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4-10-28寇红涛
寇红涛
摘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已经被国内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关注和重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立足地方经济、注重实践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定位“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展开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寻找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逐步超越资物力源、财力资源而成为核心资源。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学科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过程、轻课外实践锻炼,但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以外的某些能力和素质与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育等弊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方面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周期偏长,以致使得一方面学校花时间精力培养的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要求而苦于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较低且经常为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而发愁。可以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与不足是造成目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的主要原因。所以,重视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改革,譬如在教学中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增加实习时间等等,但一个阶段下来这些改革收效似乎并不大。究其原因,则是这些改革仍然局限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不论专业设置还是课程体系安排,基本上都是从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出发,然后派生出若干专业,构建的知识结构是典型的以学科为中心,不仅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实践教学设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理解相应理论知识。另外,从许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过于宽泛,缺乏对社会需求深层次的调查分析,目标和内容契合度不高,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框架往往缺乏系统考虑,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1.对实践环节教学加大力度,在教师队伍当中,还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共识。突出的表现在人力资源专业一些师生的认识中,对培养应用型的技术型人才的认识和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的认识,还肤浅的停留在认识的表面阶段,缺乏对此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实践教学往往是那些理工科课程的事情,实践教学就是在学习中进行上机操作、参与到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当中去等。即使本专业的一些老师对实践教学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认识,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等各种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
2.针对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欠缺现象。表现表现在了以下的几个方面上:(1)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还相对短缺,不能高质量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的需要,这样也影响到了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于不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停留在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2)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训模拟场,实训学生人数较多的现实情况,让更多的学生们失去了培养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学校现有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离实践教学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也无法满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基本要求。现在已经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还存在着比较肤浅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校外实训的企业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上面,努力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足,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都存在着依靠老师的个人关系去建立,并且进行维持,这种关系的确立很容易就会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1.改革的基本思路
按照教育部在新时期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所提出的相关方面要求,以高校的学科建设为最终的实现目标、以专业建设作为实现目标的依托、以课程建设作为最有利的抓手,明确各个学科自身的定位,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改革现在的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力培养,加大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专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优化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相互比例;改革并且提升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2.具体内容及措施
(1)明确学科定位与专业特色,首先明确人力资源专业的仁慈啊培养目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上,就要不断的适应新时期的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所提出的更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能够很好的满足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相关办学特色:不仅要与高职高专不同、还有区别于老牌的传统研究型大学,加强对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把学生可以培养成为新时期所要求的“广视野、重技能、会学习、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在对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应该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努力的突出三个重点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改革后的全部课程充分体现出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即由四大模块组成:①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基础平台;②进行相关专业的一个教育平台;③打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的平台;④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平台。学生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后,要不断的开展实践教育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强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应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专业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受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R]
2005(01).
[2]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田秋丽.浅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
[4]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刁爱梅,李宪印.论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8).
[6]周学军,易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分析[J].科技广场,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