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灌输到启发

2014-10-31曹欣欣

考试周刊 2014年74期
关键词:财会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

曹欣欣

摘 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单纯的灌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为了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道德教育效果,必须将注重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强调启发主体自觉性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 道德教育 灌输教育模式 启发教育模式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财会从业人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财会专业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切实提高财会专业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时代在变,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将注重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强调启发主体自觉性的教育模式。

一、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模式及困境

道德教育中的灌输论认为,通过对受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灌输,可以实现对受教育对象的塑造。在灌输论的指导下形成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对教育对象反复宣讲特定的道德理论,以期实现既定的目标。由于灌输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因此理论灌输既是传统道德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方法,又是以往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可否认,灌输模式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单纯理论灌输模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第一,受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使灌输模式捉襟见肘。传统社会,受教育对象相对简单,灌输模式无疑是快捷而有效的选择。但是,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也变得复杂起来,这种变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明显:以前学生思想单纯而成绩较好;现在情况则不同,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怪的想法而成绩并不理想,因此对道德理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为他们接受一种道德理论之前会发问:这种理论正确吗?就算正确,这是我需要的理论吗?管他什么道德,关我甚事?面对这种发问,尤其是后两种充满道德实用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色彩的发问,如果还简单强调理论灌输,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甚至会激起受教育对象的反感。这就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受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并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避免理论的简单灌输。

第二,各种道德思潮纷至沓来,使灌输模式无所适从。价值多元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另一方面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挑战变得更为激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新鲜”事物,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几乎不负责任。于是,各种道德思潮或意见蜂拥而至,而这些思潮或意见说得“似乎都很有道理”,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尤其某些叛逆心极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算没有道理只要我喜欢就行。那么,在纷繁的思潮或意见中,究竟哪一种才可信、可行?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道德理论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这显然不是简单的灌输模式所能胜任的,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转变工作方式。

第三,教育媒介的多元化,使灌输模式微不足道。道德灌输模式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或课堂。传统时代,由于受到外界影响较少,因此道德灌输往往能起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今天则大不相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更会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如电视、电影、网络等。并且这些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如课堂上讲究注重心灵美,但广告中却宣扬美就是白,各种肥皂剧和网上各种不负责任的喷子对课堂教育的消解作用尤其明显,真可谓“一傅众咻”。如此看来,仅仅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灌输,若不能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很难让追逐时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二、道德教育中的启发模式及实施

与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模式不同,启发模式的道德教育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张在培育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判断与选择,避免教育中的强制性与被动性,凸显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因此更能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同样,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实现从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到注重对教育对象进行启发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相信学生有追求道德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的热情。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善的,而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为善的种子,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端”(《孟子·公孙丑上》)[1]。这善的种子首先体现为人都有向善的需求。可以说,追求道德乃人类的本性之一,因为,道德上的完善及人的完善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只要我们反躬自省十分容易理解,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做恶人,这对年轻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对道德教育必然会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道德的漠视乃至排斥。其实,如果教育者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排斥的背后往往是对道德或善的渴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真正的道德,不仅阐发道德理论客观的合规律性,还要说明其主观的合目的性,最终唤醒学生沉睡的热情。

第二,要相信学生能够认识道德理论的真精神,提倡探索式学习。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模式之所以通行,一方面因为操作起来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相信学生有自觉,因此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启发模式则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首先,要相信学生有向善的需求,有道德的诉求;其次,要信任学生有向善,即成为道德人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启发模式的道德教育提倡在探索中学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此,学生就从简单的道德理论“接收器”变成了道德的追求者,在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道德素养,最终变为外在的德行。

第三,在启发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所谓“度”的把握,就是要坚持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2]的原则,不可越俎代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启发不是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渐告诉学生,那种一点一点告诉的做法仍然是灌输;启发是在学生困惑时点拨一个可能的思考方向,是在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时的一个提醒,是在学生失去信心时对其探索欲望和好胜心的激活,是在学生钻牛角尖时对其眼界、思维和心胸的开导。

第四,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需要结果,而不能被学生牵着走。在启发模式教育中,很容易出现无法掌控或掌控不好的局面。因此,教师如何掌控局面,做到既打开学生的思路,又及时将其思绪收回来;既能体现探索结果的开放性,又能保证探索结果的正确性,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艺术。

第五,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对这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赏识不是无原则地表扬,在赏识的同时恰当地点出其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结语

道德教育是一个比知识教育更复杂的问题,要提升其有效性,必须实现从灌输模式到启发模式的转变,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最终做到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但是,强调启发模式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不要灌输模式,而是要变灌输模式为主为启发模式为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8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

猜你喜欢

财会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校企合作下的财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中职财会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财会行业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