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2014-11-03刘新利杨正林

中国记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策略

刘新利 杨正林

提要: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举世瞩目,它关乎西藏的文化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围绕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舆论引导,国家驻藏媒体和西藏地方媒体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议程设置,对负面舆论进行解释和疏导,用事买引导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关键词:拉萨老城区保护 舆论引导 策略

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于2012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自工程启动以来,民间舆论就比较活跃,有人指责老城被过度商业开发;有人质疑老城区改造是面子工程;有人称老城区改造破坏了传统建筑格局的美感。此时,国外舆论也非常活跃,一些藏学专家对老城区改造工程表示关注和担忧,负面信息流传。面对涌动的民间舆论,主流媒体如何进行引导?

把老城区保护工程作为重要议程设置

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受到多家媒体的持续关注。中央级驻藏媒体的报道集中在工程启动和竣工,西藏地方媒体则一直进行跟踪报道。在众多媒体中,《拉萨晚报》和拉萨电视台发稿最多,分别是59篇和45篇,体现了媒体的地域优势。

虽然各家媒体的报道集中在不同时间段,但总体来看,媒体对拉萨老城区工程进行了持续关注。纵观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284篇报道,尽管是从不同角度报道这一工程,但报道方向一致,即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是一件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大事实事好事,该工程不但没有破坏老城区的文化,还投入巨资对其实施了实实在在的保护。

议程设置的效果也存在于不同媒介之间。在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中,中央级驻藏媒体为西藏地方媒体设置了议程。如人民日报社西藏分社、新华社西藏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中央电视台西藏记者站、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在工程的关键阶段和民间舆论活跃的阶段集中发表文章,为地方媒介设置议程。这种宏观的议程设置功能,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强大的。

反映民意,形成正向舆论

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但因老城区里面有很多文物,所以使得工程的实施举世瞩目。既然是民生工程就要反映民意。在保护工程报道中,工程刚启动时,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反映老城区居民在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便,他们对保护工程非常期待和拥护。媒体采访了许多老城区居民,通过他们描述了老城区生活的种种不便;工程进行中,媒体报道了老城区居民对工程施工带来不便的理解及对工程完工后老城区面貌改变的期盼;工程竣工后,媒体又采访了大量老城区居民,居民把改造前后做了对比,对改造后的老城非常满意。

当然民意不仅包括老城区居民的意见,也包括老城区之外其他地区居民的意见,还包括游客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媒体也进行了广泛采访,游客和专家更多关注的是老城区里的文物和改造后的老城区是否还保留了民族特色。总的来说,他们对这项工程的成果还是认可的。如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报道《“悬着的心放下了”——专家学者积极评价拉萨老城区保护效果》,专家的积极评价对于消除负面舆论、形成正向舆论至关重要。

不回避负面舆论,进行解释和疏导

媒体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的同时,也要通过大量事实澄清负面舆论。

一、用准确的信息消除流言和传闻

人民日报社西藏分社的报道《拉萨老城“大拆大建”不实(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用准确明晰的事实澄清了“古城正在大拆大建”“拉萨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等流言;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报道《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那些事儿》,通过事实对一则内容为“所有老城里的摊贩、客栈、低端服务都要搬出老城,取而代之高端古董工艺品店,而且所有老街房子要立统一招牌”的微信进行了澄清。

二、在应对负面舆论上讲究技巧

媒体在对老城区保护工程报道中,针对一些由于流言、谣言而产生的负面舆论,着力通过大量事实进行求证,最终消除疑点还原真相。比如,《人民日报》的《拉萨老城“大拆大建”不实(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把负面信息通过三个疑问呈现出来,然后对疑问求证,使流言不攻自破。新华社的报道《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那些事儿》中,对海外的负面舆论用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扎洛的一句话“一些负面信息四处流传”带过,这样既客观反映了负面舆论又降低了对负面舆论的关注度。

措辞的谨慎主要表现在对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命名上,分析老城区保护工程,其中有九项是属于改造工程,只有两项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和文化保护维修工程,所以,把工程命名为“拉萨老城区改造工程”似乎更准确,因为文化保护工程只是一小部分。但为了避免招致文化保护主义者的反感,不刺激负面舆论,媒体在措辞方面用保护而不是用改造。

用事实引导意见

为让更多人了解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目的,消除种种流言和传闻,媒体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形成正向舆论。

在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刚刚启动时,媒体报道相对集中,各家媒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提供了大量事实性报道,说明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多家媒体在工程开工后不久都进行了报道,尤其是中央驻藏媒体进行了深入调查,用事实说明拉萨老城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老城区现有街巷狭窄拥挤不畅;各种地上缆线较多,形成蜘蛛网式的黑色污染,电线老化,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给排水系统不完善,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中央电视台西藏记者站2013年1月9闩报道《走进老院子改水改电迫在眉睫》,通过对热嘎麦大院的居民归桑的采访,反映了老城区居民在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同时也反映了老城区居民对拉萨老城区工程的拥护和期待;《藏文化元素与藏民居舒适度不可或缺》采访了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八次旦,他告诉记者老城区的窗户更换后既能体现藏族建筑的风格,又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报道《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那些事儿》,大昭寺僧人尼玛次仁对记者说,火灾和水灾是大昭寺遗产保护的两大“天敌”。遇到大雨,由于排水不畅导致积水,使得大昭寺的壁画受到破坏。此外,老城区的地上缆线较多,存在火灾隐患。

《西藏日报》2013年3月20日刊登《撑起一片幸福蓝天》《给老城“减负”》,报道里提供了这样的事实:拉萨老城区1.33平方公里,住着8万人。拉萨老城区的人口密度超过北京、上海、伦敦、巴黎、东京!固守的观念、管理的缺乏,老城不堪重负。老城弯曲狭窄的街道、高密度的建筑限制了管网扩容,经常发生管道堵塞,水压不足的问题,人口密度过高也不利于老城保护。

2013年6月30日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竣工,这一时段形成了一个报道高潮,报道数量达131篇。这些报道也提供了这样的事实:工程实施后,老城区给排水管道进行了改造,生活用水得到保障,环境卫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工程给老城区居民安装了节能窗,可起到隔音保暖效果,并安装了藏式花架;老城区电线全部入地,既美观又消除了火灾隐患;为居民装了电取暖设备及电视闭路线。报道采访了大量老城区居民,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工程的认可。(作者分别是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西藏日报社拉萨分社社长、主任记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