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来补气血,黄芪当归少不得

2014-11-03

家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血虚补气黄芪

指导专家: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晋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博士 张 昶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 史锁芳

整 理:杨春霞

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演变规律,冬天是一年中“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时候进补可谓“事半功倍”。“冬令进补,明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民间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进入老年期后,机体逐渐衰老,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而精、气、血、津液的亏损进一步使脏腑功能衰退,使人的生命活动进入一种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在气血不足,如精神不济,容易犯困,真正要睡的时候又睡不着,对感冒等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性功能明显下降,怕冷等。因此,在冬天进补时,着重点就是补气补血。不过,中药进补,讲究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辨证。因此,在补气补血之前,必须了解何为气虚,何为血虚。

【血虚表现】

实例:

年过六旬的张大妈有高血压,一直坚持吃降压药。但最近出现头晕,还有健忘、心慌气短、乏力等。张大妈开始以为是血压没控制好,监测了几天血压,还算平稳,买了一些天麻回家炖汤喝,但还是没有什么改善。后来去看中医,发现是血虚,属于心血虚。于是,医生给张大妈开了几副补血的药,服后头晕等症状明显好转。

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出现血虚通常会有以下表现:失眠,头晕,脸色发黄,指甲发白,嘴唇颜色偏淡,舌淡苔白,月经量少、色淡等。

【气虚表现】

实例:

陈先生在政府机关工作,工作不是很忙,按理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应当精力充沛,但他却常常感到身上没劲儿,打不起精神。平时说话声音低弱,发言时就算用了麦克风,讲一会儿话也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陈先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平时不爱运动,肌肉松软。每到感冒多发季节,都少不了他,感冒后恢复也比别人慢。总之一句话,就是虚弱。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清气几部分结合而成,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和固摄等作用,并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

如果气虚,则会表现为:容易疲劳,没有精神,经常感觉乏力、倦怠、没劲儿等,特别是在劳累后症状加剧,舌质较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且边有齿痕。

补气首选黄芪

补气的中药有很多,但以黄芪最为常用。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我国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得此名。”被誉为治补两益的名贵药材。

人的精力体力要充足,首先就得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对体能的消耗。用中医的话讲,就是正气充足。而要正气充足,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就得功能正常,相互协调,所谓“五脏调,百病消”。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等,都有较好的疗效。许多古老医方,如“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当归补血汤”,都是以黄芪为主药组成的。

3种情况用黄芪最好

在冬季进补过程中,出现以下3种情况可以选用黄芪。

1.肌肉松弛,尤其是腹部。

中医有黄芪体质之说,是指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黄芪体质以中老年人占多数。中老年人由于缺乏运动,因为疾病等而营养不良,再加上衰老等,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而改善黄芪体质最有效的滋补药就是黄芪。因此,有黄芪体质者不妨常吃黄芪。

2.站起来时觉得头晕,两眼发黑。

不少人在突然改变体位时(比如从坐位或蹲位改变为直立位),就会出现头晕、两眼发黑、站立不稳、四肢乏力甚至昏厥等情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或身体虚弱的人,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属于中气下陷。

3.容易疲劳,常感冒。

有人常常觉得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心慌、气促、易出汗,稍不留意就会感冒,而且一旦感冒,症状比较严重,很难康复。然而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却无异常发现。

其实,这是很典型的气虚表现。这类人常用黄芪,可得到很好的改善。

黄芪3种经典用法

黄芪在补气方面确有能耐,但怎样用才可达到很好的补气效果呢?以下3种经典用法,供大家参考。

1.黄芪粥

在《冷庐医话》中就有“黄芪粥”的记载。方法是,选用优质黄芪30~60克,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100克、红糖少许,继续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养胃,补益元气。

也可采用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办法。

原料:绿豆、米仁、莲子、扁豆各50克,大枣30克,枸杞子10克,生黄芪250克。

制作:

(1)生黄芪适量水泡20分钟,煮15分钟,沥出汤水。

(2)再加2碗水煮20分钟,再加一碗水煮15分钟,两部分汤水合并用来煮粥。endprint

(3)把其他5种粥料洗净入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30分钟,加入枸杞子再煮10分钟即成。

用法:每天晚餐或早餐吃。

功效:补益五脏,缓解疲劳。普通人服用3~4个月后精神明显好转,精力明显感到充沛,体力增强。

注意:(1)以上是5天的量。一次做成后可以冰冻成小块,每次加热吃。(2)每天晚上吃一小碗,并不代替主食,相当于吃点心。

2.黄芪炖鸡

黄芪药膳是冬季进补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其中黄芪炖鸡是非常经典的。

原料:母鸡1只,黄芪30克,大枣、枸杞、生姜、大葱各适量。

做法:

(1)宰杀好的母鸡清洗干净,去头脚内脏;黄芪、大枣、枸杞清洗干净。

(2)把黄芪和大枣填入鸡腹内,加水,大火煮开,撇净浮沫,添加葱段和姜片,加盖大火煮至上汽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

(3)起锅前添加枸杞和适量盐,继续滚煮5分钟即可。

3.黄芪泡水

黄芪泡水喝是比较简单、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方法。用生黄芪15克泡水代茶喝,连续喝20天左右,即可改善疲劳、头晕等表现。

>>链接

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黄芪的慎用或禁用

因为黄芪味甘,性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红无苔、脉细数等。

湿热的表现: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

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补血首选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肠燥便秘等。当归以其甘润补血,辛散温通活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被誉为“血中之气药”。

当归作为补血药,一般的血虚证都可以选择使用。从中医学角度来讲,不管肝血虚或者心血虚,它都可以配伍使用。对贫血,当归也有补血的效果。贫血患出现血虚证,都可以使用。

两种情况用当归

哪些情况用当归补血好呢?

1.心血虚——面色黄白、心悸失眠。

心血虚除了血虚的共同症状,比如说面色萎黄或者白、舌质比较淡白这样的一些症状以外,主要表现为神失所养,出现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这样一些症状。面色不好、心神不宁、睡眠不佳者,可以用当归进补。

2.肝血虚——月经不调、视物昏花、手脚麻木。

肝血虚最常见的是女性患者,因为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淡。因为当归是一种养血调经要药,平常有这方面表现的血虚者可适当进补当归。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能上充眼目,会出现视力降低、视物昏花;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也会失养,出现局部的麻木。

在治疗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当归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以心神失养为主的症状,宜配伍养心安神的药(如酸枣仁);以视力降低为主,宜配伍养肝明目的药(如枸杞);以月经失调为主,宜配伍调经的药(如阿胶);以机体失养,出现麻木、拘挛,主要配伍舒筋活络的药(如鸡血藤)。在冬季进补时,当归常与枸杞、大枣等一起用。

当归补血常用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加水煮汤,再以食盐、葱花调味,分2~3次食用。常食此药膳,对于冬天特别怕冷的人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2.四物汤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四味中药组成,起补血和血的作用,是补血代表方。四药配伍,血虚者得以收补血之功,血滞者可达行血之效。四物汤有助于气血顺畅,常喝四物汤能让你脸色红润、肌肤光滑。

做法:当归、白芍各10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

【温馨提醒】冬季进补,当心过头

冬天进补的时候,常常出现补过的情况。如何判断?如果出现流鼻血、腹泻、腹胀、口生疮、上火、小便黄、大便干(或者以前很通畅,进补后不通畅)、胃口变差等情况,很有可能是补过头,或者是补得不正确,应尽快停止服用补药。

相关 链接

血虚≠贫血

贫血是指通过验血的结果来判断的,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或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或孕妇Hb<100g/L为贫血。而血虚是中医的说法,它的诊断是通过舌象、脉象,病结合患者所出现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等一系列症候群而得出的。

中医讲的血虚,包含贫血出现的血虚证候,但不等同于西医的贫血。

气血两虚

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 ”,说的是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气能生血,是因为脾胃是生产血的地方,脾胃之气健旺,造血能力 强,血就容易充足。“血为气之母”,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的作用。

因此,血虚者,除了吃补血的药,还得搭配上补气的药。气虚者也如此。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气血双虚,即气虚与血虚并存,多由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使血生化无源而日渐减少。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双虚者必须气血双补,当归与黄芪搭配是比较常见的搭配。如补气血很多中成药中如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血虚补气黄芪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黄芪是个宝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
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