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
2014-11-06孔祥林
孔祥林
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立体性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学中,教师将动手实践和学习统一结合,通过对小学数学“做中学”概念的深入探究,探讨情景整合这一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又能为教学方式的突破提供一定依据,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对情境整合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在研究情境整合时要明确小学数学的主要目标,即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文本结构完美结合,采取“做中学”的教学方式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将实践与教学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场景中将课程中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整合,充分认识到不同元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作用。
二、对小学数学“做中学”的具体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掌握课堂知识,掌握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能将这些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将手与脑充分结合,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可以对生活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得出相应的数学规律,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比方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像买菜等,是最常见的小学数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融合“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数学经验,使他们学会观察这些常识,形成一种比较直观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在生活中实现所学知识由抽象理论到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的转换。
三、实现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意义
“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既能够将抽象的思维直观化,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数学思维,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情境和日常现象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相对应的数学活动,进而使他们体会到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概念,学会自主学习,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导,同时建立合适的模型举一反三,进行研究,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并进行再创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例如:对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测试: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9名士兵,问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够将士兵全部运送到练兵营地?测试结果中有70%的人给出了数学方面的正确答案,是31余12,只有23%的人给出的答案是生活中的正确答案,即32。这个案例说明很大一部分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仅仅是把其看作是一个虚拟的数学问题,并未从实际出发,将其当作是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这个测试提醒众多教师明确小学数学的本质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明白数学的本质是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四、“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主要教学模式是将教学重心由传统的操作性理解转变为现在的关键性理解,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以下的因素:在教学模式上要树立构建主义教学学习观,也就是将支架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最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整个教学模式的同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引用比较有意义的数学理论,这样能够使教师及早发现情境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补救。“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主要是将课堂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对应,进而使教学内容立体而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倘若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数学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便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做与学充分结合,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张郭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