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康德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2014-11-04罗雯田全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基里耶夫斯基陀思

罗雯 田全金

该文试以基里洛夫的自杀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哲学命题以其导致的形而上学式自杀的心理机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基里洛夫命运的描述所揭露出的对于极端理性带来的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试对基里洛夫的形而上学自杀理论与实践作一次详细的分析讨论,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哲学命题以其导致起自杀的心理机制,揭露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康德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尼采虽在陀氏之后,但陀氏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角色却已预演了尼采的超人理论,如拉斯科尔尼科夫与基里洛夫,故在以下论述中会有所提及。

一、消极反抗的形而上学自杀

基里洛夫自杀理论的基石正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然神学、宇宙论和本体论三种途径证明了对上帝存有的证明的不可能性。他指出,“只要关于某种如此远远超升于一切经验性的知性运用之上的命题的证明在任何地方是可能的,全然从纯粹理性概念而来的本体论的证明就是唯一可能的证明。”简言之,如果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证明上帝的存有,那便是本体论。同时他又认为,“对一个作为最高存在者的唯一原始存在者(笔者按:即上帝)的存有的自然神学的证明建立在宇宙论的证明的基础上,而宇宙论的证明却建立在本体论证明的基础上”。即要想用自然神学和宇宙论来证明上帝的存有,必须从本体论入手。而在前面对本体论方式证明上帝的存有的证明之不可能性的阐述中,他认为上帝属于超感官知觉的“物自体界”,在人的经验认识之外,无法感知,其存有与否“虽然不可绝对地宣布为不可能,但却是一个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为之辩护的预设。” 因此,在纯粹理性的框架下,在人类经验的能力范围内,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有。

二律背反的灾难性后果在于,它造成了人类心灵的虚无与理性摆脱虚无之间的矛盾与分裂,这种分裂才是最深刻虚无主义的源头,因为只要接受有上帝的世界或者接受没有上帝的事实,都不足以导致真正的虚无。如果能单纯地接受“上帝死了”这一事实,那么这个人可能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若是不接受,依然笃信上帝,这样的人也会不乏其数:索尼娅、阿廖沙、沙托夫,甚至是卖福音书的女人……而基里洛夫的症结在于,他跟斯塔夫罗金一样,对上帝的深信与对他的怀疑同样坚定:“他不存在,又存在”, 同时相信二者,同时又否定二者,这才是最深刻和绝望的虚无。所以他不会去杀人,杀人是无神论者的低级表现。而关于上帝的二律背反在他心中激起的更深沉痛苦的情绪促使他决心唾弃这没有形而上根据的荒谬的生命。

二、积极作为的形而上学自杀

但如果把基里洛夫的自杀看作是弱者一劳永逸的潜逃那将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最大误解。其自杀在进行一种对形而上逻辑消极反抗的同时,又洋溢着另一种相反的张扬主体自由意志的乐观情绪。“如果有神,那么一切意志归于他,因而我不能脱离他的意志。如果没有神,那么一切意志归于我,因而我必须表现出一意孤行。”也就是说,上帝死了,超人必须诞生。这无疑预演了尼采用于补救康德虚无主义而创的“超人理论”,并且混杂着类似的欢呼雀跃的幻灭之感:“上帝死了!……这件大事于我们不是太大了吗?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变成上帝,以配得上这件事?没有更伟大的事了。”

当基里洛夫热切地等待这死亡的时候,存在的不只是反抗的快感,更多的是对越上帝之庖而代之的强烈愿望和对体会到自身与宇宙产生的水乳交融的和谐、一种永恒的完满的渴望。他要当自己的王,当人类身先士卒的救世主,成为另一个耶稣。“意识到没有神,而不同时意识到自己成了神,这是荒唐的……但是某一个人,那个敢为人先者,必须自杀,否则谁来开头,谁来证明呢?我必须为了开这个头,为了证明而自杀”以表现他最崇高意义上的“一意孤行”。除了动机与意义的诱惑,自杀这件事本身的奇妙也另他心驰神往。“那一刻时间突然停止,随之而来的就是永恒。”而赋予他这种永恒体验的是穆罕默德骑上自己的神驹遨游天堂之后,他水罐里的水还没来得及流出来的五秒钟,这一刻,星空夜幕在他身后暗淡下去,这种惊鸿一瞥稍纵即逝的完满感成为他自杀的另一种蛊惑。

自杀以后,按照基里洛夫所宣称的,他自己将处于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拐点:“那时历史将划分为两部分:从大猩猩到消灭上帝,再从消灭上帝到……到土地的变化和人的肉体的变化。人成为上帝并发生肉体变化。”然后从生理上重塑下一代,以排除现在人类生理中包含有原先的神的基因信息,才能彻底地拯救一切人。赤裸裸的唯物主义人神论!而这一事件正是尼采所说的将成为后人更高的历史的最伟大的事。这便是激励基里洛夫形而上学自杀的乐观主义色彩和积极性因素。

三、孤独绝望的形而上学自杀

如果说对基里洛夫形而上学自杀的理论的描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极端理性主义下自由意志可能产生的行为的一种尝试性探讨,那么基里洛夫在自杀时混乱惊恐的心理状态和言行或许可以看成陀氏对这一尝试性探讨所作出的回答。

在进入基里洛夫的自杀主题前,不妨回顾一下他的形象和习惯。他好沉默不好参与,喜欢独处,对利普金的胡言乱语很认真地生气,又可瞬间转怒为喜。他喜欢在夜里喝茶,直到天亮,因为要通宵达旦地思考问题……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哲学家的形象。再加上他工程师的身份,这是一个跟哲学家一样喜欢体系建构的职业。哲学家的理性思辨给他带来了“新人”的智慧,引向了形而上学的自杀,这是近代欧洲理性主义狂潮席卷到俄国的一种表征。同为表征的还有:基里洛夫一贫如洗却珍藏了价格不菲的手枪——近代科技的产物,他俄语一直都说得不流利却不以为然,长期生活在国外,甚至忘记了俄罗斯……这俨然一个彻头彻尾的欧化人物,极端的理性把他推到了虚无主义的无底深渊。

对理性的过分骄傲,不但让基里洛夫建构出一套形而上自杀的哲学理论,还给予他一种严格区分热爱生活与自杀之间的矛盾的能力。尽管他骨子里不乏善良和热情,爱孩子,喜欢生活,因为沙托夫的老婆回来而高兴,为她生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沙托夫的死而难过……但所有情感的力量都无法动摇他赴死的决心。“为什么要相提并论,两者毫不相干。生命是存在的,而死亡根本不存在”。

基里洛夫最后自杀了,却不是在他想象中的完美状态中自由舒坦又精神振奋地死去并走向此生的永恒。

除了彼得粗暴的催促让他感到心烦意乱,似乎自杀的节奏和情绪都被搅乱了。临死前的恐惧和紧张才是导致基里洛夫其发疯紊乱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永恒的时间到来之前,他已经全然被恐惧和慌乱裹挟。同样,因为这一孤独的实验的失败而带来的绝望和幻灭感,他也将无从知晓。

对于基里洛夫的自杀,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作为另外一种纯理论的式样从他最喜欢的斯塔夫罗金身上剥离出来。而作为结局,他们最后都在虚无主义的死胡同中殊途同归。当斯塔夫罗金套用基里洛夫自己“知道自己幸福就会幸福”的理论对他说“如果您知道您信仰上帝,那么您就会信仰了;可是因为您还不知道你信仰上帝,所以您也就不信仰”时,如果基里洛夫明白了顿悟了,而不是仅把它当成上流社会的戏谑,或许他最后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基里洛夫的形而上学自杀命题绝非偶然现象,它向我们揭示了上帝的彻底完结以及对人性的遗弃给人类带来的普遍苦恼和绝望。人类试图用自认为最能彰显自身价值的理性来填补信仰在心灵中的缺位,却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基里耶夫斯基陀思
柬埔寨蒙多基里省土豆大丰收
赌博牵制大文豪
基里赫瓷砖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卡蒂娜,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