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2016-12-12曾卫民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迁移小学策略

曾卫民

作者简介:曾卫民(1970-),男,汉族,福建龙岩人,大专,龙岩市武平县岩前中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迁移现象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怎样的迁移规律呢?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阐述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重建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29-02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际上,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代人就已经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存在于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迁移通常表现在新旧知识、新旧技能之间。[1]然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原“双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课程目标是首次提出。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怎样的迁移规律呢?为此,我校教研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现以“角的初步认识”同课异构活动反映出来的问题为例,谈一谈数学活动经验迁移策略。

在“角的初步认识”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个研究小组都认识到:角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角是一个很难描述清楚,很难理解的概念。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都是用“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来定义角,这样的定义非常模糊:角是指图形中的什么?是指射线之间的面积吗?[2]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学习带来难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重点、难点是角的意义和角的大小比较。因此我们根据重点、难点的学习情况来评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迁移的效果。

一、放下生活经验,新建数学活动经验

在生活中,学生对于角已有不少认识,积累了不少经验。教学角的意义学习,通常是在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预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迁移。

(一)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下学习,不一定能顺利实现经验的迁移

教学片段1:(借助学生最熟悉的三角板来学习)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很多地方有角。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示范),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孩子们!大家看,三角板这个尖尖的,叫做角。摸一摸感受一下。师:说一说角是怎样的?(尖尖的,两条边直直的)师:这尖尖的叫角的顶点,直直的叫角的边,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三角板有几个角?(三个角)师:现在请大家思考练习一。

练习一: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生:(充满自信)一个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教师苦笑)

分析与反思: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角和数学里的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对于角的原有经验是:桌角、校园一角、饼干的一角、纸张的一角等等。这些角都长在“体”或“面”上,学生认为这些“体”和“面”就是角。教学片段1中,教者认为学生对三角板最熟悉不过了,有三个标准的角。因此就认为学生通过三角板,角有了足够的经验,是对学情的严重误判。借助三角板来认识角,不但难以实现经验的正迁移,反而使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三角板的一部分的“面”就是一个角。

(二)放下已有生活经验,新建数学经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片段2:师:孩子们!用桌面上的四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四边形)师: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师:用两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角有什么特点?(有两条边,是直的,有一个顶点)……

师:请孩子们回答练习一。(回答教学片段中1的练习一,都能正确答题)。

分析与反思:当学生用两根小棒摆成角,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图形。这时老师指出这就是角,学生顿悟:原来这就是角啊!跟原来头脑中所想的角是不一样的呀!角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迅速重建。

二、立足已有经验,积累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段3:师:刚才,通过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我们对角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请大家思考?

练习二: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图1,3,4是角。师:为什么?生:因为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生:图2不是角。师:理由?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弯的。生:图3不是角。师:要理由。生:因为没有顶点。

分析与反思:通过练习二,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角的意义的理解,又可以不断丰富学生对角的外延的认识,也是有关角的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打破负效经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角的大小比较是角的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到角的大小的含义。

(一)想尽办法,不得要领

教学片段4: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能用纸折一个角。现在请同桌比一比,谁折的角大。(生紧张地比试)。师:请两个同学在上台比?(生比较)。师:通过比较,谁折的角大?你们是怎么比的?师:请大家看屏幕,看看电脑是怎样比的?(引导学生说出:固定一个角,移动另一个角,使两个角的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也对齐,哪一个开口大,哪个角就大。)师:会比了吗?(会)哪请大家思考练习三。

练习三: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

师:哪个角大?(角2大)师:同意的举手。(唰,一大片小手举起)师:(震惊)你们怎么都说角2大?

分析与反思:在上面比角的活动中,虽然强调了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大。但学生“以面为大”的经验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自主操作、合作学习和电脑演示的过程都不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二)打破重建,方得成形

教学片段5: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用两条木棒做成了一个角。老师把角两条边开口变大,角就变?(大)。老师把角两条边开口变小,角就变?(小)师:非常棒,你们能用两枝铅笔做成一个角吗?师:请同学们把角变大,变小。师: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一个角。(生上台做一个角,按要求变大变小)师:真了不起!现在台上的孩子的角保持不变,请大家做一个比这个角大的角吗?做一个更小的角吗?师:会难吗?(不难)现在老师用比较长的木棒也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跟老师做的角一样大的角吗?(响亮。能!)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生有信心地回答,能!)师:都做好了?(做好了!)比这个角大?(是)师:(故作惊讶)不对啊!孩子们!老师用的木棒很长?你们的铅笔很短,怎么就做出了比老师还大的角呢?(学生被问住了,面面相觑。但是一会儿就回过神来了。不是,老师,角的大小是和叉开的大小有关的,和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的)。师: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边的长短)师:请大家思考练习三。(教学片段4中的练习三,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判断。)

分析与反思:数学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在此数学活动中,先让学生操作并比较角的大小,对角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体验。再通过“让学生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并质问:老师用的木棒很长,你们的铅笔很短,怎么就做出了比老师还大的角呢?形成一个严重的思维冲突,突破了顽固的原有经验带来的思维定势。学生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原来角的大小只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数学经验的迁移过程中,正需要这样的恍然大悟。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顺利迁移,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中,要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借助数学活动,一步一步地积累新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有一些是负效经验,要预见性地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正迁移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龙岩市武平县岩前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圻.小学数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迁移小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