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技术学习前期基础与经验

2014-10-31邵伟德

体育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迁移学情

邵伟德

摘 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之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运动学习基础与经验,这些基础与经验有一些会对之后的体育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有的则会产生干扰,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探究各类教材之间的关系、合理编制各类教学计划,有效利用运动技能的正迁移效应,并防止运动技能的负迁移,提高运动技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动技术;迁移;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7-0017-04

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有关学生情况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前期运动经验、心理状态、学习兴趣等,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需要搞明白的,但通过翻阅基层体育教师很多教案发现,有的老师对“学情分析”内容很重视、写的很详细;有的老师泛泛而谈、寥寥数语;有的老师则内容不全、缺乏针对性等。究其原因,从运动技术层面考察,主要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学生对课堂运动技术学习的前期准备情况”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影响课堂教学运动技术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身体条件、心理准备、前期基础、运动经验等,这些内容需要体育老师深入班级,在充分了解全部学生的基础上,掌握全员学生的共性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之间差异性、特殊学生的情况等;其次,需要突出课堂运动技术学前基础,这不仅可以具体说明“学情分析”中前期运动技术情况,还可为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教法、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等提供基础,否则,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容易从体育教师自身的视角出发,导致同一单元不同课次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班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如法炮制,这样的态度虽然比较省力,但却是很不负责任的灌输式做法;第三,如果对学生在教学之前有无接触此类教学内容、或接触到何种程度等问题不了解清楚,那么,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与教法手段只能凭空想象,这样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状况一定会有很大的差距。体育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课前运动技术基础与经验,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前预设实际化、实施过程现实化。

一、观点之一:运动技术不是“学情分析”的最重要内容,因为在“教材分析”中涉及了运动技术内容,同时,运动技能还有单独的教学目标

1.观点判断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它忽视了“运动技术”作为一个关键要素贯穿了体育课堂教学“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教学评价确立等”一系列要素的主线。

2.分析

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教学评价确立等”一系列因素都需要“运动技术”这个关键要素进行串联,因为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之一,离开运动技术传习的教学就会偏离体育教学的正常轨道。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运动技术”这个主线。

其次,把“运动技术”特点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时,其具体视角与内容是不同的:如“教材分析”中所涉及的运动技术,主要分析某教材内容的运动技术原理、方法、环节、过程,本课次运动技术环节、特点、要求等;“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运动技术,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运动技能预期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所涉及的运动技术,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所需要的特殊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所涉及的运动技术,主要是指对学生体育学习之后的掌握情况评价。

最后,本文所阐述的是,如何把学情分析与课堂运动技术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运动技术并不是一二次课就完成的,需要一个连续性的课次,即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在这个完整运动技术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个课次之间的关系,前一课次是后一课次的基础,后一课次是前一课次的继续,并形成一个各个课次之间较好的衔接性(表1)。

表1所示的是“蹲踞式跳远”单元教学简化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需要了解两个基本问题:(1)此教学内容适合于哪个水平的学生?(2)此教学内容对于某学段学生来说,6学时是否充足(即所教学生在考核过程中都能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深入探讨各个课次的衔接性及其关系:(1)蹲踞式跳远这个运动技术最关键的是“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这个技术对于整个技术而言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这个技术没有掌握好,那么,学生就难以掌握整个技术,因此,我们在单元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个技术,并着重“增加练习时间”,使学生达成有关该动作固化的本体感觉;其次,衔接与检验“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的效果是“腾空步”,如果学生的“腾空步”做得好,那么就可以认为助跑与起跳结合的好,反之,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效果就差;(2)前一课次是后一课次的基础,后一课次是前一课次的深入。如第三课次(腾空步技术与空中动作技术)是第二课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腾空步技术)的深入,又是第四课次(空中动作技术、落地技术、短距离完整技术)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某课次的学习需要在“学生掌握前课次所要求的运动技术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课次的教学,如第三课次教学之后,只有50%的学生掌握所学技术,那么就说明了前期教学效果较差,此时进入下一课次的学习是不合适的。但是,由于缺乏某课次的运动技术评价机制,从而导致了难以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进入下一课次教学的现象。这个决定权完全在于体育教师本人,在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对于此类问题的意识是模糊的,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非常关注与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对于课堂运动技能教学目标”预设较为准确、过程调控较为合理、课后达成较为满意,而对于没有达成预设目标的单元教学,也会认真反思其中的学时、教法、手段等,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鉴于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师要有教学的责任心,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认真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教法与手段,加强各类身体练习时间,使学生达成每课的运动技术教学目标。(3)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在“学情分析”时,对运动技术学前基础的分析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特别需要指出与提示某课是单元教学中的第几课次与前期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如果忽视了,那么就会给自己或是观摩者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不同课次的目标、教法、手段、评价都是各异的。同时,这个没有课次信息的教案也就缺失了支撑本课目标、教法、手段、评价的基础与依据。

3.基本认识

运动技术分析是一个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教学反馈与评价”等的一个主线,也就是说,在以上各个重要因素中都会涉及到运动技术分析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各个重要因素所涉及到的运动技术分析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学情分析”中,有关运动技术分析的视角是“某教学内容单元教学课次与前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即具体说明本课是第几次课,前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效果,这些信息可为自身后期教学、观摩者课后交流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观点之二:所有的运动学习经验对于当下的运动学习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1.观点判断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有它合理的一面,也有它不正确的一面。因为对于前后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着教学内容之间的“迁移”关系。有的运动学习经验或已学的运动技能对于之后的运动学习可能产生促进作用,有的可能产生阻碍作用。

2.分析

众所周知,如果两种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等)之间在刺激和反应方面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因素,那么,技能之间就会发生迁移现象。运动技能的迁移也是如此,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与作用,那么,这种迁移可称之为运动技能正迁移,如学完短跑,紧接着学急行跳远,短跑的加速跑就会对跳远的助跑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学习的运动技能形成发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与作用,甚至阻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那么,这种迁移现象则称为运动技能的负迁移,如先学手球,后学篮球,手球运球没有走步的规则与行为就会对篮球运球的规则与行为产生干扰现象。又如先学跳远,后学跳山羊,那么这两种运动技能的不同起跳方式就会产生相互干扰现象。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作为体育教师而言,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与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与安排教学内容先后的顺序,以防止运动技能之间的负迁移现象,如不宜把跳山羊与跳远教学内容安排在同一学期或同一阶段,否则跳山羊的双脚起跳会对跳远的单脚起跳产生负迁移;其次,正确选择与运用已学的运动经验与运动技能,有效实现运动技能正迁移。如学习跳远运动技术时,可借助短跑技术;学习“鱼跃前滚翻”运动技术,可以利用之前所学滚翻、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第三,充分利用前一课次运动技术学习成果。在单元教学计划中,前一课次就是后一课次的基础,因此,前一课次的运动技术可为后一课次提供帮助,如在跳高技术教学中,第二课次的助跑起跳技术可为第三课次的腾空步提供有效帮助,虽然两个动作技术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关系存在着连续的关系、因果的关系。

3.基本认识

体育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先教”与“后教”的关系,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问题,从学期角度来看,合理的教学内容编排构成了学期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当然还有水平教学计划、学段教学计划等。由于目前倡导的是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从而形成只有目标、内容自选的现状,这虽然给体育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同时也给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与编制的合理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关注运动技能之间的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它是体育教学内容编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个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运动技能的正迁移、有效防止运动技能的负迁移。

三、观点之三:对于已定型的运动技能没有必要去纠正

1.观点判断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定了型的运动技能难以再纠正,且纠正的效果也不好。但其难点是如何判断某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已经定型。

2.分析

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初步学习阶段、改进与提高阶段、巩固阶段与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就是运动技能定型阶段,也就是说,处于该阶段的运动技能是稳定的、持久的、不受时间因素制约的,即一旦运动技能定型了,那么,就不容易改变。基于运动技能动力定型的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既然学生的运动技术已经定型,即使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无需去改变它。

为什么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还会有“错误”呢?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学生对某个运动项目的偏好,而这个偏好在体育教师没有教该运动项目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在课外进行自主式的模仿练习,如某学生自小对篮球就很感兴趣,并经常在课外、校外与小伙伴们玩耍,有时观看比赛、有时模仿成人的动作,渐渐地形成了带有个人特点的运动技能,在这个自主化的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模仿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了业已形成的运动技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二,在前期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体育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情况,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太正确”的运动技能。其三,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老师都是不同的,体育老师也是一样,即小学体育老师教完之后,进入初中,初中体育老师与小学体育老师没有什么关系,基本不可能是同一人,高中、大学阶段的体育老师也是一样。正因为此,各个学段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与教学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所教的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一定会有差异性。其四,虽然体育老师所教的运动技术是正确的,但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有限,师生不是处于同一个水平层次,自然可能产生学生“学会”的运动技能与体育老师所教的标准运动技能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我们认为,运动技术具有客观性、标准性、固定性等特征,但是运动技能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如篮球投篮动作,从理论上说,“投篮”具有一个标准的运动技术,如果没有这个标准的运动技术,大家就失去了依靠的基础,但是当我们放眼观看每一个习得篮球投篮运动员的投篮动作,就会发现,任何运动员的投篮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说NBA优秀球员杜兰特的投篮是最接近标准的,也可以说科比、哈登的投篮是比较正确的,霍华德的投篮是不标准的,但我们不能说霍华德的投篮是不允许的;如果按标准的投篮技术进行判断,格里芬的投篮技术也是不标准的。因此,在竞技运动现场,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的运动员技术高超,但他的技术并不标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如果把投篮不标准的霍华德与格里芬投篮技术纠正过来,那么可能就会导致他们的投篮命中率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运动技能一旦定型,要改正它是困难的,也无需改变。

那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上述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失去了运动技术教学的基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的确学生学会与掌握的运动技能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性,但是体育教师还是要按标准的运动技术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把运动技术做正确,否则将以讹传讹。其次,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后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之前一位的体育教师给学生所积累的经验与记忆会对当下教师的指导存在两个方面的作用: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如果前一个学段的体育教师所教的动作是正确的,那么,前期基础与经验将对后一学段的学生学习运动技术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起到阻碍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学生已经形成的定型或习惯的运动技能已有所了解,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对于处于初学运动技术阶段的学生,必须按正确的、标准的运动技术进行教学,而对于一些运动技能已定型的学生,则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它们。如篮球原地投篮动作是一个很普遍的技术,在这个动作教学之前,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运动技能,而且已经定型,就无需再花费时间与精力改变它了。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原地投篮技术不正确,就会很生气,并想方设法去纠正它,其结果是动作看似纠正过来了,但投篮效果却差了;一时纠正了,下次又回到从前动作了。

3.基本认识

由于受到运动技术的难度、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对初学运动技术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学习运动技术到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出现错误动作就学会运动技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而言,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动作,并及时运用多元化的教法与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最后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但对于那些业已掌握运动技能的部分学生,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小错误,体育教师也不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还是留下宝贵的时间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体育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其次,在某项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小学老师比初中老师更重要,初中老师比高中老师更重要,也就是说,第一个教学生的老师是最重要的。而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师都应该把运动技术教正确,这是运动技术教学的一个最起码的底线。

四、观点之四: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学生运动员前期的成功经验将对当下的运动技能展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观点判断

这个观点对了一半,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运动员而言,前期成功的运动经验对当下运动竞赛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可能起到促进作用,有的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

2.分析

对于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运动员而言,共同的特点是已经学会与掌握了运动技能,所不同的只是运动技能的水平高低,因此,发挥运动技能水平、取得最佳运动竞赛成绩是他们所要思考的,这时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运动技能,而是展示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心态。

那么,学生运动员前期成功的经验将对当下的运动技能展示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之前的经验与记忆对于学习者当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之前的经验与记忆对于学习者当下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障碍。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要根据不同特质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好、抗外界因素干扰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前期成功的运动经验与基础会对当下的运动技能展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他们抵抗诸如金牌、奖金、名誉等方面的诱惑能力较强,在竞赛过程中排除了外界的各种干扰,那么,回忆之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对当下的技能展示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运动员而言,在紧张程度较高的运动竞赛中,他们往往被之前所取得的辉煌荣誉所左右,不能摆脱其影响,因此,在运动技能展示过程中,情绪会失控,动作会变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爆出了大冷门,中国选手、上届奥运会该项目银牌得主朱启南在预赛中仅名列第十,未能晋级决赛。“我就是太渴望金牌,太想要追逐这枚金牌了。”朱启南这样表达了对金牌的渴望。朱启南还说:“金牌的诱惑实在太大,对它的渴望也太大了,这次参赛比上一次困难要大的多。”他接着说:“在比赛之前相当长的时间自己都处在焦虑状态下,心理非常复杂。”从运动技能水平角度分析,朱启南的水平可能是国家队的水平,但为什么国家队的水平会出现问题呢?这就是朱启南前期成功的经验对当下的运动技能展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基本认识

学生运动员在运动技能展示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零”开始,不要迷恋过去的运动辉煌,不要妄想未来的成功,摆脱奖牌、奖金、名声等外界的干扰与影响,使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是有效发挥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前提。而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的心灵导师——体育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完美的运动技术,同时还要成为学生运动员的心灵导师,帮助学生运动员更快地成长。

猜你喜欢

迁移学情
8、7、6加几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