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11-06向建文

新课程·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有效性初中数学

向建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来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一课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编口诀”,把运算法则改编成“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简单明了,学生兴趣大增。又如,在菱形这节课小结时可以有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究的兴趣:“普通平行四边形一个角变为90°时成为矩形,邻边相等时是菱形,那么,这两个变化同时实现时成为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想通过复习、讨论努力找寻答案,兴趣很高。

新课标指明“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要“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以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来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一课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编口诀”,把运算法则改编成“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简单明了,学生兴趣大增。又如,在菱形这节课小结时可以有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究的兴趣:“普通平行四边形一个角变为90°时成为矩形,邻边相等时是菱形,那么,这两个变化同时实现时成为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想通过复习、讨论努力找寻答案,兴趣很高。

新课标指明“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要“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以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来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一课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编口诀”,把运算法则改编成“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简单明了,学生兴趣大增。又如,在菱形这节课小结时可以有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究的兴趣:“普通平行四边形一个角变为90°时成为矩形,邻边相等时是菱形,那么,这两个变化同时实现时成为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想通过复习、讨论努力找寻答案,兴趣很高。

新课标指明“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要“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以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有效性初中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