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内部控制
2014-10-28吕莹
摘 要:现代企业管理的两大要素,一是人才,二是制度。而制度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重要。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同时也会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相应的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与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确保企业实现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企业内部人员,即内部控制是来自企业内部需求。内部控制的建立于实施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目标。然而,内部控制只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却无法提供“绝对保证”。因为内部控制需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所以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约、监督和激励。所以简单的说,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维护企业组织内部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而建立的。
内部控制的作用是为了企业可以更好的经营与发展,大多数正规或是大型企业都会设立内部控制制度,来确保本公司的正常运作以及长期良好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为确保企业的各项政策符合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财务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合法性;保证企业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员工尽职尽责,提高工作、生产效率;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资本经济制度起步较晚,公司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制度制约,或是制度制定的不尽合理、规范,这就给公司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损失例如: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某些不良企业恶意偷逃税款。通过实证调查的个案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1.未能及时认清内部控制的本质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约、监督和激励。我国企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某些管理制度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有些企业不能及时的、正确的认清内部控制的本质。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单一的监督,只要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不出差错即可。这只是对内部控制最原始的认识。由于对内部控制本质的不清晰认识导致我国资产大规模流失的现象屡屡发生。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未能明确记账人员、出纳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甚至还违反法律。这些均与公司内部没有设立完善的控制制度有关。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制定的政策、制度,一般与公司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领导本身素质密切相关。
3.管理权责划分不明
在公司管理中某些责任和义务并不是明确的分配到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多人共同承担负责,这样一来会导致企业员工之间责任划分不明。换句话说,如果某一项工作失误,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不只一个或者直接负责的领导人不只一个。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推诿,推卸责任,最终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而企业又无法追究,最后无果收场。久而久之,企业必然会受到影响,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形成阻碍。
4.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我国形成了包括政府的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制和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的缺陷加以改正。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然而,有如此强大的监督体系,仍有一些企业内部存在问题,如企业内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等。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5.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产生巨大的劳动力和积极上进的态度。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可以死认识到这一点,公司内部没有建立激励制度。相反,强制硬性地规定一些制度条例,让员工无条件的服从执行。对待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没有嘉奖,对待没能完成任务的员工实施惩罚。这样一来,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和耐心。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便不会尽心尽力的为企业着想。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很是不利。
6.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所谓制约,就是指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相互监督,一起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同时还要监督对方,执行自己的监督权力,防止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我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对于授权批准,业务办理,监督核查,会计出纳,会计记录,财产保管这些职务之间未能完全分离,导致一人承担两项或多项职务,这就违背了制约原则。会对企业的管理造成危害,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7.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素质较低
我国一些企业还未能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更是疏于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所以这些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由一人决定,与此同时,也可以被一人打破。内部控制的执行取决于企业老板的个人态度而非正规严谨的公司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企业的规章制度就会被忽视。企业的制度也会由于管理者的管理不当而名存实亡。
8.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企业内部,若审计职能弱化,则必然会使企业信息失去可靠性,一些素质低下的会计人员或管理人员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导致企业内部有章不循,管理松散,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三、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基础工作落后,制度执行不力。为了完善与加强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对企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考虑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
(1)协调好政府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关系
政府会计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规范和指导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最新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表明,现代内部控制越来越强调“软控制”的作用。所谓“软控制”就是指精神层面的控制,其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成员思想意识,规范企业成员行为方式,使员工逐渐的遵守和执行中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维护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3)规范企业组织结构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功能是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执行、控制、监督。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构建好企业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公司制企业中的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使决策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总经理层是日常管理机构。这四个机构确保了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为企业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保障。
2.明确分工,避免权责混乱
企业管理者应企业内部职位的特点和要求,相应的赋予个人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要做到一项工作必须只有一个负责人,不可多人共同负责,以免造成责任不明,互相推脱,致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3.建立员工培训机制
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思想境界。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定向培训,操作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新员工定向培训是为了使新员工可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以便能更好的融入进来。操作人员培训是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大多以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让徒弟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管理人员培训,这类培训相对重要,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高度,学习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观念,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4.加强内部控制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如果某项工作任务只由一人负责,例如:会计信息的登记与库存的管理,现金的管理由一人负责,那么这个人就会利用工作的便利做出违反企业规定甚至是违法的事,然而为了掩盖错误,他有可能就会弄虚作假,做假账等。因此企业需要分离不相容的职务,让员工各司其职,员工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监督,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错误,降低管理风险。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即权力下放。授权者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下级适度的授权,要做到被授权者的权力与职责相匹配,不会出现授权过度或是授权不足的问题。管理者应该调整好对下级授予权力的大小,不可过度授权,也不可贪恋权力。适度的授权会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多方面开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和机会。授权对实现企业目标有帮助,使领导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加重要的问题,授权也是上级对下级信任的体现,在下级心中会形成激励作用,同时对下级的工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与授权制度控制相对应的是批准制度控制。被授权者应该在被授予权力的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可越权,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是关于企业资产,现金流量以及负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可以防止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可以更好的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普及财务人员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可以及时地,准确的掌握国家的财政方针和会计政策,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财产保护控制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企业对财产的保护尤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限制人员接近财产和财产清查的方法来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前者是通过限制未被授权的人或与该项财产无关联的人员直接接触财产来保护财产安全。后者是通过对实物财产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盘点,对现金资产,债权债务关系定期或是不定期清查核对的方法来确定企业所拥有的财产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企业财产保护控制,明确企业目前实力,为企业投资、经营、良好发展奠了定基础。
(5)绩效考评控制
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进行业绩测试和评价。依据这些考评结果对成绩好的员工进行评优、嘉奖或是升职、加薪,对成绩差的员工可以调换岗位甚至是辞退。绩效考评制度可以及时的为企业选拔优秀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提升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剔除没有聘用价值的员工,防止企业资源的浪费。绩效考评为公司人员的管理提供了质量的保证,使公司人员的任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5.提高管理者素质
提高管理者素质包括提高管理者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基本业务素质。前者是要求管理者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较高的思想意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管理者会坚定不移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政策,同时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有较为长远的见解和高明的解决办法。在下级面前会树立威信,让下级由衷敬佩。后者是要求管理者对基本的工作业务要掌握,熟悉,明了,不能一窍不通。在专业问题上应该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管理者会带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6.强调高层的控制职能
管理者为了保证企业的实际工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要对企业活动进行控制。高层管理者应明确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切实的行驶自己的权力,控制所辖范围内的企业活动。做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行之有效的控制会使企业内部呈现一片紧凑、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是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保证。
7.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搞好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首先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聘用要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确保会计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其次是要规范会计核算,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发生违法乱纪行为。
8.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现代企业中的人不再是最初的“经纪人”,而是有情感,有理智的“社会人”。人力资源是企业和核心资源。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是对员工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员工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企业的未来负责任。“以人为本”要求管理者尽可能的考虑员工的感受,在授予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考虑员工完成任务的艰辛程度,要适度的加以激励或是给予实际上的奖励。让员工更加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为公司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为公司长远打算,为公司留住人才,为公司博得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知,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的很不成熟,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原因。一是管理者自身未能制定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企业员工不能自觉的按照制度行事工作。前者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混乱,权责不明;后者的表现是员工作效率低下,易出差错,影响工作进程。所以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从根源入手,即改变员工思想观念,灌输正确的控制理念,提升管理者的思想高度。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而内部控制只是确保其盈利的手段。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就可以减少管理中的漏洞,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保护企业经济资源不受侵害,为企业赢得一个可信赖的公众形象和稳定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荣梅,陈良民.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文贤,孙琳.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吕莹(1992- ),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学本科,会计专业