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2014-11-03张建伟
张建伟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该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消费、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城乡恩格尔系数方面对西藏城乡经济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西藏城乡差距作了总结。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创新性课题《统筹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在西藏自治区,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也很突出,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医疗差距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考察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差距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当然还有城乡居民储蓄、投资等领域的差距,但由于数据搜集困难,没能在本文体现。
二、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消费支出、财产差距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消费支出的大小、财产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大小,同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如图1-1所示,从1978年到2012年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增大趋势。1978年与2012年相比,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提高到18028元,增长了31.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提高到5719元,增长了32.7倍;城乡收入绝对差由390元扩大到12309元,收入差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逐年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在1990年以前,西藏城乡差距基本维持在1000元以内,城乡收入比维持在2.0以内,但是在进入1993年以后,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渐渐得到居民的接受,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逐渐上升,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在3.0以上,一度上升为4.0以上,甚至有的年份达到5.0以上。2002年以后,西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保证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但城乡收入比依然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差距,也能充分反映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从图1-2我们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体差距显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农牧区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2000-2003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1-2002年,增长速度达到65.83%,2003-2006 年这四年间上下有所波动,2006-2012年呈上升趋势;农牧区人均消费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处于缓慢增长。
通过图1-2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人均消费。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为12958元,而农村人均消费只有3098元,城镇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4.18倍。剔除价格因素,2000-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2.74倍,农村人均消费增长了2.71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城乡人均消费的绝对差来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还不足2000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镇与农村差距可见一斑。这一差距也从侧面说明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农村消费品购买力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消费差距较大的情况。
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差距。如表1-2西藏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除了摩托车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多以外,其他物品拥有量都少于城镇家庭的拥有量,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和照相机城镇家庭拥有量达到了农村家庭拥有量的29.41倍和30.97倍,悬殊很大。在农牧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地域面积广,农户居住稀疏,人均收入较低,农牧民把摩托车当成了主要的出行工具和运输工具,致使摩托车的拥有量很大;而在城镇,交通方面,路面平坦,居民的交通工具趋向于电动车和私家车,而不是摩托车。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家庭已经将黑白电视机淘汰,而农牧区每百户家庭还有1.48台黑白电视机;农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49.73台,电脑这些新科技产品农牧区还没有,而城镇已经享受高科技产品,已经淘汰了影碟机等这类过时的产品,电脑产品每百户已经达到63台。从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农牧区居民家庭对现代生活用品的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家庭。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了一个标准,即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为60%以上;温饱水平:50%~60%之间;小康水平:40%~50%;生活富裕:20%~40%;生活极度富裕:20%以下。
西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开始总体一直在下降,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经历了减小、增大、减小、在增大的波动过程。西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从1990年的7.56扩大到1995年的16.15,之后再次扩大到2000年的33.10,说明西藏城镇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迅速,而农牧区发展缓慢;从2000年到2010年,城乡差距从33.10缩小到2010年的-0.12,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城镇发展速度放缓,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较快。总之,西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生活处在温饱水平,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西藏城乡收入、消费、物品拥有量、恩格尔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具体总结如下。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差距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格局逐渐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再加上投资集中于城镇,致使城乡经济发展逐渐拉大。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显著,城镇居民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居民,农牧区消费品市场严重不足,农牧民购买力薄弱,生活水平低下。
城镇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现代高科技产品,而农牧区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淘汰的过时产品;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以电动车和私家车为主,而农牧区出行的主要工具是摩托车。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50%,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高于50%,仍然处于温饱水平。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endprint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该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消费、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城乡恩格尔系数方面对西藏城乡经济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西藏城乡差距作了总结。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创新性课题《统筹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在西藏自治区,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也很突出,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医疗差距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考察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差距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当然还有城乡居民储蓄、投资等领域的差距,但由于数据搜集困难,没能在本文体现。
二、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消费支出、财产差距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消费支出的大小、财产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大小,同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如图1-1所示,从1978年到2012年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增大趋势。1978年与2012年相比,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提高到18028元,增长了31.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提高到5719元,增长了32.7倍;城乡收入绝对差由390元扩大到12309元,收入差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逐年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在1990年以前,西藏城乡差距基本维持在1000元以内,城乡收入比维持在2.0以内,但是在进入1993年以后,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渐渐得到居民的接受,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逐渐上升,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在3.0以上,一度上升为4.0以上,甚至有的年份达到5.0以上。2002年以后,西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保证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但城乡收入比依然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差距,也能充分反映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从图1-2我们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体差距显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农牧区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2000-2003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1-2002年,增长速度达到65.83%,2003-2006 年这四年间上下有所波动,2006-2012年呈上升趋势;农牧区人均消费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处于缓慢增长。
通过图1-2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人均消费。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为12958元,而农村人均消费只有3098元,城镇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4.18倍。剔除价格因素,2000-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2.74倍,农村人均消费增长了2.71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城乡人均消费的绝对差来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还不足2000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镇与农村差距可见一斑。这一差距也从侧面说明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农村消费品购买力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消费差距较大的情况。
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差距。如表1-2西藏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除了摩托车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多以外,其他物品拥有量都少于城镇家庭的拥有量,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和照相机城镇家庭拥有量达到了农村家庭拥有量的29.41倍和30.97倍,悬殊很大。在农牧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地域面积广,农户居住稀疏,人均收入较低,农牧民把摩托车当成了主要的出行工具和运输工具,致使摩托车的拥有量很大;而在城镇,交通方面,路面平坦,居民的交通工具趋向于电动车和私家车,而不是摩托车。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家庭已经将黑白电视机淘汰,而农牧区每百户家庭还有1.48台黑白电视机;农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49.73台,电脑这些新科技产品农牧区还没有,而城镇已经享受高科技产品,已经淘汰了影碟机等这类过时的产品,电脑产品每百户已经达到63台。从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农牧区居民家庭对现代生活用品的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家庭。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了一个标准,即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为60%以上;温饱水平:50%~60%之间;小康水平:40%~50%;生活富裕:20%~40%;生活极度富裕:20%以下。
西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开始总体一直在下降,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经历了减小、增大、减小、在增大的波动过程。西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从1990年的7.56扩大到1995年的16.15,之后再次扩大到2000年的33.10,说明西藏城镇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迅速,而农牧区发展缓慢;从2000年到2010年,城乡差距从33.10缩小到2010年的-0.12,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城镇发展速度放缓,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较快。总之,西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生活处在温饱水平,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西藏城乡收入、消费、物品拥有量、恩格尔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具体总结如下。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差距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格局逐渐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再加上投资集中于城镇,致使城乡经济发展逐渐拉大。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显著,城镇居民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居民,农牧区消费品市场严重不足,农牧民购买力薄弱,生活水平低下。
城镇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现代高科技产品,而农牧区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淘汰的过时产品;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以电动车和私家车为主,而农牧区出行的主要工具是摩托车。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50%,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高于50%,仍然处于温饱水平。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endprint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该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消费、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城乡恩格尔系数方面对西藏城乡经济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西藏城乡差距作了总结。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创新性课题《统筹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在西藏自治区,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也很突出,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医疗差距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考察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差距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当然还有城乡居民储蓄、投资等领域的差距,但由于数据搜集困难,没能在本文体现。
二、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消费支出、财产差距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消费支出的大小、财产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大小,同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如图1-1所示,从1978年到2012年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增大趋势。1978年与2012年相比,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提高到18028元,增长了31.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提高到5719元,增长了32.7倍;城乡收入绝对差由390元扩大到12309元,收入差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逐年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在1990年以前,西藏城乡差距基本维持在1000元以内,城乡收入比维持在2.0以内,但是在进入1993年以后,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渐渐得到居民的接受,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逐渐上升,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在3.0以上,一度上升为4.0以上,甚至有的年份达到5.0以上。2002年以后,西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保证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力度,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但城乡收入比依然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差距,也能充分反映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从图1-2我们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体差距显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农牧区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2000-2003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1-2002年,增长速度达到65.83%,2003-2006 年这四年间上下有所波动,2006-2012年呈上升趋势;农牧区人均消费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处于缓慢增长。
通过图1-2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人均消费。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为12958元,而农村人均消费只有3098元,城镇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4.18倍。剔除价格因素,2000-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2.74倍,农村人均消费增长了2.71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城乡人均消费的绝对差来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还不足2000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镇与农村差距可见一斑。这一差距也从侧面说明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农村消费品购买力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消费差距较大的情况。
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差距。如表1-2西藏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除了摩托车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多以外,其他物品拥有量都少于城镇家庭的拥有量,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和照相机城镇家庭拥有量达到了农村家庭拥有量的29.41倍和30.97倍,悬殊很大。在农牧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地域面积广,农户居住稀疏,人均收入较低,农牧民把摩托车当成了主要的出行工具和运输工具,致使摩托车的拥有量很大;而在城镇,交通方面,路面平坦,居民的交通工具趋向于电动车和私家车,而不是摩托车。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家庭已经将黑白电视机淘汰,而农牧区每百户家庭还有1.48台黑白电视机;农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49.73台,电脑这些新科技产品农牧区还没有,而城镇已经享受高科技产品,已经淘汰了影碟机等这类过时的产品,电脑产品每百户已经达到63台。从城乡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农牧区居民家庭对现代生活用品的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家庭。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了一个标准,即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为60%以上;温饱水平:50%~60%之间;小康水平:40%~50%;生活富裕:20%~40%;生活极度富裕:20%以下。
西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开始总体一直在下降,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经历了减小、增大、减小、在增大的波动过程。西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从1990年的7.56扩大到1995年的16.15,之后再次扩大到2000年的33.10,说明西藏城镇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迅速,而农牧区发展缓慢;从2000年到2010年,城乡差距从33.10缩小到2010年的-0.12,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城镇发展速度放缓,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较快。总之,西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生活处在温饱水平,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西藏城乡收入、消费、物品拥有量、恩格尔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具体总结如下。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差距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格局逐渐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再加上投资集中于城镇,致使城乡经济发展逐渐拉大。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显著,城镇居民消费远远高于农牧区居民,农牧区消费品市场严重不足,农牧民购买力薄弱,生活水平低下。
城镇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现代高科技产品,而农牧区家庭物品拥有量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淘汰的过时产品;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以电动车和私家车为主,而农牧区出行的主要工具是摩托车。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50%,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而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高于50%,仍然处于温饱水平。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