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收音机系统设计的影响*
2014-11-01周敏宁过伟敏
周敏宁,过伟敏
(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4;2.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要研究收音机的造型的发展演变,首先要搞清楚收音机到底是指什么,这样才能把收音机产品从众多产品中区分开来进行研究。收音机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所以对收音机这种产品最早的称呼是英文的“radio”、“wireless”,其中比较通用的说法是“radio”。
“radio”这个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注释是:1.无线电传送;2.(a)无线电收发报机(如船只、飞机等的)(b)无线电,收音机;3.无线电广播。英文中收音机的定义是通过电波的方式来接收声音广播的一种设备。“radio”除了有收音机的意思,还有无线电传送、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广播业的意思,而“wireless”也有无线电、无线电接收机或发射机的意思,人们之所以用这两个词来称呼收音机,是因为无线电通讯的硬件设备包括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收音机是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装置,它和发送装置共同实现无线电通讯,它随无线电广播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民国时期收音机这种产品被中国人认识后,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对收音机有很多称呼的方式,比如在伪满洲国时期对收音机的称呼是无线电广播接收机或者收信机,老北京人则叫收音机“话匣子”,还有人根据收音机的功能直接叫收音机“广播”,也有人顺延收音机一些时期有代表性的技术术语来称呼收音机,比如有人叫小型收音机“半导体”。
在现代通用的称呼是收音机,收音机这个词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的注释是:接收无线电广播的装置或设备。在《新华词典》中的注释为:无线电接收机的一种,即接收声音广播节目的无线电接收机。
从中西方对收音机的称呼可以看出,在英文中“radio”、“wireless”对收音机的称呼方式是借指,而在中文中收音机的称呼方式则是专指。于收音机这种产品的定义在意义上是基本类似的,那就是收音机是一种接收无线电广播的设备或装置。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收音机首次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亲美、舶来品的仿制品
早在1879年中国就已经引入电能。当时英帝国主义者为欢迎美国总统格兰托路过上海,在上海公共租界举办“水龙商会”,从国外运来一架小型引擎发电机和一些照明器材,安装在黄浦江外滩。①
从19世纪中期起,随着通讯技术的传入,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早应用电报、电话和广播电台的地区之一。1906年,清朝政府在上海市区至崇明岛间开始无线电报的通讯。1911年,吴淞无线电报局成立。通讯科学技术的传入和通讯业务的建立,为上海电讯器材工业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当时的收音机全部都是昂贵的舶来品,是时髦的象征。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玻璃电台”在上海南京路新新公司顶楼建成。之所以称为“玻璃电台”,是因为整间屋子都是用玻璃幕墙围起来,外面就是人群熙攘的游乐场。怎样广播,怎样掌控机器,怎样播报新闻,全被看得一清二楚,在当时非常轰动。新新公司之所以开办玻璃电台,其目的是为了推销自制的矿石收音机。那个时候的收音机是罕有之物,只有达官贵人或者工商巨贾才可能拥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的收音机,价格相当昂贵,一台收音机的价格相当于买一座别墅的钱。有的大商店会买上一台放在橱窗里,喇叭一开,便会有大批的人拥过来,那是招徕顾客的最好手段。宋美龄曾送给张学良一台收音机,并嘱咐“我已装了电池,你打开就能收听……我希望它带给你乐趣”。1943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为了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特使,于该年2月访问美国,宋美龄的国会演说经由收音机转播全美,打动千千万万美国人心田。
正由于无线电科学在当时世界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工业的诞生。分别从四个不同路线产生中国最早的收音机制作来源。
第一,一些经营收音机和无线电零件的商行,由于营业的需要,不得不兼营维修业务,再由修理走上了“商兼工”的道路。据当时资料技术:“美国行号常在上海着手,有时且以小小零件托付华人工厂制造,定制日多,传播日广,仿制者日众。”②“上海无线电业务随电台起而兴旺,一、二人、二、三人不等的简易业所不下20余家,这些业所大多夫妻一对,或亲戚兼雇,购置一、二台设备,自作修理又仿造一些零件。”
第二,一些维修收音机的商行,由单纯的维修逐步转向简单的无线电零件制作。进口及品种的增加,要求从事维修业务的人员必须熟悉其性能和构造原理,才能承接各种机种的修理业务。这样一些商行的维修人员逐步掌握和提高了无线电技术水平,陆续生产出接线柱、分线器、香蕉插头座、可变电容器、线圈、纸介电容器和舌簧扬声器等一批收音机零部件。
第三,由于无线电的发展和舶来品收音机的出现,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和爱好,纷纷加入无线电的维修和制造行列中。
第四,不少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以其爱国热情和所学之长,兴办了一些规模不大但有一定技术力量的无线电企业。
由于以上原因,形成了上海民族无线电工业的萌芽。1923年,亚美股份有限公司由苏祖国创办,公司设在上海江西路323号,是我国第一家民族无线电厂,也是一家以生产亚美牌无线电元件和收音机,并在我国率先创办广播电台的著名厂家,曾为我国民用无线电事业和普及无线电技术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并生产出中国最早的一台收音机——亚美老牌1651号收音机。
图1 仿制美国收音机的亚美1651款收音机
正因为当时以商兼工的模式和维修人员仿制的经历,使得此一时期的收音机在外观上与舶来品并无很大差别甚至极为相似,它的外观造型因为其设计系统而呈现出舶来品的仿制品形态,典型的美国“墓碑式”收音机造型,也是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形态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追求与美国舶来品极度相似,作为物美价廉的舶来品的替代品。1936年“亚美165l型”投放市场,由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音质优良,外型美观而供不应求。③接着推出的“亚美牌1614型”超外差式四灯交流收音机,既具有同样功能,又价廉物美,因此大为畅销,打击了日本收音机的倾销。1939年在香港的第三届中国货品展览会上,亚美产品深受欢迎。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上被争购一空,从此驰名海外,远销印尼、苏门答腊等东南亚各地,甚至畅销澳洲。
然而通过对舶来品的仿制,并没有使中国的收音机事业长久发展和增加对舶来品的竞争力,上海无线电收音机工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复苏却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政府全面发动内战、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官僚买办资本利用特权,大量进口国外通讯器材以牟取暴利。据当时报刊记载:“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进口商大大的活跃,他们以高额外汇,尽量地装运外国货进口。所以大批华丽收音机也随着进来,争奇斗艳,陈列于市场。这种大批机件,非但消耗本国许多宝贵外汇,同时也给国内制造业一个沉重打击。”④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收音机的社会意识形态:亲苏、军工品到低成本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电子管尚未国产化,直到50年代中前期,国内使用的性能较好的收音机都是进口,或为进口元件组装(多数是美国组装的)。红星501型就是用美国RCA牌56X型收音机机壳和主要元器件,加少量国产件组装成的,与后来的红星机外观差别很大。进口组装阶段的两条生产线落户于天津和南京,南京厂生产的是PHILCO806和 RCA56X系列机型,天津厂除了 PHILCO和RCA外,还有Detrola系列铁壳五灯机。
1949年8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了电信处,由曹维廉任处长,对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南京有线电厂、上海电池厂等进行了军事管制,对中美合资的中国电器公司也派出了军管人员。无线电器材工业开始和新中国军方紧密联系起来。上海市军事管委会空军部,⑤接管了国民党民航局龙华机场航空站等单位留下的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接收了一批无线电通讯器材和专用仪器设备,建立空军通讯器材维修厂。1950年,空军通讯器材修理厂改名上海通讯器材维修厂,开始逐步由维修转向制造无线电整机。1953年7月,上海通讯器材维修厂由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领导。1956年迁至武汉,改名国营中原无线电器材厂,称为710厂。
当时新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代号厂,如南京无线电厂,当时就称为714厂,厂址逸仙桥,它曾是南京的骄傲,据说是1958年中国第一台收音机的生产商,起名熊猫,这台当年专门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特制的“熊猫1501型特级三用落地式联合机”。⑥这是当时体形最大、功能最全的国宾级收音机,象征着当时国内民用电子音响的最高水平。此外生产收发信机(电台),后来改为熊猫集团,以电子产品为主,并拥有多家合资企业。797厂即北京第一无线电器材厂,742厂即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等等军工代号企业。上海市军管会电信组还组织南京无线电厂、南京真空管厂、中国电气公司和博山电机厂等生产无线通讯设备支援前线。自此无线电通讯厂不仅支援电讯器材,还承担起大量通讯设备的维修任务。参与订购产品的有人民解放军参谋部、人民空军、邮电部、华东工业部等单位。
图2 模仿前苏联“莫斯科人”收音机的小北京收音机
后由于解放初期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施了禁运,使得中国国内的电讯器材工业造成了短暂的困难,1952年11月经政务院财经委会批准,一机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电器工业会议。这个会议在批评“崇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在技术上学习苏联。并决定全面采用苏联有关标准。⑦虽然早在解放后不久,上海电工就曾广泛收集和研究国外电工标准(没有苏联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过自己的试行标准。虽然他们中有人认为苏联的标准和苏联的技术不一定比欧美国家更先进,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苏联帮助中国建设并提供技术,中国各部门都进口苏联的设备和器材,聘用苏联专家,学习和使用苏联技术,因此电器工业采用苏联标准。从而新中国的产品仿制和对外贸易就由美国转向了苏联及东欧国家,开始学习和仿制苏联式的收音机,1954年,我国以“立足国产、参照苏联、压低成本、民族特色”为设计思路,研制国产收音机,因此这时期很多国产收音机都带有前苏联产品的影子。被昵称为“小北京”的北京产第一台收音机就是仿造当时苏联的一款收音机“莫斯科人”而制。1949年9月,一篇“新华广播稿”中提到了中央对广播事业发展的规划:无线电语言广播事业,是“教育中国人民的非常重要的工具”。这让广播与收音机的地位空前提高。1963年8月,四机部、商业部、财政部和广播事业局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广播收音机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收音机是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宣传教育工具,要大力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国家还制定了降低收音机销售价格、调整收音机税率和对半导体收音机的生产实行定期免税的经济政策。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其困难,文化生活也很贫乏,收音机在当时是高档消费品,也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和娱乐的唯一工具。但是收音机太贵了,老百姓买不起,一台收音机价格高达三四百元,普通百姓只能望“机”兴叹。1966年春天,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网,让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相结合。⑧随之而来,大批适合百姓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被相关企业生产出来,收音机的普及程度空前。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改造而价格下降,收音机开始成为中国普通家庭客厅里的“装饰配置”。这也即是为什么当年中国收音机为何没有像国外一样发展昂贵的高端机转而走群众路线“亲民”设计制造普通、成本低、面向大众消费的中低、端收音机的原因。
三、“文革”时期收音机的文化特色:作为宣传前沿阵地、极具中国时代特色
“文化大革命”中,电子工业在技术上“闭关锁国”,1970年,提出破除“电子神秘论”,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发展电子工业,甚至在把上海无线电二十九厂由生产木壳转产晶体管的过程中,艰苦创业,自己动手油漆地板,以及几个老年木工、漆工师傅戴上老花镜从事晶体管生产的情况,肆意宣传为“打破洋框框”的样板。⑨在工业生产“电子中心论”的影响下,一时间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大办电子工业的热潮。天津市各城区、街道相继成立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很多工厂放弃了本行,改做电子产品,半导体收音机及其所用电子元器件是重点产品。由于并非专业制造收音机厂,所以一时间出现了许多造型新颖奇特的收音机,如我国天鹅611型收音机的书本造型,宝石花605型的天坛造型,白云808型则酷似收录机等等,这些特制收音机由于本身数量稀少,再加上特殊的造型工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图3 “文革”期间破除“电子神秘论”运动
图4 造型奇特的“文革”时期收音机
“文化大革命”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发展电子工业,这种运动方式抓生产,虽奏效一时,但电子工业内部的结构统统被打乱,很多比例失调,产品质量下降,技术脱节、职工素质下降,耽误了电子工业整十年的发展时间。但正是在这一相对封闭的时期,“文革”时期生产的收音机如同这一时期的其它物品一样,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南京无线电厂利用美国剩余物资RCA收音机的元器件(包括机壳),组装了一批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为了避嫌“美帝国主义”采用一个比较革命的品牌,因此这台收音机被命名为红星501,红星501的包装箱上印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收音机。20世纪50年代很多厂子制造的收音机没有品牌,但同样在度盘上印有红星图案,以示突出政治。又如“红灯”、“红星”、“工农兵”、“向阳花”等,甚至机身上标有“毛主席万岁”、“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和语录,政治色彩很浓。也正因此,其收藏价值也很高。如今,红色收藏热方兴未艾,“文革”时期的收音机,作为历史的见证自然也备受青睐。
由于特殊时期,当时极具时代特色的国产收音机装饰将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彩绘”、“版画”、“浮雕”和“题字”这四类装饰手法无所不用其极地用在收音机及语录机上。这些收音机主要出产于1950-1980年。此后,受外国企业影响,收音机产品已无任何中国文化特色可言。任何文化不可能凭空生成,一定有它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在原因。在世界收音机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收音机产品上设计如此之多的富有时代烙印的“彩绘”、“版画”、“浮雕”和“题字”。虽然“彩绘”、“版画”、“浮雕”和“题字”这些装饰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收音机就出现了,但在“文革”时出现了爆发性的发展和百花齐放史的展现。
“文革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造型和装饰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收藏与研究价值。另外,“文革机”产生的年代,很多美术设计者、工艺师的聪明才智全部体现在文革机上,充满想象力的装饰和天马行空的造型为这个特定时期的产品增添了无法取代的魅力。“文革机”中不乏设计制作俱佳的艺术精品,这是因为“文革”时期师傅在收音机手工制造中不敢大意马虎,制作细节可谓深思熟虑、精心备至,不敢有任何疏漏之处,这一点与“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图5 富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色的收音机面板设计
图6 罕见的诗词题词装饰手法
1977年后,随着粉碎“四人帮”,扫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收音机电子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自此新中国的收音机设计走过了一条由体现经济实力的奢侈品到表现时尚科技的日用品、由大型豪华的家具衣橱式收音机转变成以合成材料为主的便携式小型机、由体现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文革机”转变成适应国际时尚潮流的现代款收音机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在此设计观念转变过程中整个社会大环境、大层面起了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收音机的类型、造型特征与历史、文化和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体现了西方科技产物如何在进入中国人民生活的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
① 周建南等《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综合卷)》,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 张挺等《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上海卷》,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③ 《亚美——中国首家无线电厂》,广播爱好者论坛。
④ 《电世界》,1948年第1期,第6卷。
⑤ 同②,第112页。
⑥ 晓陈《第一台收音机问世》,《太原日报》,2009年9月18日,第9版。
⑦ 同①,第67页。
⑧ 王惠萍《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华遗产》,2013年第1期。
⑨ 同②,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