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制造业结构升级现状与原因分析

2014-11-06史建军

关键词:比重辽宁升级

史建军,焦 琳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制造业结构升级现状与原因分析

史建军,焦 琳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先进的制造技术不仅创造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还在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着系统的改造。辽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载体。无论从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制造业仍旧是辽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适时地促进辽宁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制造业;工业结构;结构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当前,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楚,但如何选择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制造业结构升级理论概述

进入2 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国际竞争的核心已经转移到产品研发能力的不断创新上来。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作用下,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突出表现为在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下,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同一地区集聚,通过产业内价值链的分解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在合作和创新的带动下赢得竞争优势。在知识溢出和技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1]。

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辽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了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其内容主要是各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制造业,在增长方式上实现内涵化和可持续。

辽宁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测度辽宁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现状、差距,为今后制造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依据。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共同构筑了制造业结构的三个主要方面,很多学者通过研究生产率上升率来研判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现状[2]。技术结构分析是对投入结构分析的深化,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的,使制造业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制造业的繁荣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二、制造业技术结构转变总体状况

技术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固定资产结构和新产品产出结构两方面来衡量。从具体量化的角度来看,测算固定资产结构的变化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合计的变化程度这一指标,从投入的角度反映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而新产品产出结构变化的衡量标准则是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率,在产出方面加以测算。

从表1中可以看出,2 0 0 3—2 0 1 0年,在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由3 9.9%上升到4 8.2 1%,增幅为8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的比重由5 5.5 9%下降到4 4.6%,降幅达到1 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的比重由3 1.7 4%上升到3 7.3 8%,比重略有上升。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发现,辽宁制造业的结构已经由传统的依赖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模式转向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门类,其结构层级向高质量转变明显[3]。

表1 辽宁制造业内部门类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变动

在制造业内部各门类中固定资产的结构构成上,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份额由1 0.2 5%增加到1 4.3 8%,增长4%;原材料工业的固定资产比重由6 4.7 2%下降为5 2.6 2%,降幅为1 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的固定资产结构由2 5.0 4%上涨到3 7.3 8%,增幅较为明显,达到1 2.3 4%(见表2)。这些变化表明辽宁工业结构已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不再单纯依靠初级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通过依靠技术进步来转变工业发展结构的效果明显[4]。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

按照通用的制造业分类标准,在制造业内部各部类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结构变动比例幅度较大,分别为4.0 3%、3.8 3%、2.9 4%、1.8 3%、1.7 7%和1.3 3%;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等行业部门比重结构变动幅度较少、较为平稳,变动比例均没有超出1个百分点;降幅较为明显的行业部门,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受制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环境的局限,分别出现9.5 5%、4.7%、3.8 1%的下降。从统计数据的指标上可以看出,制造业资本结构出现了逆技术集约化的发展态势[5]。

表2 辽宁制造业内部门类固定资产结构变动

图12 0 0 3-2 0 1 0年辽宁制造业资产总计及其贡献率

三、制造业资本结构总体状况

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资本结构的密集化趋势,是在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基础上演进的。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制造业资本结构密集化的基本表现是,食品、纺织等一般加工工业的比重迅速下降,而

从固定资产结构看,这种逆技术集约化的发展态势更加突出。从2 0 0 3年到2 0 1 0年(见表3),在制造业固定资产结构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的比重下降明显,分别降低6.1 8个百分点、3.5 8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1.0 6个百分点和1.0 1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有较大升幅,分别上升4.5 9个百分点、3.7 2个百分点、1.7 5个百分点、1.6 8个百分点、1.5 6个百分点和1.4 8个百分点;其余大多数行业的比重相对比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6]。综合数据上的变化趋势,装备制造工业的固定资产结构比重变化巨大,这与近年来辽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装备制造业的显著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技术保证。

表3 辽宁制造业分行业固定资产结构变动(%)

2 0 1 0年,中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结构中,农产品的比重为2 0.7 5%,高于辽宁约6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为4 5.9%,低于辽宁6.7 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的比重与辽宁基本相同。在辽宁与全国固定资产结构的对比中,原材料工业固定资产的技术密集化水平低,这势必会影响下一期产出结构的技术集约化进程,进而必然造成工业产品竞争力提升缓慢。

四、制造业劳动力结构总体状况

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商品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一般会趋向于收入较高的行业。劳动力在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形成了劳动力结构[7]。尽管通过劳动力结构来观察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理论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由于劳动力结构较为直观和统计资料易于取得,因而成为最早考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构指标。

图22 0 0 8年-2 0 1 0年辽宁制造业各行业劳动力结构变动情况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辽宁制造业劳动力结构近三年来变化不大,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分化现象。一方面,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内劳动力总数虽有所减少,但比重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装备制造工业作为辽宁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吸纳效应,使劳动力总数和比重均明显地上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2 1世纪前十年里,辽宁制造业的产值结构表现出农产品工业的比重依然保持者稳定中实现增长的态势;装备制造工业在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政策支持和技术保证的双配合下,辽宁装备制造工业效益日益提高,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下,企业活力迸射,成果喜人;原材料工业受制于资源枯竭、替代资源产业选择缓慢、企业转型矛盾突出等因素影响,这些产业的整体效益还没有完全摆脱影响。工业固定资产结构自新世纪初以来存在着逆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资产结构也出现了逆技术集约化的变化趋势。显然,工业资产结构的升级缓慢严重制约着产出结构的升级。

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不仅存在于制造业结构中,也存在于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中。其结果是,辽宁生产的工业品中,低档次、低质量的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一直占很大比重,而高档次、高质量的产品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则较少,严重抑制了辽宁工业化结构水平的提高。

五、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部分制造业企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严重、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辽宁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体制和规模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技术原因看,主要是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结构升级尤其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转变,要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基础,工业技术进步要以产业技术更新改造为条件,产业技术改造要依靠装备制造工业提供适当有效的技术装备[8]。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限制了工业结构升级链条的运转。由于国内装备制造工业不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只能主要依靠进口,而进口的技术设备价格很高,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投资的压力,这就限制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实现技术进步的进程。在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的条件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显然受到较大阻碍。

第二,从体制原因看,主要是市场机制未能对工业结构升级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2 0 0 3年到2 0 1 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没有必然地引起工业结构的有效变化,市场需求没有真正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尽管宏观产业政策从2 1世纪初一直强调加快工业结构升级,但实际上缺乏市场力量的有效推动。另一方面,国有工业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也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影响了装备制造工业的较快发展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的上升。

第三,从规模原因看,主要是规模以下企业的规模受制于企业资金、技术等的限制,影响了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2 0 0 0年以来,辽宁制造业规模以下企业在辽宁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对工业结构变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大多数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农村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在没有与城市大工业建立技术经济联系的条件下,这些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受到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其他互补性投入的制约,多数企业的技术进步相当缓慢,导致这些企业难以发展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难以产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在工业高速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生产增长很快,不仅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而且对整个工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1]MartinR.Agglom 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J].Urban Studies.1999:74-82.

[2]刘春芝,史建军.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7-120.

[3]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22-331.

[4]刘春芝,史建军.辽吉黑与江浙沪六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1(3):104-109.

[5]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3):623-635.

[6]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52-64.

[7]刘春芝,丁玲,夏晓蕊.集群式创新: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8.

[8]刘祥霞.制造业国际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D].济南:山东大学,2005:25-28.

F719

A

1674-5450(2014)02-0062-04

2013-12-30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 0 1 2 2 3 2 0 0);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 3 B 0 0 3)

史建军,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焦琳,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李 菁】

猜你喜欢

比重辽宁升级
辽宁之光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读辽宁 爱辽宁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辽宁舰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回暖与升级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01海上辽宁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