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1-06孙应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孙应帅

摘 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一信念最能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因为经典著作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和方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想”或“金钥匙”,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也就是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看家本领的用意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34-04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这一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目标和原则,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取决于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必将通往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而这样的信心最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因此,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通过研读原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原作,我们可以认识到,经典著作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和方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想”或“金钥匙”,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能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认识国情,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自信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经典著作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和方向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深入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能熟练掌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拥护和执政地位的思想武器。

众所周知,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打破了自我文明相对自循环的规律,在此之前的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是地球上影响周边“蛮夷”、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央帝国,是创造了东方文明的泱泱天朝。按照不少学者的推论,如果由它自由发展,或许宋朝末期就出现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可以在封建主义烂熟的苹果中成长成熟起来。

但是历史不能在哲学的话语中假设、不能在想象的空间中倒退。由于西方文明早一步发展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由于资本的再生产扩张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它就要求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将被纳入到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为它的原始积累和市场扩张服务,并成为其金字塔型产业链中的一环。实际上,马克思早已预见到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扩张,也可以说那时的马克思就看到了“全球化”的趋势,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道: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使得任何国家在经济上力图保持孤立的状态和封闭的体系都成为不可能。由此,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文明的自我循环被打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空前深重,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奋起抗争。从鸦片战争开始,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到三民主义,从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到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也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世界和社会是更为本质和准确的。其中,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它们之间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

正是马克思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是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也要改变,即便传统社会主义中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同样也必须要改变,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因。同样,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因此,我们的改革,才不仅仅是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而是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全面改革。

可见,在新的历史阶段,仍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经典著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想”或“金钥匙”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之所以没有过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只言片语和个别论断是否正确,而在于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而只有科学性的认识才有可能具有真理性和持久性。

理论界学术界对于马克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直颇多争议,难有定论。此时,这恰恰需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要求,紧扣经典原著,看看马克思、恩格斯自己是怎么说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拾人牙慧。就以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共产党宣言》为例,尽管为了保留历史文本的原貌,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发表后不再对其正文进行修改,但他们仍通过历次的再版“序言”对一些观点和论断进行过及时的补充或说明。从1872年到1893年的20多年间,他们的再版“序言”说明就达7次之多。在其中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他们两次集中而明确地使用了“基本思想”这个字眼。

我们看到,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马克思已经辞世后强调:“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而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仍然继续强调:“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之所以完整而非节选地将这两段话摘录上来,是因为这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本和核心思想的两处较为明确和集中的表述。可以说,如果在别的原理方面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面,他们则是已经做出过明确表述了。用后人的解读和概括,可以概括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俗简明的用法,而这应当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从这一视角出发,或者用这把“钥匙”解读人类社会这把“锁”,马克思主义者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表象所迷惑,也不会为暂时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局限,而掌握住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在以往的时代,尤其是欧洲中世纪被基督教和国王统治的时代,宗教的、精神的控制和影响曾被认为是主导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此出发,或伟人、或英雄、或精英就成为靠自身的魅力、思想或言语把握历史运动的主要因素,成为历史的“救世主”或“弄潮儿”,而普罗大众只能成为无知而盲从的“群氓”,成为历史的“炮灰”或“弃儿”。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就将这种颠倒的历史观颠倒过来,将在“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发挥着作用的人民群众突出出来,将“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利益群体和阶级分化揭示出来,从而将“唯心史观”变为“唯物史观”,将“英雄史观”变为“群众史观”,将“救世主”创造历史变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只有在这种逻辑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并在社会结构中占据多数的工人阶级才有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的机会,从而改变桎梏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人类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只有在这样的认识角度和逻辑演绎下,马克思、恩格斯才有信心做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的论断。而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桎梏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随着经济危机的一轮又一轮的持续加重也得到不断验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寻求做出改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解读视角和认识方法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三、经典著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和转化运用方面:一是应当精读细读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二是应当带着问题读原著,三是通过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认识国情、推进各项建设事业。

研读经典著作,具体讲就是要认真研读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第一层含义,是“读原著”。现今的各级干部,由于实际工作繁忙、浮躁心态和快餐文化、微博文化的影响,以及100多年前的著作艰涩难懂,加之历史时代发生巨大变化等情况,导致难以静下心读原著。但是,现今各种思潮涤荡、多元文化盛行,信仰迷失和核心价值观的迷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得太少,而从二手材料或他人的注解中读到的材料或者是“只言片语”,或者是“个别论断”,或者是“歪曲误解”,都难以体现原著的精髓,因此应当通过读原著的方式加以解决。第二层含义是“读经典作家”。经典作家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包括列宁、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过程中的领导人著作等等,只有系统、连续地研读他们的著作,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变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中国化的进程及其必要性。第三层含义是“读经典著作”。事实求是地考虑各级干部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精力,像专家学者那样通读经典作家的全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当将重点放在人们公认或专家推介的经典著作或重点篇目上来,从而达到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下高效研读的目的。第四层含义是“精读细读”。对于一些重点篇目,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或大部头论著如《资本论》、《反杜林论》等,应当拿出时间、精力精读细读,一次读不完就分几次读,一人读累了就集体研讨着读,一人读不懂就请专家或借助读本辅导着读,务必将原著精神读懂吃透才好。

带着问题读原著才能读出兴趣、读出新意。由于年代久远和时代变化,以及外国译著艰深晦涩等原因,一些经典著作只是通篇去读难免产生疲倦困顿之感。因此,只有结合现实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才能读出兴趣、读出新意。

比如,对于恩格斯晚年思想变化的问题,仅仅从前述恩格斯的“序言”就可以看出,在1848年写就《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宣言》反映了他们年轻时期的思想。到他们写作“1872年德文版序言”时已分别是54岁和52岁的中年时期,仍然强调“《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而在1883年马克思65岁辞世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仍然两次概括了《宣言》的“基本思想”,而那时恩格斯已是63岁和68岁,可见,尽管“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是“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始终坚持的。

又如,对于革命和暴力的问题,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暴力”是社会变革的“助产婆”,但是,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回答“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时,也曾表示:“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指出:“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这里,马克思是要强调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代表,因此,并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资本家或任何一个自私贪婪的人,而是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改变那种人奴役剥削人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这些论述和认识对于我们理解“革命”和“暴力”的本质与目的应能有所助益。

再如,对于人类社会跨越资本主义苦难的“卡夫丁峡谷”问题,马克思也曾提到:“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似乎表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转型作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或“规律”,可能无法“跳跃”或“取消”,但是,却也不妨碍人们通过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和适当的过渡方式“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角中更是与资本主义的相应理念泾渭分明乃至价值对立的。由此可见,一些段落如果带着问题去读,往往能有一些新的视角和发现,从而增加研读原著的兴趣。

读原著的目的不是要人们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个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就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个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内容博大、思想精深。这个方法,就是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只有掌握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地把握社会规律、顺应历史趋势。而要掌握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则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需要原原本本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领会得更加深透和精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5.

[2][3][4][5][6][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14,53,18,5.

[8] 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4-685.

[9][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11]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