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4-11-05王慧敏聂文信
王慧敏,聂文信
(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极大挑战。如何使学生具备与国际接轨,展开交流合作的能力,并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从而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基于此需要,医学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现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最初旨在解决移民引起的影响社会交流和移民子女受教育的语言障碍等问题,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不断巩固,双语教学在欧洲大为盛行[1]。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及研究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第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后逐渐兴起,该文件明确要求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急需人才培养的专业,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双语教学,2007-2012年,全国共建设了500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实践及研究的情况,本文检索了1999-2013年发表的有关医学双语教学论文393篇,然后对其进行统计、研究、详细分析,总结目前我国医学双语教学开展的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 中国医药院校双语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概况
经过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1999-2013年,共检索出393篇主题为“医药院校双语教学”的研究论文。由图1可知,有关论文最早发表于1999年,早于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时间。2001年后,相关论文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2004-2013年,其中2007-2010年较多,2007年发文49篇,达到1999年以来发文数量之最。2003年教育部在提高教学质量工程的国际化背景下对我国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未来几年内医学专业双语课不低于10%的标准[3],2004年起发文数量开始逐步大幅攀升。
图1 1999-2014年中国知网医药院校双语教学研究论文发文情况
2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1999-2014年“医药院校双语教学”相关研究论文的总结,医学双语教学常见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双语教学认识和双语教学开展的条件同时呈现不足的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
2.1 双语教学认识不足
双语与双语教学概念认识混乱:综观1999年以来有关医学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不难发现,多数研究者反复提到医药院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源是国内研究者包括双语教学的实践者对于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基本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
多数研究者在提及双语的定义时,都会引用到《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词典》中对于“Bilingual”的定义:a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4-5],该词典给出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6-7]。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在国内,双语教学就是以英语作为教学用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是在一堂课中同时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因而出现了关于双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与汉语比例的争论。实际上,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双语和双语教学并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定义。英国语言学家柯林·贝克(Colin Baker)认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对于双语的观点——“像母语一样地掌握两门或多门语言”——过于极端,他认为“双语”是一种能力,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能力所达到的可以被称之为“双语”的具体程度。社会语言学家尤里埃尔·瓦恩里希(Uriel Weinreinch)则认为轮换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叫双语[1]。至于双语教学,贝克也曾明确指出,可以把“双语教学”描述为一种教学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校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托斯滕·休森(Torsten Husen)与耐威尔·T·博斯特莱特沃尔森(T.Nebille Postlethwalte)在《国际教学百科全书》中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8]。我国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员对双语教学的看法与此定义相近,即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9]。
参考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对于我国高等医药院校来说,双语教学是在医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具体到我国,一般是汉语和英语,但并不意味着,在某堂课上混用英语和汉语才是“双语”,“双语”作为教学语言是针对整个医学教学而言的。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外语是唯一语言,但是并不绝对回避母语。因为教师具备双语能力,完全存在使用母语的可能性[1]。
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以医学知识还是外语语言能力为目标?分析发现,一些人认为如果医学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医学知识,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言的质量。另一些人则认为,把医学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说到底,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应通过外语这个工具促进先进的专业知识的获得[1]。本文作者认为,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外语应用技能。
至于医学双语教学模式,多数研究提及的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式(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型(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根据研究论文,浸入式指“用学生所学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以及校内”;过渡式指“学生刚进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保持型指“学生刚进校时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4-7,10-12]。具体到国内,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显然不属于完全的沉浸式,因为母语不用于校内不太可能。
2.2 双语教学开展的条件不足
双语教学环境:大多研究者认为我国医药院校缺乏双语教学的环境和氛围。除了在课堂上,学生真正使用英语的情况很少[13-14]。而且,在课堂上,受限于教师外语水平,双语教学的双向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15]。
教材问题:许多院校采取自编教材,然而自编教材耗时耗力,而医学是知识更新较快的科学领域,对于编写者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又有很高的要求,加上所借鉴的原版教材的版权问题,自编教材不足之处非常明显。
本质上,选用中文教材还是英文教材的疑惑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范畴。真正的问题在于,选择原版英文教材还是改编英文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数据详实、图表案例丰富、更新周期短、权威性强,可以学到该学科最新前沿知识,学生则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16],但存在与我国医药院校实际教学内容有偏差、语言难度大、价格昂贵、散发性强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课时问题:由于医学知识体系庞大,课程设置多,每门课的课时都很有限。而双语教学对于医学生而言还有语言上的接受、理解、转换过程,加上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想要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必然要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大多数医药院校采取的双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同等课时,甚至压缩双语教学的课时,导致双语教学课时不足,对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及学习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
考核体系问题:英文命题英文作答最符合双语教学规范,在国外,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了考试的正常进行,使用英文进行这类课程的测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1],但我国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受学生英文水平的制约,往往以中文作为最后的测试语言,或中文命题英文答题等,这与双语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学生水平问题:受学生外语水平的制约,我国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很多环节都无法顺利进行。虽然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大多数医学生的重视,但受到语言环境、其他课业任务繁重、考试制度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仍然较低,这有碍于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传授。此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知识的获取、学术交流等需求,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极其有限。
教师水平问题:相较于学生,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外语表达能力就能胜任医学双语教学工作,虽然这已经是医药院校双语教学选拔合格教师的一大难题了,但这还不能真正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一些研究者认为,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加外语”,而拥有常年用目标语工作研究和学习的经历[1],即海外工作和学习的经历的教师最适宜进行医学双语教学。但这样的教师资源毕竟有限,短期海外进修培养的双语教师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国内教师用国际通用语研究本学科的能力[1]。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药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地理位置劣势,无法吸引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也不具备自主培养双语教师的能力。因此,一些研究论文提出的在边远地方、地方专科医药院校等开展双语教学的计划,显然不太合理。
除了以上各方面的问题之外,医药院校还存在双语教学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够、教授途经单一、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模式陈旧等各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不具备开展双语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盲目响应教育部号召,将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语教学不仅增加了专业知识的吸收难度,也会影响学生习得英语的质量。
3 改进的建议
从1999-2013年中国有关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来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由于准备不足,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要普遍开展严格意义上的医学双语教学还有很大困难。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医学双语教学之路:
学校分层要求。双语教学不能四面开花,不能条件成熟不成熟的学校都开设双语课程。应该实行分层要求。在双语教学条件较好的医药院校,如“985”、“211”类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外语水平、教师专业知识以及外语水平相对较高,经费、政策支持条件相对充足情况下,可以稳步推动各医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尚不具备双语教学条件的大部分医药院校,应先着力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设立“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或实行双语教学培育计划,选定条件相对成熟的学科,培养师资,研讨教学方法,再逐渐展开双语教学。
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以医学知识的吸收为目的,双语教学目的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在吸收医学知识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使用规律,做到在相同或类似领域和国际同行进行语言交流。
教师授课工作量的计算应科学合理。双语教学教师来说,无论其英语水平如何,在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所花费的时间毕竟很大,因此,应合理地计算工作量,例如可以2倍计入或3倍计入工作量。这很重要,因为他直接涉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应施行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是教学,不是快速读PPT,不是给学生背诵医学原版章节,也不是给学生提供一大堆医学术语。关于教材,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学校,应采用原版经由改编的双语教材,英文授课、汉语偶尔解释复杂难懂的地方,采取“过渡式”教学模式,最后达到全英文授课。条件不成熟的医药院校,可在双语培育学科中选择部分章节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解释难点,逐渐达到整个课程用英语教授。也可尝试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协作授课。在完成内容的双语讲授基础上,专门分出时间进行语言使用的归纳总结等等。
4 结语
双语教学对我国医学教育规范化、具备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医学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理论建设,努力改善双语教学的师资、教材建设等制约条件,不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最大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实现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双赢。
[1]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马 玲,张慧霞,陈 煜,等.医药院校双语教学持续开展的困惑与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4):563-565.
[3]柴宁莉,赵 硕,吴本俨.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52-153,167.
[4]阳雨君.试论医学双语教学[J].高校论坛,2006(1):79-81,157.
[5]郑媛媛,李 楠.对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及其面临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68,484.
[6]桂文武,丘 彦,幸贵邦,等.成人本科医学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924-1925.
[7]吴新炜,孙 雁,姜 华.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2):113-115.
[8]陈逢艳.高等医药院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综述[J].医学与社会,2009,22(11):68-69,71.
[9]刘铮然,韩丽莎,潘桂兰,等.对医药院校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1):81-83.
[10]罗育林,张阳德.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47-149.
[11]曹晓蕾,陈 莉.关于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交通医学,2006,20(5):634-635.
[12]柳 亮,高 枫,曹云飞,等.地方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28-29.
[13]崔国辉,袁汉尧,周克元.关于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0,23(8):2810-2811.
[14]郭书法.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94-997.
[15]梁忠宝,郝家荣.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09(7):63-64.
[16]田 锋.双语教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