学时间与2.5学年(114w)的实践培养时间最为合适。
2.7课程体系92.86%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不同;78.57%的专家认为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71.43%的专家认为应当增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医患关系、医药学发展、药物经济学等,见表5。
表5 课程体系的专家意见/人(%)
2.8专业实践实习部门92.86%的专家认为研究生应在医院临床药学部门及学科实验室实习,78.57%的专家认为应当建立实践管理规定,见表6。
表6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实习部门的专家选择/人(%)
2.9双导师制85.71%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实行双导师制。
2.10毕业考核82.14%的专家倾向于以理论、技能操作为主的毕业综合考试加毕业论文答辩。
3 讨论
3.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经过培养过程之后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估的核心[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培养一定的基本素质。根据专家意见分析,基本素质按重要性排序为:遵纪守法、专业素质、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由此可见,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思想道德方面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利用英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交流。
专业培养目标据专家意见排序为: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临床思维、了解专业新技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掌握药学科研方法、具有科研思维、熟练药学操作技能。结果表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应以解决所在领域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在临床药学实践中要有一定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了解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应掌握药学科研方法,具有科研思维,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比学术学位研究生略低。
92.86%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职业方向为临床药师。培养临床药师,保护患者用药安全,对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医疗机构迫切需要临床药师,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型药学人才仍然有20万人的缺口[3]。82.14%的专家认同药事管理领域,78.57%的专家认同药物技术转化领域,71.43%的专家认同药物生产流通领域。
综上所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在临床药师、药事管理、药物技术转化与药物生产流通等药学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要求能够掌握药学的理论基础与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所在领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胜任其工作。
3.2培养方式
3.2.1 优化课程设置 92.86%的专家认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不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两者的课程设置方案及课堂教学内容也应不同。专业学位的课程应在内容上体现应用性,在教学中使用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课程设置中应存在差异,所以为2种学位所开设的课程不同,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部分专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临床医学课程及人文科学课程;优化整合药学课程,增设临床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等课程,把药学教育从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使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临床药学及人文理论知识,使其更好地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4]。
3.2.2 培养过程突出实践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其培养模式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适应将来所在岗位的工作,专业实习内容的安排与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5]。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选择2个或2个以上实践部门进行实践。85.71%的专家认为研究生应到临床科室轮转一段时间。研究生到临床主要科室轮转实习,可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了解各种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特点、药物相互作用,观察药物的使用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重点分析用药合理性。通过全面了解药物治疗过程,增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尤其对于临床药学方向有直接的意义。
3.2.3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为1名研究生安排2名导师:1名负责研究生理论知识和毕业论文的指导;1名负责研究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指导。双导师制的提出针对的是专业学位教育,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双导师制的应用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6]。本调查中,85.71%的专家倾向于设立双导师制,认为研究生应当在校内学术导师以及校外实习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因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教学应以培养研究生在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而目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大多数为药学教授,对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不足。设立双导师制,由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实习导师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向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依据培养目标设置的培养方案也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同。本研究表明,各位专家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涉及问题提出了较为集中的意见。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本研究只是初步的探讨,希望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地研究完善我国药学人才教育体系,从而促进我国药学专业的发展。
[1]李煌果,王秀卿.研究生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
[2]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
[3]刘卉.新医改让临床药师回归本位[N].医药经济报,2013-2-22(A6).
[4]汤静.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优化整合[J].药学教育,2007,23(6):19-21.
[5]王友群.高等临床药学人才教育模式与培养课程设置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4,20(4):5-8.
[6]李波.专业学位教育中“双导师制”缺位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