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政府公信力重塑的重要环节
2014-10-28齐刚
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重塑,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其重塑的重要环节。本文简要阐述了沟通机制构建的必要性、相关关系,提出了构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沟通;公众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系列公共事件频发,政府公信力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对其重塑已显得迫在眉睫。[2]但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治工程,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所以,构建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对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一)政府转型的需要。政府作为唯一存在于社会的公共部门,其一切行为应以公众满意为准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但目前我国政府仍然是以传统的“管控、全能”的管理方式为主,过多的干预、控制市场和社会,越位、错位现象处处存在,致使公共利益多流于形式,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政府形象受损日益严重。新时期、新形势下,政府转型势在必行,构建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更是必要,切实聆听公众的心声,将不同的声音降到最少,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公众成长的需要。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崛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在逐渐增强,多元化、扁平化将成为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由于传统的封建“官民”二元社会管理制度至今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公众在社会生活中仍习惯处于一种被动型的接受和诚服状态下,缺乏主动关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在涉及某些重大公共利益方面,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对政府的公共决策多采取盲目的群体对抗和阻止,致使某些公共项目流产,公共管理进程严重受阻。所以,公众也要学学会转变思维,学会主动沟通,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塑造政府的公信力。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虽然在经济领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体制之间结构失衡严重,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简单的以经济数量积累,需要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法制的改革与完善,需要环境、节约资源,需要不断维持社会公平、公正,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沟通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形象,是指政府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度和公众评判度。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政府行为,即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度;二是公众行为,即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相对认可度。
“沟通”一词在本文中泛指政府沟通,是指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有关政治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过程,以求意见达成一致和公共管理活动的通畅。其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
沟通的目的既包括政府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包括在提供过程中与公众沟通相关的意见、看法、建议等内容。沟通的充分、有效与否、效率的高低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也代表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体现的是政府公信力水平。
沟通是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政府行为的保障,政府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正效应越大,时效越长,公众的认可度、评价度就越高,这说明政府行为肯定是建立在与公众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公信力与沟通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反之,则会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三、沟通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给予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公众不仅是政策实施的承受者,同时也是政府决策制定、完善的主要信息源。首先,政府要树立民本意识,适度让权于民,切实聆听公众的心声。其次,政府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最后,政府要学会转变角色,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学会引导、加强沟通,重视公众的建议和信息反馈。所以,政府只有以民为本,才能赢得其理解和信任,才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重视信息的真实性。针对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或是争议性比较大的事件,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了解真像,与公众时刻保持沟通、对话,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开性,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占取主动话语权,尽量避免事态失控。否则,政府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从而引起利益相关者的猜测和不满,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在后续的事件发展中陷入不利地位。[1]
(三)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媒体被称作第三种力量,对整个社会具有信息沟通、舆论导向的重要功能,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保持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如实介绍有关情况,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公共事件的处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建立和完善,随时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了解利益相关者意见和诉求,及时解释和澄清事实,消除疑虑,从而有效化解矛盾,赢得社会支持。[1]
参考文献:
[1] 余满和.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方政府沟通能力建设[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2] 齐刚,曹国震. 重塑政府公信力 提升政府形象——基于办证难事件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